■ 杨芷英 韩小娟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北京地区师范生心理资本水平及差异实证研究
■ 杨芷英 韩小娟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为了解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水平及差异,本研究运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对北京市两所高师院校的1 033名师范生进行了网络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在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四个维度均呈现出中等偏上的水平;师范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地域差异;师范生是否担任社会工作以及家庭因素对其心理资本具有显著的影响。建议加强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关注大二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强化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等,以提升师范生心理资本水平。
北京师范生 心理资本水平 心理韧性 差异性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的概念最早源于西方,后来美国管理学会主席、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教授路桑斯(Fred.Luthans)等人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心理资本”进行了新的阐释和研究。路桑斯认为,心理资本是贮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一股永不衰竭的力量,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以自我效能感、韧性、希望、乐观为核心[1]。路桑斯强调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和一般的特质不同,它能够借助于有针对性的开发和训练,促使个体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能量,从而对个体的心态、行为、工作绩效、生活满意度以及认知过程等产生正向性的影响。
近年来心理资本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兴起,学界对心理资本的内涵、构成维度、量表编制等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对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影响因素、开发策略等进行了实证研究与探讨。如:李英林在路桑斯对心理资本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心理资本进行了跨文化的本土研究,指出“心理资本是大学生在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所具备的积极能力的总和,这些积极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测量和开发来帮助大学生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2011)[2];朱力等提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维度包括自信、乐观、韧性、希望、情绪智力(2015)[3];张凡迪对90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各维度进行研究,发现性别、家庭收入水平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好的预测作用(2015)[4];周紫婷提出心理资本的不同维度在性别、学历和出生地上有显著差异(2014)[5]。但是,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师范生心理资本的状况鲜有研究。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既定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们的心理资本比一般职业群体更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因此,对师范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实证研究,有助于借鉴心理学、管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拓展师范教育的研究领域,促进师范生的潜能开发,为师范生培养提供新的视角。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南京大学张阔等人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测量师范生的心理资本水平。该问卷借鉴路桑斯对心理资本的研究,由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4个维度的26道题目组成,其中,第8、10、12、14、25题为反向计分。问卷采用利克特7点计分法,1为完全不符合,4为说不清,7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水平越高。“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子问卷α系数在0.76-0.86之间,总量表及其分量表与效标之间的相关性介于0.36-0.67之间,应用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信效度。”[6]
此外,为了研究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本问卷在基本信息部分增加了师范生的家庭因素、专业认同、人际关系等变量的相关问题,以研究师范生心理资本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北京两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平台[7]于2016年3月29日-4月29日采取随机调查的形式进行网络答题,共收到答卷1 033份,其中有效答卷1 000份,基本信息见右表。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表
从样本的基本信息列表可以看出,样本涵盖了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和地域的师范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样本选取过程中,由于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的悬殊性,因此,样本中女生的数量是男生数量的4.9倍,这与师范院校的男女生比例基本吻合。此外,样本数量随年级增高而减少,这与师范生的参与热情随年级增高而递减的规律一致。在样本中虽然大一学生的样本数量较多,但因测试时间为4月份,此时大一的学生已进入师范院校学习近一年的时间,因而可以代表大一师范生的心理资本水平。
(三)数据统计
本调查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22.0进行相关数据录入与分析。
(一)师范生心理资本总体状况及各维度得分比较
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基本状况可以从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的分值来分析。
第一,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用心理资本的总体均分表示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通过对1 000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均分为4.925,处于略高于理论中值4的中等偏上的位置,表明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较好,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各维度水平。用各维度均分表示各因子水平,师范生在四个维度的均分也都高于理论中值4,其得分结果的大小顺序依次为乐观(M=5.242)、希望(M=5.205)、自我效能感(M=4.762)、韧性(M=4.489)。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师范生在乐观和希望维度上得分较高,在自我效能感维度上得分较低,在韧性维度上得分最低。这说明师范生的精神状态较好,对未来持乐观心态,抱有希望。但心理韧性不足,意志品质和自我效能感有待提高。
(二)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师范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各维度的差异进行研究,发现师范生的心理资本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性别差异。对不同性别师范生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变量对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因子影响显著。女生在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及乐观维度上与男生的差异极其显著(p值分别为0.001和0.000,小于0.01,表示差异极其显著),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在希望维度上女生与男生的差异显著(p值为0.029,小于0.05,表示差异显著),女生(M=5.230)高于男生(M=5.082)。但男生的自我效能感(M=4.901)则明显高于女生(M=4.733)。
