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灏
千江有水(选六)
孔 灏
冠以赵州而天下闻名者,其物有二:一为赵州桥,二为赵州茶。
说起赵州桥,虽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另有一座为小商桥)、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且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但其扬名,却是源于河北地区民间歌舞小戏《小放牛》。这《小放牛》主要是说的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留难的对答情景。其中有一段专门唱到了赵州桥:“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什么人推车压了一趟沟?赵州桥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压了一趟沟。”后来,这《小放牛》又成为昆曲中的《吹腔》曲牌,成为京剧的一出传统剧目,成为笛子独奏家陆春龄等演奏的南方曲笛代表性曲目……在全球华人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实际上,这赵州桥本为隋代李春设计建造,所以,那村姑关于“赵州桥来鲁班爷爷修”的答案当然是错的!但是,因着牧童和村姑懵懵懂懂的小儿女情怀,因着他们对于古圣先贤的虔敬思慕,因着他们天清地宁的纯真喜乐,多少人心知肚明却仍是将错就错地对唱着、问答着——人间就是有这样的错误,因为美丽,也就并不再被深究:到底是归人,还是过客?
至于赵州茶,确是真值得深究的。《五灯会元》载: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的和尚:“曾到此间么?”和尚说:“曾到。”赵州说:“吃茶去。”对另一个新来的和尚也作此问时,那和尚却说:“不曾到。”赵州仍说:“吃茶去。”院主听到后问:“为甚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呼院主,院主应诺。赵州说:“吃茶去。”
这赵州茶,到底是什么劳什子?我年轻的时候,不懂茶,却爱读禅宗公案、爱读《金刚经》,就曾强作解人,写过一首《茶》诗。里面说:“一只茶杯/带来一条河对茶香的穿越/带来春天的午后/滚烫、浓酽的 片刻沉默”,“被舌尖抵在上颚的岁月/渐渐地 由苦涩/转为甘甜。生活总是有它自己的逻辑/多年前,你远离/多年以后 你看见自己/还站在原地”。当时就想,上面的句子来说赵州茶,行是不行?比如,不管那新来的和尚是回答“曾到”还是“不曾到”,这和尚对于“到”或“不到”的一答,都执着于“我”和“我”的“过去”了。又,不管那被呼的院主是应诺还是不应诺,他这一答,又都执着于“我”和“我”的“现在”了。他们,岂不都是违了《金刚经》上“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之语?所以,我且“站在原地”。
多年以后,看到当代赵州柏林寺住持、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明海大和尚说“茶之六度”:“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这位与我同年的禅师如此见地,也果然是让人欢喜赞叹的二十一世纪版的赵州茶!记得有一年,我陪客人《在龙洞庵吃茶》:“一天的云影是茶香/一山的鸟鸣是茶香/一晌的澹定是茶香/此刻/茶 在哪里/杯 又在哪里?”对于真正的禅者而言,既然茶是六度万行,再想用心地端杯细品,又哪里有这样的杯子?又哪里有这样的茶?又,何物不是茶?
参加工作的二十九年间,已换了六个单位。每每到一个新单位,也如端起一杯新茶,那偶尔的恍兮忽兮、不知身在何处之感,恰似杯上的袅袅茶烟。忽想起湖北恩施土家族民歌《六碗茶》来,这情歌说的是一个帅小伙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家去,女子按照礼节给男子倒了一碗茶。帅小伙却一边喝茶一边“套瓷”,从人家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开始,直到把女子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问了一遍,到得第六碗茶时两人对唱到:“喝你六碗茶呀问你六句话,面前的这个妹子儿噻今年有多大?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咧多话,面前的这个妹子儿噻今年一十八。”这个妹子整十八啊,正是出嫁的好年华!原来,每一杯茶都是最好的!又原来,所谓的禅茶一味,不过是孔老夫子所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有时候又想,那赵州从谂禅师只管让人“吃茶去”,就一定是对的吗?要我说呀,当然是错的!比如,那不知机的法师,喝了茶也是糊涂茶。那已悟道的,又何必端起茶来头上安头?但是,这赵州老和尚错得如此不改初心如此苦口婆心,岂不正如那《小放牛》中的“赵州桥来什么人修”?但有换你心为我心、始知相忆深的快乐,又怎么能深究这一切,到底是错误,还是正确?
