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连云港市天主堂建筑特色及其流布

2017-11-11 02:51张家超石荣伦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耶稣会海州传教

张家超,石荣伦

近代连云港市天主堂建筑特色及其流布

张家超1,石荣伦2

(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江苏连云港222006 2.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连云港市天主堂建筑风格是以传统中式建筑为主,兼顾欧式风格,是近代连云港市新浦地区创建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近代上海主教区天主教传教士在新浦地区进行福音传道的重要场所。从史料查询与档案检索、田野调查与口述历史入手,梳理了连云港市天主堂的创建过程及近代天主教传教士们在新浦地区的传教活动情况。上海主教区不断遣派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神甫前来坐堂布道,为连云港市新浦地区乃至整个海州地区天主教的传播以及当地的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新浦天主堂作为新浦地区近代宗教建筑之一,呈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也成为近代新浦地区中外交流的历史见证和建筑文化遗产。

近代建筑;文化遗产;天主教堂

连云港市所辖区域在民国时称为东海县,清末称为海州,地处江苏省的东北端、中国的沿海腹地,西式建筑是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而出现的。清末,新浦后河(大约是东至龙尾河,西至盐河之间建国路北面附近)南北两岸热闹非常,一片繁荣,聚集着众多的山东、江浙、安徽等地的客商,人流摩肩接踵,店铺鳞次栉比,房屋依次排列。因为从这里南下可以沿盐河,进而运河进入富庶的江浙地区,北上可以沿临洪河进入海州湾,沿海岸线到达青岛、上海、广州等地。1905年,临洪口大浦港埠对外开放后,以农产品贸易为主体的商务更加繁盛。此时新浦作为大浦港埠的城镇依托,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随着临洪口的不断向东延伸,新浦作为重要的经济补给地,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数量增加迅猛。特别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经济发展更加快速,这也给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基督教和天主教都把目光投向了这里。福利昌巷、卫生巷都位于后河南岸,人口密度大,经济比较繁荣,但贫苦百姓也较多,这最有利于宗教传播。因此他们分别在此地建立了教堂作为传教的基地,连云港市天主堂也应运而生。

连云港市天主堂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双池街卫生巷2号,又称新浦天主堂、连云港圣心堂(Sacred Heart Catholic Church),始建于民国 25年(1936),建成于民国28年,由法籍耶稣会修士、神甫双国英(Louis Hermand,S.J.,1878-1939.4.27)主建。是近代连云港市新浦地区创建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近代上海主教区天主教传教士在新浦地区进行福音传道的重要场所。建筑风格以传统中式建筑为主,兼顾欧式风格,对研究近代新浦地区天主教的传播、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的融合以及当地民风民俗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10年被《连云港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列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新发现名单之一,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保护。

一、新浦天主堂建筑形态

(一)整体布局

新浦天主堂位于居民区内,南北紧邻民房,东西仅有约2米宽的小巷隔断,非常方便在广大的民众间传教。天主堂占地约420平方米,通长30米,通宽14米,整体为铁拐形,即从东面看去呈反“L”形布局。

“L”形中的“I”为东西走向七开间大房间,较一般民居的层高要高出一半,为布道场所即圣堂,可同时容纳400人布道。

“L”形的“一”处,南面是一栋二层楼房,只有一开间,层高较北面主体建筑高约50厘米,中间是2米宽的过道,现在作为大门使用。进入大门后约2米,南面是南楼的入口,北面是圣堂的入口。北面主体建筑的东山墙处原来开有正门,现已经封闭,但痕迹非常明显。原有正门两边石质圆形立柱,上方典型的罗马式石质半圆形拱券高大威严。拱券正上方嵌入“天主堂”牌匾,再上方是圆形窗户,山墙顶端立有十字架。

西面紧挨着天主堂西山墙建有二层楼房,四开间,供天主堂神甫及有关信徒办公休息使用。南面是民居,但在北墙开门供天主堂租用。“L”形所围处是天主堂内院。

该建筑坐西朝东,青墙、木梁、斜坡小瓦面,加上所采用的建筑材料等,也都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建筑色彩。而东山墙原有正门门框及两边窗框、北墙窗框、南墙窗框及窗台等都选用石质材料、采用典型的罗马式半圆形拱券结构,带有西方古典建筑形态。由此可见,新浦天主堂是典型的东西文化理念交互相容的建筑成果。

