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磊+陈宝明
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我们迫切需要在继续用足、用好后发优势的同时,依靠科技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建立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提升传统要素的配置效率和质量,通过新要素的高效组合,形成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拓展新的战略空间。
激发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在于创新驱动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较好地利用了后发优势,通过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益日益递减,我们利用后发优势的空间日益缩小。从增长数据上看,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势头有所减弱(参见图1)。实际上,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经济苦练内功、解决结构性矛盾、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重要时期。
过去6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回调。对此,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是“结构性减速而非周期性减速”,是“增长阶段转换而非短周期波动”。还有人以“赶超”理论为出发点,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每年7%、8%甚至更高的GDP增长速度,还可以再持续二三十年。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处在一个增长放缓的阶段,目前正在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新的中速增长阶段。
虽然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成因等问题仍在讨论之中,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参见图2)已是不争的事实。创新驱动是激发增长潜力的关键,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拓展经济增长潜力空间。未来10~15 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而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生产要素数量规模扩张的阶段基本结束,未来要转换到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上来,依靠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和效率改善保持竞争力。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和第二大知识产权产出大国,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但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源泉的作用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 新动力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应对经济下行周期的挑战,关键在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显然,新的增长周期必然是建立在新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即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广泛应用所形成的新基础和结构上,这就是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事实上,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伊始,世界主要国家都果断采取了经济刺激措施,包括释放流动性、量化宽松等,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经济初步稳定后,德国、美国等纷纷逐步退出经济刺激政策,转而更加注重解决金融危机背后所隐藏的结构性矛盾,而日本、欧盟等虽然仍然延续以往的经济刺激政策,但更加注重推动创新和实体经济的增长。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机构也多次呼吁各国落实结构性改革,以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强劲、可持续的增长。G20杭州峰会以来,结构性改革逐步成为各国共识,科技创新更是成为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各国虽然推进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从重点任务部署还是从培育产业和改进投资方式上,都凸显出明确的科技创新战略导向,体现在以下四点:
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成为各国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路径。推进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打造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世界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形势下,经济增长新动力只能来自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培育新的产业和业态。美国为解决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实体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促进创新和振兴实体经济上。为此,美国连续发布了三份国家创新战略文件,强调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源动力,掀起“再工业化”风潮,实质上也是推动高端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打造竞争新优势。德国在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后,着力集中政府与产业界力量实施工业4.0计划和高新技术战略,顺应制造业智能、绿色化发展趋势,提升制造业科技含量,打造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英国出台《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战略文件,把科学和创新置于英国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核心位置。欧盟的改革以创造就业、提升劳动生产率和重塑欧洲的竞争力为重点。日本也发布了《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推进《创新2025计划》。韩国的创造经济行动计划,也是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再生的引擎。各国所采取的创新战略,实质就是在系统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把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上的作用作为重中之重。
依靠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为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注入新动能。当前,世界经济之所以还没有走出危机,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还没有完全适应需求的变化,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调整。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重视经济总量和规模扩张而忽视了技术、质量的提升和结构优化。因此,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打造经济持续增长新动能,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圍绕下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海洋、空间等重点领域,世界主要国家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进行战略部署,这些举措在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比如,美国在财政紧缩情况下仍大幅提高联邦研发预算,对未来产业超前部署,近几年分别启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国家战略计算计划”等,以先进制造、清洁能源、ICT等新兴产业引领经济活动升温和扩张;英国提出到2020年前投入300亿英镑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印度计划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车辆补贴、汽车金融等注入2300亿卢比资金;俄罗斯计划到2020年使俄罗斯的生物产业产值占到GDP的3%以上。随着新技术、新产品大规模加入到经济循环中,不断创造出新需求、新市场,新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和增长点逐渐形成,成为全球生产力跃升的突破口,并对促进世界经济恢复强劲、可持续增长产生全局性的影响。