200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到黄河上游、青海省民和县喇家村进行地质考察时,在一处河滩地下3米处,发现了一只倒扣的碗,碗中装有黄色的面条。按汉末刘熙《释名》所述,“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即用水将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称之为“饼”,故面条又称水溲面、煮饼、汤饼等。于是,国人食“饼”,就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当然,现代意义上的饼,开始被称作“胡饼”,传说是汉代班超出使西域时传入,所以最早关于今日所称“饼”的文字记载见于《太平御览》中《续汉书》,说是“灵帝好胡饼”。
到得唐代,这胡饼早已如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直至成为方外之人的美食。《碧岩录》载云门文偃禅师的一则公案:僧问,“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师云:“胡饼。”进云:“这个有什么交涉?”师云:“灼然有什么交涉?”云门文偃禅师是岭南佛教史上仅次于惠能的一代宗师,其创立的云门宗,正是禅宗史上“一花五叶”之一。而且,较之六祖的“獦獠”形象,那云门禅师“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确是个玉树临风的俊俏和尚。这俊俏和尚的言谈,多有好玩之语。比如,这俏和尚有一天把手放进木狮子的嘴里,大喊:“咬杀我也,相救!”比如,僧问他:“如何是佛法大意?”他说:“春来草自青。”又比如,他上得法堂之后直接开示:“除却着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有什么事?无端起得如许多般妄想作什么?”
孔子68岁那年,有个叫孺悲的人上门拜访,想求见孔子有所请益。孔子对学生说:“你告诉他,老师有病了,今天不能见客”。可传话的学生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琴瑟边弹边唱,故意让孺悲听到。关于这个故事,有人说,孺悲这人一定是得罪了孔子,所以孔子以身体有病来拒绝他,但又要让他知道有病是假,让他反省错误才是真!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言之教”吧?但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行“不言之教”虽真,但却不是为让孺悲反省错误,反而是因材施教向其传道。这恰如黄庭坚向晦堂禅师学禅,问老师有没有什么便利的方法?晦堂就问他,念过《论语》没有?他答念过。晦堂禅师说:《论语》中有“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懂这意思不?黄庭坚茫然无所知。又一天,黄庭坚站在老师的旁边,晦堂突然就径自往山门外走去。正是秋天,一路桂花开,黄庭坚紧走慢赶,跟在晦堂身后。禅师走了一阵,回过头问:“闻到桂花香没?”黄庭坚答道:“闻到了。”这时晦堂就瞪着眼睛再一次告诉他:“二三子,吾无隐乎尔。”据说,黄庭坚因此恍然有所悟而入了道。
同样,文偃禅师回答僧人“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的提问时,也答:“胡饼”。那僧人不明白,进一步问:这有什么说法没有?文偃禅师告诉他:这都已经清清楚楚了,还要什么说法?后来,文偃禅师在法堂上又有一次提到胡饼。他先说一句:“闻声悟道,见色明心”。这是告诉大家:当年,香岩智闲禅师和灵云志勤禅师分别因为耳闻击竹之声和眼见桃花之色,各自悟道。接着举起手,说:“观世音菩萨,给我钱买胡饼。”又放下手,说:“原来只是馒头。”禅师的意思是,他不识货买错东西了?要我说,他当然不是买错东西了!你想,虽然这“胡饼”也姓“胡”,中土禅宗初祖达摩这老“胡僧”也姓“胡”,但饼与馒头俱是充饥物,糊里糊涂就掺和个老胡僧的“胡”字进来,分别出个张三李四来是何道理?所以,禅门中人把这“胡饼”叫作“云门饼”,都是多余!
不过,从典籍上看,这“胡饼”之“胡”也做“糊”字。但早期的“胡饼”与“糊饼”,应该是同一之物,均指传统意义上的“饼”。到了后世才开始不同,这“糊饼”在“胡饼”的基础上改良发展,成为老北京的地方名吃:由韭菜、玉米面、鸡蛋、虾皮为主要原料,烙后油煎而成,国人号称是中式比萨。不知道意大利人若吃了这老北京“糊饼”后,会不会真的把它叫作“秦比萨”、“唐比萨”或者“中国比萨”?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因吃胡饼而大大有名的,除了汉灵帝和云门文偃禅师之外,还有一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当年,郄太傅安排自己的门人弟子前往王家挑女婿,王家的小伙子们都表现得中规中矩,可圈可点。独有王羲之神色自若,坦腹东床,还一边毫不在意地吃着东西,据《晋书》载,此君当时吃的,正是胡饼。因了这胡饼,于是,郄太傅高高兴兴地把女儿嫁给了他。
“江湖”一词,本来就是指的大江大湖。所以,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的境界真是高!他让两条就要渴死的鱼儿,忽然就有了希望,有了梦想,有了豪气,有了放不下的欢喜和悲伤。
到了唐朝,这“江湖”二字成了禅门中人的景仰之地:“江”,特指江西。其时,“中国最伟大的禅师”(胡适语)马祖道一禅师在洪州(今南昌)开元寺登坛说法;“湖”,特指湖南。其时,与马祖道一禅师并称为“当世二大士”的石头希迁禅师则于南岳衡山南台寺大弘禅家南宗。一时之间,天下禅门学人奔走于江西湖南,或为参访,或求印证,鸟飞鱼跃,蔚为大观。
于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于是,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人披星戴月,忙忙奔走!