(二)平面构造

该建筑除1983年重修时新扩建的西面二层楼房之外,整体平面呈“L”形布局(见图1)。天主堂主体建筑有七开间,东西长23米,南北宽7.9米。南面二层楼,单开间,东西长5.8米,南北宽3.8米。内院大约有100平方米。

图1 连云港市天主堂平面图(来源:自制)

(三)立面外观

该建筑主立面(见图2)分南北两部分。南面是单开间二层楼,墙高5.4米,挑檐30厘米,坡度约45度,整个楼高7.5米。离地面1.6米处开窗一个,宽1米,高50厘米,上面是半圆形,高度30厘米,无拱券,无窗台,对比其它窗户形制,显然不是建房时所开。

北面主体建筑墙高4.6米,挑檐30厘米,坡度约45度,整栋建筑高约7米(不计算山墙上方的十字架高度),比南楼略低。东山墙建房时开有正门,正门两边门廊圆形石柱直径35厘米,由四段组成,最下面一段高60厘米(另有部分埋入地下),中间两段分别高1米,最上面一段上面有柱帽,下部圆柱高90厘米,柱帽高10厘米,廊柱上方是石质半圆形拱券,半径50厘米,边框宽20厘米。正门两边各有一扇窗户,每扇窗户宽1米,高2米;上部是半圆形拱券,半径50厘米,边框宽20厘米;下面是石质反凹式窗台,宽1.2米,高15厘米,凸出部分宽20厘米,窄处高10厘米。正门上方的“天主堂”牌匾,长1.5米,高50厘米,字径30厘米,隶书风格,显得古朴而庄重。再上方是圆形窗户直径80厘米,用双圆加八个方向的放射性棱条装饰。山脊顶端立十字架,高1.5米,宽1米。

图2 新浦天主堂东主立面(来源:自制)

(四)内部空间

圣堂宽敞明亮,这得益于人字型屋顶结构和南北两面墙上的众多窗户。北墙7扇窗户,南墙5扇窗户加一个入口门。内廷南北两列各10排简易木椅,中间是1米宽的走道,每排可坐6~9人。

西面一开间中间用拱形门分割,里面供奉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圣像,高约1米,披露赤心,拓开两手,表示慈祥凯悌、胞与为怀之意;左面(南面)祭坛供奉圣母玛利亚立身圣像,右面祭坛供奉怀抱童年耶稣的圣若瑟立身圣像;背景是达·芬奇创作的十二门徒最后的晚餐壁画,上方是天父耶稣圣心画像,下方是弥撒台。

圣堂内廷两边墙壁上悬挂耶稣十四幅苦路油画像,肃穆凝重。

东面一开间隔开半间,靠近东山墙的半间作为告解厅,安放告解亭,供信徒告解使用,另半间融入内廷,作为入口门厅使用。

告解厅上面增加一层,作为唱诗班驻地。也可以由此通过楼梯向南穿过天主堂大门上方的廊道,进入南面二层楼的二楼。南面的二层楼原来是钟楼,也作为瞭望哨使用,现在二楼是杂物间,一楼是传达室和洗漱间。

二、新浦天主堂的历史沿革

(一)建造背景

天主教传入海州地区的时间大约是清光绪年间(1890年)。当时,天主教在江苏、安徽等地传教的是法国巴黎天主教耶稣会,时称天主教南京代牧区(A-postolic Vicariate of Kiangnan),主教坐堂在上海[1]186-210(当时上海属于江苏的一个县)。

