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柳萌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简析毓峘三弦传谱《普庵咒》的左手演奏技法
张柳萌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普庵咒》是一首结构严谨、音乐庄重儒雅的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特点的三弦独奏乐曲。本文通过对毓峘先生传谱版本《普庵咒》的梳理和分析,从乐曲清雅空灵的曲风、定弦、段落结构、音乐风格等做简要归纳,特别是对左手演奏技法的丰富性、多变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毓峘;三弦传谱;普庵咒
《普庵咒》是清代古谱《弦索备考》中的一套,因全辑共有大曲十三套,故也称为《弦索十三套》。它是一本集三弦、琵琶、胡琴和筝四种乐器的合奏曲谱,由清代蒙族文人荣斋在嘉庆十九年(1814)所编撰的、目前所见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一部弦索乐谱集。《弦索备考》中录有三弦、琵琶、胡琴和筝四种弦乐器的《普庵咒》工尺分谱。比较三弦和琵琶两谱,从按音指法和弹奏技法上分析,乐曲应该是以三弦为主奏的。近人爱新觉罗.毓峘(公元1930年出生,清道光皇帝第五代孙,恭亲王奕忻曾孙),年少时曾在恭王府随太监罗德福学习过包括《普庵咒》在内的弦索三弦曲多首。1986年曾将之传与三弦演奏家谈龙建。经整理后,出版了《清故恭王府音乐》乐谱和录音;再度重现北方弦索音乐的风韵。其中《普庵咒》的演奏,突出了左手技法,以‘打、拈、滑、吟’配合右手‘压码’,表现出琴乐‘走手’的神韵,意深情挚,令人回味无穷。
文曲《普庵咒》是一首结构严谨、音乐庄重儒雅的具有典型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特点的三弦独奏乐曲。本文通过作者在学习和演奏毓峘先生传谱版本的《普庵咒》的过程中得到的感悟而成。首先是被乐曲清雅空灵的曲风所吸引,喜爱非常;其次对定弦、段落结构、音乐风格等做简要归纳后理解有了较为深入的拓展,特别是对左手演奏技法的丰富性、多变性叹为观止,妙不可言,从中充分的领略到了《普庵咒》音乐中纯粹的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普庵咒》三弦定弦为“越调”定弦,这在《弦索备考》“卷三·弦子谱”中有确切的注明。《普庵咒》也是弦索十三首乐曲中唯一一首采用越调定弦演奏的曲目。
三弦的定弦为越调弦:
[G]
《普庵咒》共有十八段。可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三回九转的段落清晰明了。全曲的段落标题分别是:
[1]〈垂丝调〉→[2]佛头→[3]普庵咒起段→[4]头回→
[5]头回一转→[6]头回二转→[7]头回三转→[8]二回→
[9]二回一转→[10]二回二转→[11]二回三转→[12]三回→
[13]三回一转→[14]三回二转→[15]三回三转→[16]结段→
[17]〈金字经〉→[18]〈五声佛〉
通常,民间音乐都习惯把乐曲延长、把旋律反复重奏。惯用的手法是把一些曲牌音乐,或放在曲前,或置于曲后,作为“头”和“尾”。中间的“身”可以加入不同的材料,重复性的演奏多次,直到尽兴。其中的〈垂丝调〉、〈金字经〉和〈五声佛〉均为曲牌音乐。
弦索音乐主要流传于北方地区的上层社会之中,这类阶层的特点就是生活悠闲,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中国文人音乐向来讲究“娱己”和“修身养性”,讲究乐曲的细腻与韵味。
在学习中我们了解到,毓峘三弦传谱《普庵咒》突出了文人音乐左手的吟猱绰注,强调左手润腔走指。特别是在《弦索备考》“卷六·弦索十三套工尺字谱”中,注释为:“不宜吹”。从这可以看出,因为《普庵咒》的曲风特点是追求淡然平和,宁静超脱的艺术境界。所以吹奏乐器明亮、张扬的音色特点就不适用于这首乐曲。这一点与其他套曲如《将军令》和《海青》等音乐有鲜明区别;也与民间三弦脆亮的音色截然不同。
《普庵咒》是一首以突出左手技法进、退、绰、注、粘、打、吟、猱为重点的音乐作品,所以该曲的左手技法是极为丰富多变的,一招一式均体现着三弦演奏艺术细腻讲究的境界。单独和组合运用左手演奏的粘音和打音出神入化,音色的明暗虚实产生出多层次的变化。
1.粘音(,)见谱例
2.打音(T)见谱例
3.粘打结合,连续性的粘音与打音,见谱例
毓峘三弦传谱的《普庵咒》音乐有别于琴曲和琵琶曲,他不拘泥佛门的虚空,而是刻画出庄重细腻,恬静儒雅的意境。谈龙建老师曾在《<弦索十三套>的三弦演奏艺术》一文中提及跟毓先生学习时的体会:“含蓄、内在、流动的“韵”的变化,通过细腻、讲究的吟弦;惟妙惟肖的进退绰注;多层次的音乐变化;起伏跌宕的力度对比等演奏手法,集士大夫、文人的潇洒飘逸和世俗市民的质朴为一体,来表达乐观、谐和的情趣,端庄大方的气质,构思出一种出神入化的意境”。
1.《普庵咒》音乐中借鉴了琴曲“走手”的神韵。即右手演奏一个单音后,左手运用这个单音的余音或打或粘或滑柔等组合技法来演奏。见谱例
2.结合泛音与打音,模拟撞钟与木鱼的音响,表现佛门的幽静空辽,通过听觉传达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见谱例
3.右手配合左手的粘与打。打音后又接滑音,左右手互相交替、呼应。见谱例
以上是对毓峘三弦传谱《普庵咒》乐曲的简浅分析,粗略之处还请专家同行们不吝指正。总之本文仅仅是作为一个开始,目的是想通过学习,不断的整理发现再学习以至更为深入的挖掘与剖析。未来道路还十分漫长,期待有更多支持和关注。■
[1] 谈龙建.《弦索十三套》的三弦演奏艺术[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03.
[2] 谈龙建整理.清故恭王府音乐.爱新觉罗·敏山亘传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8.
[3] 爱新觉罗·启垚,爱新觉罗·毓峘.谈《清恭王府三弦传谱》[J].人民音乐,1988,09.
张柳萌(1985-),女,黑龙江人,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表演三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