马祖大师是个奇人。他走路像牛,眼光像虎,伸出舌头超过鼻子,脚掌心还有两个圆形的花纹……这容貌奇异且不论,他讲话更奇。有僧人问他:“老师,您刚才对于佛的解释,是什么意思啊?”他答:“没啥意思,小孩子哭闹,我说这个他就不哭了”。著名的庞居士问他佛法要意,他答:“等你能把西江水一口喝干,我再告诉你”。
石头大师是个猛人。在他的家乡,乡亲们有杀牛摆酒、祭祀鬼神的风俗。他成年之后,虽然没有出家,却总是跑到祭祀场所,把现场砸个稀巴烂,顺带把用来祭祀的牛也牵走。一年下来,他的牛圈里能积养下几十头牛,乡亲们愣是对他无法可施!据载,当石头大师在南岳弘法一方时,连当地的鬼神都去听他讲经,他也毫不在意地将之收归门下。还是那个著名的庞居士,有一次又问石头大师佛法要意,那石头一声不吭,立刻扑上来把庞居士的嘴巴紧紧捂住……
因了这等奇人和猛人,就让唐代禅客们的“诗和远方”,显得多么可亲可喜啊!而可亲可喜的语言和可亲可喜的事情,可能都是深刻的。比如,按后天八卦图的方位看,马祖道一在江西,“西”为八经卦中之兑卦,属金,为泽,为少女,为秋天,为争辩,为喜悦,为咽喉,为刀剑……石头希迁在湖南,“南”为八经卦中之离卦,属火,为日,为中女,为夏天,为教化,为名声,为心脏和眼睛,为火炉……于是,这禅门中人的行走江湖,其实是在烈日下行走于大泽之上,亦如行走在两个美丽的小妹妹之间,行走在秋天和夏天之间,行走在言说与教化之间,行走在喜悦和收获之间,行走在收敛与丰满之间,行走在刀剑的寒冷与火炉的温暖之间,行走在那谁的眼睛里或者那谁的心里……行走在真金不怕火炼的艰辛历程中间。往俗了说,以金喻财富,火喻名声,也可以指一些并不曾真正悟道的僧人们,其实是行走在名与利之间。
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夜宿于长江边上的金山寺。晨起后,他见到江面上的船只往来穿梭,十分繁忙。就问寺中高僧:来往于长江上的船只共有多少?这高僧说:只有两条。乾隆听了很奇怪,心道:这不是当面扯谎吗?高僧解释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听过韩磊演唱的《走四方》,苍凉、激越,也有着心有所属的淡定。其实,“走”的本义是跑,而且是奔跑。所以,无论是走江湖还是走四方,都是急急忙忙披星戴月,而同时也笃笃定定天清地宁,只为他们知道:自己,在路上。是的,正像电影《罗马假日》里面的那句经典台词: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年轻时看《罗马假日》并不深刻,只觉好,只觉不舍,只是为那位公主和记者最后的分手痛感惋惜。多年之后知道:或许,也是只能如此了!因为,不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人,都还是要做回自己的。而爱情,不正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自己吗?所以,费尔巴哈说:爱,就是成为一个人。所以,那行走于江西与湖南的禅客们,他们晓行夜宿仆仆风尘,无非是要印证一下:他们有没有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
就真的找到了那个自己又如何?真的找到了,还是要放下。所谓“悟了还同未悟时,只是不在旧时行履处”。而《罗马假日》中最后的分手,也无非是为了每个人都有的那个自己,只有把生命中的枝枝蔓蔓放下了,才会有光风霁月的直下承担。有禅客自马祖大师处,欲往参学石头希迁。马祖大师说:石头路滑!石头路滑啊——江湖险恶,人心不古,可是,可是还是要走啊!哪里又有,不摔跟头的精彩的人生呢?