海州处于江苏省的东北端、中国的沿海腹地,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引起天主教耶稣会对在海州地区传教的重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天主教委派在徐州传教的传教士经沭阳等地来海州开疆拓土、建堂传教。站稳脚跟后,又从上海主教区不断派来传教士从事福音布道、发展教徒、开办教堂等传教活动。[2]408这些主持传教的本堂神甫的身份规格也较高,他们都是耶稣会修士,以法籍居多,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些还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如1898年来海州的法籍耶稣会士、神甫董师中(Henri Boucher,S.J.,1857—1908),是第一个来海州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也是一位研究官话(当时全国通行的北京官话)的汉学家。1884年,由徐家汇土山湾印书馆(成立于1849年)公开出版法汉对照教科书《法语进阶》(《Introductionà l'étud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 à l'usage des élèves chinois》),包含词汇、语法和句子,作为震旦大学院法文科一年级课本,是在中国最早使用的法汉对照的教科书;1887年由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著作《官话指南》还获得法国儒莲汉学奖。[3]

1907年,海州堂升为本堂。1921年隶属江苏代牧区(Apostolic Vicariate of Kiangsu,当年8月8日,将南京代牧区所辖江苏省和安徽省一分为二,成立江苏代牧区和安徽代牧区,主教座堂分别位于上海和芜湖)。1922年隶属南京代牧区(Apostolic Vicariate of Nanking,当年5月1日,由江苏代牧区改名)。[1]190-2381924年,海州本堂升为总本堂,对海州地区的传教事业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历史沿革

民国初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神甫双国英在双池街卫生巷选址创办天主堂。初期建有平房八九间,既作神甫宿舍,又作教堂。

1936年,梵蒂冈划出江苏省长江以南、无锡以西的地区成立南京教区,江苏省剩下的地区(上海、苏州和海州在内的大半个苏北)成立上海教区,海州总本堂隶属上海教区。这年,随着新浦地区信众增加,双国英主持重建天主堂,布局为反“L”型,1939年建成。现在的大门当时是一面墙,而正门开在东山墙处。因主保圣人是耶稣圣心,所以在圣堂内廷前供奉的是教会准印的耶稣圣心像,新浦天主堂也称连云港市圣心堂。天主堂建成之时,在上海震旦大学教书并传教的瑞士籍耶稣会士、神甫贝锦章(Franz Xavier PERREZ,S.J.,1899—1970),因受上海主教区委派拟于次年转来海州,故特地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工艺院铸造铜钟一座赠予天主堂,悬挂在南面的钟楼内。[5]582-583铜钟外凸铸堂名、铸造时间、铸造厂家等铭文,具有极高的宗教文物价值,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惨遭流失。

天主堂建立后,信徒发展很快,人数近百人。初期为游堂,无坐堂神甫,凡有布道活动均由海州总本堂轮流派遣神甫前来主持。1945年升为本堂后,始有本堂神甫。1949年6月9日,海州总本堂升为海州监牧区(Apostolic Prefecture of Haizhou),下辖东海、灌云、赣榆、沭阳、东台、大丰、兴化等县,仍隶属上海主教区。

“文革”期间,天主堂受“红卫兵”冲击,房屋也被街道占用,宗教活动被迫停止。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退还房产;1981年,恢复宗教活动,8月,撤销海州监牧区成立本堂,划归徐州教区管辖(1931年7月1日,梵蒂冈将江苏省长江以北信徒较多的2个地区划出,分别成立了海门监牧区和徐州监牧区。1935年6月18日将徐州监牧区升为徐州代牧区,1946年4月11日,又升为徐州教区),由徐州教区派神甫到该堂主持教务;1983年,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拨款,加上原海州和墟沟两座天主堂的变卖款,重新翻修天主堂,并在西面扩建二层各四大间共约200平方米的楼房一座,供神甫及信徒办公休息使用。[1]238-243海州和墟沟两天主堂拆除后,这里便成为连云港市周边地区天主教活动的中心。1994年,划归南京教区管辖。

三、近代天主教传教士驻新浦天主堂情况

(一)驻堂神甫传教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8年开教到1953年的55年间,来海州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先后共有60多人,其中外籍神甫46人、国籍神甫15人,而外籍神甫中以法籍神甫为主,有40人,其它籍神甫如奥地利籍、丹麦籍、瑞士籍、比利时籍、德籍、美籍等各有1人。[6]2550-2551