第二,年级差异。通过对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及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发现年级与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及韧性因子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30、0.009,小于0.05,表示差异显著)。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大一与大四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大二(大一﹥大二,大四﹥大二),大四最高,大二最低(大一M=4.956,大二M=4.797,大三M=4.816,大四M=5.004)。在心理资本韧性维度上,大一学生的得分最高,且与大三学生、大二学生具有显著差异(大一﹥大二,大一﹥大三),大三学生的得分最低(大一M=4.541,大二M=4.373,大三M=4.303,大四M=4.441)。而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P值均大于0.05)。
第三,专业差异。对文科、理科和艺术类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和各维度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发现专业类型与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642、0.444、0.234、0.983,大于0.05,表示差异不显著),仅与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差异显著(p值为0.016,小于0.05,表示差异显著)。其中,艺术类师范生的韧性得分最高,而文科生最低,且艺术类师范生的韧性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生和理科生(文科师范生韧性M=4.408,理科师范生韧性M=4.538,艺术类师范生韧性M=4.615)。
第四,生源地差异。通过对不同生源地(农村、县镇、城市)师范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的师范生在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0、0.011、0.006,均小于0.05,表示差异显著)。来自城市和县镇的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师范生(城市师范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M=4.828,自我效能感M=4.723;县镇师范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M=4.790,自我效能感M=4.723;农村师范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M=4.647,自我效能感M=4.542)。在希望维度上,来自县镇的师范生得分最高(农村M=5.050、县镇M=5.266、城市M=5.252)。
第五,社会工作差异。对师范生中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这一因素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在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及自我效能感和乐观维度上均具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值分别为0.000、0.000、0.008,小于0.01,表示差异极其显著),在希望维度上具有显著差异(p值为0.025,小于0.05,表示差异显著),在韧性维度上没有明显差异(p值为0.051,大于0.05,表示差异不显著)。学生干部的心理资本水平(M=5.029)远远高于非学生干部(M=4.853)。
第六,家庭状况差异。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及亲子关系不同的师范生,其心理资本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将师范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分为富裕、中等、贫困三种情况,对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师范生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师范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以及四个维度的得分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值均为0.000,小于0.01,表示差异极其显著),家庭富裕的师范生的心理资本得分(M=5.450)明显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中等(M=4.965)、贫困的师范生(M=4.641)。
本研究以师范生与父母的沟通频率及沟通质量作为衡量师范生与父母亲子关系的指标。通过对亲子关系不同的师范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亲子关系不同的师范生在心理资本总体水平以及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值均为0.000,小于0.01,表示差异极其显著)。其中,亲子关系对师范生心理资本的乐观维度影响最大,对韧性维度影响最小(亲子关系不同的师范生在乐观维度上得分最高,在韧性维度上得分最低)。
(一)讨论
第一,师范生心理资本现状分析。本调查显示,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M=4.925)和四个维度均高于理论中值4,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乐观(M=5.242)和希望(M=5.205)维度得分较高,自我效能感维度(M=4.762)得分较低,韧性维度(M=4.489)得分最低。形成以上结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90后”师范生正处于国家繁荣稳定、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对教育事业和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教育投资不断加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尊师重教的社会大环境正在逐步形成;(2)国家政策的激励。随着国家对师范生发放补贴力度的增大和各种奖励政策的出台,使得师范生的经济负担有所缓解,学习动力有所增强,精神状态更为积极;(3)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参与调查的两所高师院校都很重视开展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程、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及时解决师范生的心理困扰,使得师范生形成了良好的心态;(4)地域优势。样本选取对象为北京两所高师院校的师范生,他们在教育资源占有、专业发展和就业机会等方面优于其他省市,因而更乐观,对未来抱有希望;(5)对师范生的挫折教育缺乏。本次参与调查的师范生均为“90后”,且69.31%为独生子女,74.06%来自于城市和县镇,他们生活在网络时代,优越的物质生活、良好的学校教育、海量的资讯信息,帮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资本,但由于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挫折教育不足,加上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复杂环境的考验,往往心理承受力较低,意志品质薄弱。这一结论与张轩辉2014年对广州7所高校756名大学生的研究结论[8]以及王蓓等人2011年对南昌大学427名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的研究结果[9]相一致。
不同年级师范生的心理资本图
第二,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变化规律。调查显示,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变化轨迹基本上呈现“V”字形,即大四学生在所有年级当中拥有最高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在自我效能感、希望和乐观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也位居第一;大一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因子和希望因子位居第二,韧性因子位居第一;大三学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因子和希望因子位居第三,乐观因子排名与大四并列第一;而大二学生在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希望和乐观维度的得分均居末位。如图所示: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四生经历了近四年的师范教育,对自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对职业的定位更为准确,表现得更有自信,心态更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达到最高值。大一学生由于刚刚经历高考的历练和洗礼,心理承受力和对学习的耐受力都较高,具有较强的心理韧性。同时,他们初进大学校园,正在品尝升学的喜悦,感受自由的生活,因而心态积极,对未来踌躇满志,充满期待和信心,所以心理资本水平较高。但是,升入大二后,随着大学生活“蜜月期”的结束,学业压力、人际冲突、恋爱挫折、情绪困扰接踵而来,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导致心理失衡,出现心理资本水平明显下降的状况;这种状况随着师范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心理调节能力的不断增强,到了大三时有所提升,到大四时达到最高值。这一变化规律与李林英、肖雯2010年对北京市3所高校的672名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调查的发展规律不一致,他们的调查显示,“大四学生在所有年级的学生被试中,拥有最低的心理资本水平”[10]。这可能与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相对小于普通高校,以及师范院校更加注重专业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关。