作为词牌,“声声慢”本来叫作“胜胜慢”。“胜、胜、慢”——美好,再美好,而且,要慢,要更慢……
但世间美好的人和事,无论怎么样地慢,都不容易永远。在宋朝,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曾为自己心爱的歌女填过一首《胜胜慢·朱门深掩》:“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断肠如雪,缭乱去点人衣……灞岸行人多少,竟折柔枝。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离别在即,他看到杨花似雪,恰若离愁,那灞水两岸折柳相送的人呵,多么羡慕河堤上的青青绿草,正是这些不声不响的春草,可以坚持相守,可以躲过离别,可以伴着远行的人步步相随!
晁补之是世家子弟,天才少年。在他十七岁的雨季那年,就以钱塘地区的山川风物为内容写成《七述》一书。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本也有相同的写作计划,读了《七述》之后慨然而叹:“老夫我可以搁笔了!”小晁当下名重一时。但是,有才华的官二代,并不见得就会有如意的人生。果然,成年后的晁补之一生困窘,所以,也就更加喜欢填写长调慢曲。或者,这正应了唐代诗人卢纶所谓“有时轻弄和郎歌,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诗句?
真正让“胜胜慢”成为“声声慢”的,是那个“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词人蒋捷,他有一首名为《秋声》的词:“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蒋捷生活在宋末元初,刚刚中了进士,南宋就被元朝灭了,只好隐居在太湖竹山一带。某个秋夜,忽听得外面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虫声、雁声……国仇家恨,身世飘零,声声入耳,刻刻惊心。哪里还得“胜胜慢”呵,当然只能是“声声慢”!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或重,都,只能由声音来担当了。
读《圣经·创世纪》知道:上帝创造世界,用的同样是“说”。从“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开始,上帝连着“说”了六天,创造出天地万物,也包括了晚上和早晨。于是,“事就这样成了”。所以,对于一个基督徒而言,这世界,是在上帝的声音中创造出来的。声音的奇妙,真是有着神的意思在。
《妙法莲华经》里面也说,久远久远久远之前,有位威音王佛,他的名字正是源于他的声音特点:宣说佛法的声音既宏大威猛,又有王者的雍容华贵。而且,古德相传,在威音王佛住世的时代以至更早,人类的心都清净纯正,少有染污。
声,声,慢——
这世界宛然、时光流转,让多少创造多少承担、多少沧桑多少忆念,尽成了白头宫女相对而坐时的闲言碎语呵!年轻时,看过她在李清照的声声慢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看过她在向晚的风里,以三杯两盏淡酒,和天上的大雁对饮;看过她守着窗儿,看过她数着雨滴,看过她少女的娇羞,看过她女神的矜持……看着点点滴滴的旧时光,也温存,也残酷,就这么铅华洗尽,就这么素面素心:即唱出一弯新月,也还是旧时相识。
她现在,不好,也不坏。你现在,能来,不能来?两个人的故事里,连佛和上帝都只是灯泡,只看那一声一声,慢慢说,不管是错,不管是悔,不管是忧伤,不管是快乐……且说,且说,且慢慢说,把旧事说得明白了,未尝不是新天新地、新的山河。
《维摩诘经》中有一句:“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说,佛用一种语言说法,人听到的,是人的语言,飞鸟听到的,是飞鸟的语言。中国人听到是汉语,英国人听到是英语。宣化上人解释:什么叫“音”?音者饮也,为什么叫饮呢?言其声音说出来,你听明白了,就好像喝到肚子去,饮下去了。又“音”者,隐也。有大的、有小的,若隐若现,所以就说是隐。佛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他的音声发出来,众生听了就不同,不一样的,你听的是这种声音,他听的是那种声音。本来是一种音声,但是众生的种类不同,所听的就有不同。本为风流才子的李叔同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出处就在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吧?
声声慢,生生慢!春天太快,夏天太快,秋天太快,冬天太快!世界在,岁月在,她在,你在。而我,我有一个关于你们的秘密,想对你们,慢慢地坦白……
爱雪!
雪,可以是月光的妹妹,可以是梅花的姐姐,可以是喜马拉雅山亘古不变的坚持,可以是清澈的河水流到了天上,洒向人间的那些像星星一样美丽的梦想……
雪,可以是当胸一掌!