加快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扩大本国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来源。全球化时代,创新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任何一国封闭的结构性改革都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反之,只有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包括人才、资本、市场、专利等,才能更加有助于各国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形成。实际上,世界主要国家已经出台了各种政策,大力推动高端人才、高质量专利、风险投资等创新资源在本国的集聚和整合。比如,美国出台新的移民改革法案,积极实施全球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提出“选择美国”计划吸引国际投资等。欧盟提出构建数字化统一市场,建立蓝卡制度,吸引亚非拉高层次技术人才;英国设立了“创新门户”组织吸引国际投资;巴西推出“科学无疆界计划”等。同时,一些发达国家(如韩国、法国)实施新的技术转移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收购机构,并鼓励企业积极利用外部资源。这些措施使得一批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发掘优秀专利,进行产业链系统布局。endprint
破除发挥科技创新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各国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金融资本的融合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创业一体化进程。美国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大量科技成果由基础研究走向应用,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为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美国实施“创业美国”计划和“创客运动”,推动美国第三次创新创业浪潮。德国提出要加强科技界的创新导向,加大同经济界的创新联盟建设,加快科研机构发展衍生公司,持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创业空间。在培育激发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方面,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创业企业融资法案》的实施,为小企业平等参与创新活动、分享创新红利、获取安全便利的投融资渠道提供保障。英国给予中小企业研发提供税务优惠。
从各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趋势来看,稳增长与促创新已成为两个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手段,而科技创新更是成为走向未来经济的核心和关键。
我国打造经济长期增长动力 已具备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结构深度调整和新旧动力转换的重要时期,推进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同时,在结构性改革中更应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把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作为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而世界经济强国崛起的历程表明,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体制机制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必由之路。我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完备的产业体系、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正在形成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与移动智能时代创新效率提升相结合,为技术、产品和产业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已具备重要基础。
同时,“十三五”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我国面临着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及其深刻的影响,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经过几十年的不懈追赶和积累,以超大型计算能力、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量子卫星等为标志,我国的科技创新已经全面爆发。我国科技领域人力资源红利逐步释放,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资本积累逐步增加,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这些都构成了我国新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为积极应对和引领技术经济范式变革,需要我们通过结构性改革推动技术体系重构和转型升级,扩大科技成果融入经济体系、形成坚实生产力的范围和规模,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主动布局科技创新战略牵引和源头供给。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形成历史性交汇,抓住机遇就可能成为“赛场”上新的领跑者和比赛规则的制定者,抓不住就会错失良机,丧失主动权。我国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窗口期,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但发展的内涵、条件、方式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改变。我国科技整体处于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的重要跃升阶段,需要我们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主动布局科技创新战略和源头供给,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長点,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新路。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技术变革是促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技术快速变革时期,新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成为关键,这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把持续增强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作为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塑造我国新的比较优势、先发优势的关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核心引领作用,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非常迫切,而当前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科技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作用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一是我国在创造新兴产业、引领未来发展方面的科技储备仍有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有待进一步提升,以改善不少行业存在的“产业技术空心化”现象。二是定义和把握新方向的战略部署还不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格局和战略规划虽然已经成型,但科技、经济全链条一体化部署不够,面对新规则和新赛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不足。这种局面导致我们很有可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继续被“低端锁定”,无法实现“弯道超车”。三是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到位。公共科研体系治理体系不够完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与创新驱动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对创新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制度改革还不到位,基层科技创新基础还比较薄弱,激励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仍有待培育。
思考与建议
当前,我国应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推动结构性改革的总纲领。美国《创新战略》,并不只是科技领域的战略,更是从国家发展总体需求出发,依靠创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我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不只是科技创新战略,更是调动全社会资源、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总路线图。在战略实施上,一方面要具备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战略定力,坚定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要适应国际竞争形势的需要,把握关键环节,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业态,充分整合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潜力和活力,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潜力是建立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建立在新的生产函数之上,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准确把握国际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形成科技引领、产业融合、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共同驱动的创新型经济结构,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空间,加速构建先发优势。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