新浦天主堂初建时为游堂,在海州天主堂传教的神甫经常被差遣前来主持布道活动,其中包括法籍耶稣会士、神甫雷类斯和赖约翰,他们二人在1939年4月27日夜,土匪袭击海州北门外天主堂并射杀总本堂双国英后,遭土匪绑票,后在政府及驻军的干预下,几天后才被释放。[7]

1945年升为本堂后,上海神学院毕业生、上海籍耶稣会士、神甫丁斐(Ting Philippines,1905.4.30—1996.9.2)由上海教区派来海州天主堂任副本堂神甫,驻新浦天主堂本堂神甫。

1948年,丁斐回上海后,由国籍神甫陈惟本任本堂神甫。

1950年底,陈惟本离堂后,墟沟天主堂国籍神甫阎维道来新浦天主堂任本堂神甫。“文革”后,1980年阎维道返回天主堂。[5]582-583

1985年,阎病逝后,新沂籍神甫刘哲夫来新浦天主堂任本堂神甫。

2009年,神甫同傅杰(2001年3月31日在南京晋铎)由扬州天主堂主任司铎任上转来新浦天主堂任主任司铎(即神甫),并在2012年2月28日连云港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三届代表会议上被选举为主任。

(二)神甫双国英

法籍耶稣会士、神甫双国英是新浦天主堂的创办者,他1903年来华在上海徐家汇地区传教事务,1914年从上海转来海州任神甫。海州天主堂创建初期,因儒释道等本土宗教在民众间扎根较深,对外来天主教较为排斥,加上布道神甫汉语沟通能力较弱,所以信众较少。双国英来海州后,因其汉语说得比较流利,能较好地深入到乡村市镇中一般民众之间,从而使得信徒成倍增加,这样就逐渐打开了海州地区传教发展的新局面,每年也都有10名左右的中外籍神甫、修士来海州地区布道。[6]2550-25511924年,海州本堂因其规模和重要性而升为总本堂,直接隶属上海主教区;次年,双国英升任总本堂神甫直到去世。在新浦天主堂创建后,他亲力亲为,经常来新浦堂主持布道。

1936年,双国英重建新浦天主堂。

1937年,双国英在北门外的海州天主堂总本堂(今海州西大岭社区东门向东约100米处,新海发电厂内南面两座冷凝塔周围)内建立一所中心学校,并担任校长,主要招收教徒以及教徒子弟入学,兼顾士绅及平民子女入学,借此来扩大天主教影响,以便于更多地发展信徒。年底,日军从海州湾舰船上起飞的飞机来海州轰炸,为免遭涂炭,在海州天主堂设立避难所,并在天主堂钟楼悬挂法国国旗,当地不少豪门绅士到此躲避空袭。后避难所也成为土匪骚扰的地方。[2]408

1938年,在新浦天主堂东面,创办养正小学,现为新浦培智学校校址。

1939年4月27日,双国英在天主堂内被土匪打死。据当时的外国媒体报道,海州位于上海西北方向约200英里,市区人口约5万,北伐战争开始后,市区内秩序混乱,打家劫舍无处不在,枪声炮声不时传来。因为双国英的威望和冷静,在当地民众间极有影响力和号召力,许多百姓为免遭劫掠,特意将自己的积蓄和最珍贵的财产委托给他保管在避难所内。这也引起了土匪的关注,一天夜里,40多名土匪来到天主堂打劫。双国英被枪声惊醒,他起床后来到前门,高声喊道:“不要开枪”。但是,随着一声来复枪的爆破声,神甫应声倒地,他的最后一句话是“他们杀死了我”。[8]随后,土匪们将天主堂洗劫一空,而且还带走了天主堂内的另外两位法国耶稣会士、神甫雷类斯和赖约翰。

1948年,为了纪念双国英,天主教上海主教区将该中心学校改名为国英中学,避难所也随之解散。

双国英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布道员,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1910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作为第二主编与夏之时(Louis Richard,1868—?,法国人,耶稣会士,著名汉学家,曾任震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共同编绘,由土山湾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地舆志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本书精装1册全,规格为23.3×15.5厘米,图片42幅,未注比例,书后附中国二十二省府州厅县名目检字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五卷,依次讲述中国北境、中境、南境、滨海疆域以及中国政治理财等五个方面;下编不分卷,为中国藩属专论,依次讲述满洲、蒙古、新疆以及西藏四大区域。言简意赅,以启初学之蒙,为徐家汇天主教堂下属徐汇中学之与地学启蒙教程。[9]45-46