唐代庞蕴,时人称之庞居士,被誉为达摩祖师到东土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这位居士夫妻二人,育有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共同习禅,他常自己声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圆头,共说无生话。《碧岩录》载:庞居士曾参访当时的著名禅师药山和尚,二人相谈甚欢。辞别时,药山禅师让自己门下的十位禅客礼送一下。到了大门口,恰见雪花纷飞,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花忽有所感,道:“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位姓全的禅客就问:“落在什么地方?”庞居士对他当胸就是一掌。这位全禅客说:“你这居士!不能随便打人。”庞居士就说:“像你这样的都称作禅客,阎王老子可不会放过你!”全禅客大喊:“居士你干什么?”庞居士再打他一掌,说:“明明看到了,却像没看到;应该说出来的,却像哑巴一样!”
这位庞居士,到底在干什么?
是啊,他要干什么?一生中,原有很多事情,旁观时看得明白,当局者说不明白。二十出头的时候,曾和一位诗人朋友相约:每个冬季,下第一场雪那天,兄弟俩一定要约上三五好友围炉夜话,对雪小酌。那正是白衣飘飘的年代呵,当年,我们以诗歌为杯盏、以风发的意气为美酒,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迎来过多少个微醺的春天……可是,连云港市的冬季并不是每年都落雪,而我们在日益喧嚣的城市和纷繁复杂的生活中,也并不是总能够在落雪的那一天从卑微里抽身而出。于是,那些温暖的约定也像雪一样,在时间中渐渐地消融,没有了痕迹。
当我在纸上,第一次面对着那场纷纷扬扬的雪花,面对着庞居士关于“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感叹,面对着他对于全禅客苦口婆心的接连两掌,突然,在明白和不明白之间,就有了感动、有了感伤。突然间,更想起了宝玉出家后,在雪中拜别他父亲时的场景。那场雪,本来下得极简单,以至于《红楼梦》一书只用两句话就说完了:“那天乍寒,下雪。”其时,贾政在船中写家书,“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半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这一下拜,立刻让庞居士的两掌,都有了庄敬!
这之前,宝玉科考后失踪。贾府派人四处寻找未果,很有几个人已经猜到了宝玉出家。比如袭人,她“追想当年宝玉相待的情分,有时怄他,他便恼了,也有一种令人回心的好处,那温存体贴是不用说了。若怄急了他,便赌誓说做和尚。哪知道今日却应了这句话!”说到底,恋爱亦如习禅:糊涂便是糊涂,明白便是明白,那些暧昧那些纠缠那些精打细算那些不知所措,害人害己,实在是二掌二十掌二百掌二千掌也救他不得!
有一年,我和一群朋友在雪地里走,在酒后。北风裹着雪花,像是情敌家里养的一样,不断地透过衣领往我的脖子里面钻,透过敞开的羽绒服往我胸前的毛衣里面钻。好像有点冷了!果然是: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刚有所感时,就有一位朋友让我停下,用纤纤玉手,为我的羽绒服系上了纽扣。她看到了“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她看到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也许,她只是以一颗善待世界善待他人的心,做一件理所当然的平凡小事而已。
世间的聪明人,往往不容易有深情。而庞居士又聪明又有深情,他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像极了望子成龙的父亲,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那个姓全的禅客。不过是让他对书时且看书,对雪时且看雪,安知那字里行间没有雪花飞舞?又安知那雪花飞舞之间没有直指人心的智慧?也想过,那庞老汉若是问我“好雪片片”句,我当如何?我呀,必定是默然无语,且上前去拍拍庞大士的老脸!
是的,我们可能已经负过很多人了,我们再不能,负过一场雪!我们再不能负过当胸一掌,再不能,负过那细心系上的纽扣。我们在这尘世上走着,我们在这时光中走着,总会遇到一场雪,是落在生命里的一场雪。她们一片一片地落下来,落下来,不容你说“好”,也不容你说“不好”,且不落别处,也不落此处,她们,她们都只落在雪上。
达摩老祖来中土,一苇渡江,即乘木于水,正是风行水上之象,恰好应了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九卦的“涣”卦。《说文解字》释“涣”字:“涣,流散也”。《易经·序卦传》云:“涣者,离也”。古今中外成就大事者,免不了,都要准备一段颠沛流离的人生吧?