第三,师范生的心理资本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从师范生的性别差异来看,女生在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及乐观和希望维度上明显高于男生;但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则明显高于女生。这与饶丛权的研究结果“女生心理资本显著的高于男生”[11]相一致,也与李林英、肖雯的研究结果“从性别差异来看,男生的自我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女生”[12]相吻合。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在职业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工作稳定、环境单纯的职业,因而对教师职业的心理接纳度更高,对职业前景的估计更为乐观,对未来更抱有希望。而男生则更愿意从事具有挑战性、高收入的工作,因而从教意愿降低。这种现状可以从师范院校的男女生比例中得到验证,大部分师范院校的男女生比例都为1∶4左右。在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师范生中,女生是男生的4.6倍。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的失调,往往使得男生在班级、院系和学校等各级组织中更受重视,承担社会工作的机会更多,因而自我效能感更高。数据显示,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师范生中,48.52%的男生担任过学生干部,39.35%的女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男生承担社会工作的比例比女生高出近9个百分点。而承担社会工作有助于提升师范生的组织管理、关系协调、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因而拥有自信、乐观的心态,心理资本水平较高。这一研究结论与饶丛权2011年对西北大学580名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的研究结果“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在心理资本总分的得分上显著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13]相一致。张轩辉的研究结果“学生干部在心理资本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学生干部”[14]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从不同专业师范生的心理资本差异来看,专业类型与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仅与心理资本的韧性维度差异显著,艺术类师范生的韧性得分最高,而文科生得分最低。这可能是由于艺术类师范生在学习声乐、器乐及绘画过程中需要反复练习,付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其意志品质得到磨炼,具有较强的心理韧性。
从师范生的生源地差异来看,来自城市和县镇的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师范生。这可能是由于来自城市和县镇的师范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受教育环境均优于农村师范生,其心理资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因而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较高。同时,来自县镇的师范生因为来到北京就读,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较多,自我期待较高,因而在希望维度上得分最高。
从师范生的家庭因素来看,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师范生的心理资本水平明显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贫困的师范生。同时,亲子关系好的师范生其心理资本水平明显高于亲子关系不良的师范生。这是因为家庭是师范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父母是师范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等因素会影响到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质量以及家庭氛围,进而影响到师范生的成长环境和人格发展,因而影响到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及四个维度的开发水平。
(二)建议
虽然北京市师范生的心理资本状况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但与社会对师范生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与期待还有一定的距离,其心理资本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在师范教育中,要注重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提升。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培养。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在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上韧性得分最低。因此,高师院校要加强挫折教育,重视对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培育。可以通过户外拓展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形式,培养师范生战胜困难的勇气,锤炼意志的坚韧性,提高“心理忍耐力”。
第二,关注大二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在调查中发现,大二师范生的心理资本总体水平及自我效能感、希望和乐观维度均排在末位。这与大二年级升学激情退却和专业学习难度增加有关,因而,进入了情绪的低谷期。所以,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大二学生的心理引导,及时解决他们在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自我管理、职业发展等方面遇到的困扰,提升心理资本水平。
第三,强化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师范生心理资本的提升与实践锻炼密不可分。如前所述,师范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有社会兼职经历都与其心理资本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因此,高师院校应加强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为师范生提供多种实践平台。还可以采用班干部轮换制,让更多的师范生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锻炼能力。
第四,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在调查中发现,师范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亲子关系等因素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高师院校可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通过家长会、讲座、推荐家教读物、发放家庭教育手册以及与家长直接沟通等方法,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为师范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1]Fred Luthans:《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10][12]李林英 肖 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3]朱 力 郝丽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现状调查与问题探析》,载《人才资源开发》,2015年第5期。
[4]张凡迪:《“90后”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现状》,载《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5]周紫婷:《大学生心理资本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12期。
[6]张 阔 张 赛等:《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载《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第1期。
[7]《大学生心理资本量表》,https://www.wjx.cn/wjx/design/printq.aspx?activityid=7600367
[8][14]张轩辉:《大学生心理资本结构及现状调查研究》,载《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
[9]王 蓓 苗元江等:《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及其相关研究》,载《校园心理》,2011年第4期。
[11][13]饶丛权:《学生心理资本现状调查》,载《社科纵横》,2011年第9期。
2017-08-16
杨芷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韩小娟: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师范生心理资本的影响变量及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ADA15168)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