1926年,由土山湾印书馆出版《江南传教区简编 :1842~1922》(Les étapes de la Mission du Kiang-Nan 1842-1922)。该书是在任职海州天主堂期间完成的,书中详细描述了1842年到1922年以来天主教在江南地区特别是在徐家汇地区的传教情况,记录了当时土山湾工艺院育婴堂孤儿生活、游戏以及工作的情况。书内许多珍贵的彩色照片由作者自行着色,如育婴堂孤儿入院时的照片以及1864年至1900年期间江南传教区(当时是代牧区)几任主教像等。该书为平装书,装帧却十分精美,内容也很丰富翔实,为研究当时天主教在江南地区的传教情况,特别是土山湾的运作情况提供了第一手史料[10]。

1933年,南京改为中国籍主教区,因此,在《江南传教区简编:1842—1922》的基础上增补了1922—1932年间南京传教区的传教情况,由天主教会出版社出版了《法国耶稣会江南传教区简编:1922—1932及南京传教区简编:1922—1932》(《Les E tapes de la mission du Kiang Nan 1842-1922:et de la mission de Nan-King 1922-1932,Chine:Jésuites-Province de France》),该书为大 32 开,硬精装。

这三本书奠定了双国英在法国巴黎省耶稣会的学者地位,受到了教区耶稣会士的极大尊敬。

(三)神甫丁斐

丁斐,圣名斐理伯,耶稣会国籍神甫,1905年出生于上海川沙的教友家庭,从小矢志献身于主而修道,上海神学院毕业后,进入耶稣会。1942年夏至1944年,担任汇师小学训育主任。汇师小学是一所教会学校,由上海法国耶稣会于1910年创办的类思小学演变而来。[11]705

1945年,由上海教区派来海州天主堂任总本堂副本堂神甫兼国英中学校长、驻新浦天主堂本堂神甫。1947年加入养正小学(学校虽然建校时间较早,但一直未在当时的东海县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厅立案。丁斐到来后,积极筹备立案手续,但终因条件不满足而未成),担任校董会成员及副校长[6]2550-2551。他在新浦地区积极传教并办学,发展教徒近百人。虽然布道生涯很辛苦,但他非常乐观。这年他还被任命为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有学校、印刷厂、美术工厂等,孤儿们在此半工半读)的学校校长。

1948年,丁斐被调回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院长由刚刚卸任上海教区总账房的法国耶稣会士、神甫万尔典(Joseph Verdier,1877—1971)担任,但当家的仍是丁斐。丁斐精通英、法、拉丁等外语,在音乐方面也很有造诣。当时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有一支铜乐队,队员有孤儿也有神甫,经常到各区教堂演奏,非常知名,他们演奏和歌唱的许多曲目都是丁斐亲自谱曲和作词。如传唱一时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校歌的歌词如下:“哪里是我们的家?哪里是我们的家?/土山湾工艺院,土山湾工艺院。/它的历史悠久,它的规模伟大。/那里的师长你爸妈,那里的生活真愉快。/呀!我们忘不了它,我们爱护它。/她是我们的家,可爱的家。”

1955年9月8日,丁斐因龚品梅案被捕入狱[12]272-285。“文革”期间,天主教神甫中第一个在徐家汇大堂被批斗,但因体弱多病又被送回上海,最后回家同贞女妹妹丁友仁相依为命。1996年9月2日因年老体弱、心力衰竭,经住院抢救、治疗无效而去世。[13]34-35