贵为南天竺国王子,他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倚红偎翠、玉食锦衣,或者安邦定国、武功文治……这些普通人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于他而言,好像,抵不上一领袈裟一只钵盂,抵不上晓行夜宿风霜雪雨。他漂洋过海,他横渡长江,他被人误解,他被人下毒,他和一面石壁对坐直到把自己坐成一块石头,他起身,他把自己的影子留在山壁上告诉后人:他,已经离开;他,永远都在。
人生苦短,一个永远都在的人,一定是,已经离开的人。
事实上,无论怎么样平凡的一个人,每时、每地,本来就都处在离散和告别之中!《庄子》里面,记录了孔子对颜回说的一句话:“交臂非故”——就那么擦肩而过的一个瞬间,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我,也已经不是原来的我。我们不断地和时间告别,和空间告别,和亲人告别,和自己告别,和陌生人告别,和刹那以前的那个世界告别。我们在岁月的江水之上,把多少走过的地方和经过的时光,都当成了脚下渡我们的芦苇呵。
在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大约比孔子小六十一岁、被黑格尔称为“辩证法创始人”的著名哲学家芝诺提出:阿喀琉斯永远追不上前方100米处的乌龟。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善跑的英雄,而乌龟的速度众所周知。据说,千百年来多少数学家、哲学家都围绕这个芝诺悖论做过太多研究,直到量子力学的出现才算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实,相距100米的阿喀琉斯和乌龟,与十几秒之后在另一地点瞬间并行的阿喀琉斯和乌龟,还是同一个阿喀琉斯和乌龟吗?想来,那个说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如果面对后辈芝诺的这一命题,当有以示嘉许的会心一笑吧?
有一年,我去南京开会。车过长江二桥,突然想到:彼时、彼岸的我,若回望此时、此岸的我,应该说点什么呢?“过长江,留下一江的空阔/几叶闲舟摆渡六朝/混沌的江水,越发落寞//凭车窗远眺/转瞬即逝的风和岁月/扑面而来。燕子和野花扑面而来!/过长江,问擦肩而过的落日/姓谢?姓王?//几棵远树绿在天际/几行漫不经心的无名诗句/在牵引着长江 浩渺的水系/过长江!不说江东/不说江西/也不说楚歌声里那孤独的项羽/过长江,且看心中的芦苇萧然而立/尽是些白衣飘飘 复国的子弟——//这时速120公里的身体里面/早已山河破碎呵/过长江,长江过我/是哪一年的沧桑/已在汽笛声里 被悄悄地缝合”。
上巽下坎,是为风水“涣”卦。其卦辞和彖辞里,都强调了:利涉大川。其象辞曰:风行水上,“涣”。综合卦辞、彖辞和象辞的内容,此卦把救散治乱、推行教化的意思说得非常明白。所以,这一苇渡江,也可以说是一次由达摩老祖出演的印度禅宗中国化的行为艺术。
但是对我而言,把长江与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电影《渡江侦察记》。在我的童年、在我的少年,英俊的李连长让我对解放军、对侦察兵、对长大,充满了多少懵懵懂懂地憧憬啊!而美丽的刘队长,让我思慕,让我眷恋,让我莫名其妙地脸红和慌乱了……特别喜欢李连长和刘队长相认的那场戏:在八年的战火纷飞后面,当年的侦察员、如今的侦察兵李连长,隐隐约约地认出眼前的刘队长,正是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救过自己的刘四姐。这时刘四姐急切地问:“你就是那个同志?”这时李连长也如梦方醒且问且答:“你就是那个小姑娘?”这时音乐响起,两位战友四手相握……特别喜欢这样一个细节:刘四姐摘了一把山里红,放在李连长的办公桌上……特别喜欢最后胜利的那一刻,李连长对刘队长说:“四姐,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再见面的”。刘队长握了李连长的手,含着眼泪说:“不管时间长短,我一定会,等着你回来……”喜欢他们说话时的表情,喜欢他们不知什么时候,李连长改口叫了四姐……
一苇渡江之后,达摩面壁九年。这九年间,他太多的时间是用来沉默和冥想的。还有些时间,他在等人,在等他的缘分。在苍茫的人世上,永远有着太多的江河湖海在等着我们渡过呵,也永远有着另外一个我,在等,在等着那个风雨兼程、一天天改变了的我。
也知道,在前方,还会有一个人,她在那里,她等你,她用只有你能看得懂的眼神告诉你说:不管时间长短,我一定会,等着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