(四)神甫阎维道

阎维道(1914~1985.3.19),圣名伯尔纳多,中国国籍神甫,出生于河北省广平县陈固村。

1938年,入河北省景县总修院修道。1944年,晋升神甫,后被派到河北省威县天主堂任副本堂,并开设眼科诊所。[14]1948年,来墟沟传教,住墟沟北街天主堂。6月,墟沟天主堂奥地利籍耶稣会士、神甫马怀仁(Joseph Marx,S.J.,1904—1984)在堂内创办诊疗所,阎维道在此任眼科医师。1950年,从墟沟天主堂来到新浦天主堂本堂,任神甫兼任医院医生。1956年,参加了新浦龙尾联合诊所。1958年,随联合诊所合并到新浦卫生院(新浦区人民医院前身),任眼科医生。[15]107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新浦天主教停止活动,阎维道被遣回河北原籍,新浦卫生院对其停职、停薪。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阎维道从原籍回到新浦,新浦区人民医院补发其停职期间的工资,后将其补发的工资大部分捐给新浦天主堂,作重修天主堂之用。1985年3月19日,在家乡河北省广平县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五、余论

连云港地处苏北沿海,受到黄河夺淮的影响,成为上游河水过境的出海口,旱涝持续不断,致使地瘠民贫。清末大浦港自行开埠后,新浦依托河海双向联运,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但依然较为薄弱。与上海主教区内其他地区相比,新浦天主堂的规模较小,建筑风格较为简约,局部采用的欧式风格成为西式建筑的文化符号,其建筑历史和艺术特色并无突出之处。所用建筑材料也因地制宜,大量采用东部云台山的天然石材。但是,作为连云港地区的近代建筑文化遗产,亦反映了东西方文化在近代连云港地区的交流和融合,保存了在历史、建筑、文化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比较高的时代价值,应加以妥善保护。

[1]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宗教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 海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海州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3] P u,Zhi hong,Lu Ji ngm i ng,X u X i a oy a o.Survol histori quedes manuel s de fran?a i s en C h i ne[J].S ynerg i es C h i ne,2005(1):72-79.

[4] 李洪甫.连云港地方史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

[5] 连云港市新浦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浦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6] 连云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

[7] J E S U I T KILL E D B Y CHI N E S E BA N D I T S Nine Other s Released[N].Catholi cherald,12th May 1939(3).

[8] Chinese Bandits Slay Popular Mission Priest[N].T he O b serve,27 J ul y 1939(5).

[9] 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舆图组.舆图要录:北京图书馆藏6827种中外文古旧地图目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10] 张晓依.土山湾印书馆西文资料考述[C]//复旦大学历史系,出版博物馆.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论文集.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321-337.

[11] 上海宗教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宗教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2] 金鲁贤.金鲁贤回忆录:上卷 绝处逢生1916-1982[M].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3.

[13] 苏若裔.中国近代教难史料:1948-1957[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0.

[14] 马广达.深切怀念阎维道神甫[J].中国天主教,1985(14):47-48.

[15] 连云港市卫生志编纂委员会.连云港市卫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The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Lianyungang and Their Spread

ZHANG Jia-chao1,SHI Rong-lun2
(1.Library of Lianyungang Technical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2.School of Elementary Education,Lianyungang Teacher’s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Catholic Church in Lianyungang is mainly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taking into account European style,Lianyungang Catholic Church is one of the modern religious buildings built in Xinpu,Lianyungang,and also an important place for Catholic missionaries in modern Shanghai diocese to share Evangelism in Xinpu.Starting with the historical data query,retrieval of archives,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ral history,the paper sort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ve process of Lianyungang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missionary activities of modern Catholic missionaries in Xinpu.Shanghai diocese has sent priests with a higher influence to come to Xinpu for the spread of Catholicism,who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pread of Catholicism in Haizhou as well as in Xinpu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education,medical care and public health.Xinpu Catholic Church,one of the modern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n Xinpu,show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styles,and has become the historical witness of Sino foreign exchanges and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modern Xinpu.

modern western buildings;cultural heritage;Catholic church

B977.253

A

1009-4318(2017)03-0084-06

2017-06-20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SJD770006);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16WMA012)

张家超(1966-),男,江苏连云港人,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与知识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耶稣会海州传教
《海州绣——十二生肖儿童吉祥玩具》
海州刺綉
宗教与文化的对话
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海州”实践
16、17世纪罗马教宗拖欠日本耶稣会年金问题
近代中国工程师教育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
十九世纪初西方史学之东渐
试析传教活动主体的伦理正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