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鑫 杨丹妮
语文教师的素养之于写作教学犹如航空母舰之于舰载机。航空母舰为舰载机的成功起降提供了平台,语文教师的高素养为写作教学的有效、高效提供了保障。
案例一:撑一支长篙,在教材与学情中漫溯
笔者曾在某校八年级某班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在没经过教师指导之前描写一段关于立定跳远的文字,目的是了解学生在动作描写方面存在的问题。之所以把立定跳远作为描写的内容,是因为它是八年级学生体育加试的必考项目,学生们都有切身的体验。之后,笔者把学生的片段习作交给我们研究团队的老师,请每位老师依据习作分析学情,发现问题,开发关于动作描写的写作教学内容。
部分學生习作如下:
1.她的双臂上下摆动着,像荡秋千一样,极力想把身体展开,两脚不停挪动,想找到一个合适的重心。她呼吸匀速,每吸一口气好像要把满操场的氧气吸光,两只眼睛瞪得像铜铃一般圆,脸憋得通红。3、2、1,她像弹簧一般,向对面的跑道跃去,鼻子、嘴巴、眼睛好像都在使劲儿,皱巴巴地扭成一团,头发像扬鞭,在半空中凌乱着,一个完美的抛物线,落地、挺身,竟没有半点声响,像极了黑夜中的一只猫。
2.他正在做预摆动作,双臂弯曲,向上伸展,再慢慢伸直,向身后舒展,重复两次后,屈膝,双手伸向脑后,猛然一跃,身子距地面45度角,呈直线向前冲,双脚脚后跟落地,身子呈微蹲状,完成了完美的一跳。
教师对学情的分析汇总如下:
优点:(1)有一定的词汇积累;(2)有运用具体描写丰富内容的意识;(3)有运用修辞使语言生动的意识。
不足:(1)语言不准确,不得体,脱离实际;(2)缺乏中心,为描写而描写;(3)人物形象不鲜明或要揭示的事理模糊;(4)没有传递出恰切的情感;(5)动作描写不细致不耐读;(6)对跳远动作的描写过于细腻;(7)缺乏读者意识,没有写出自己在立定跳远时的表现与心理有什么“与众不同”。
教师开发的教学内容汇总如下:(1)能选择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进行动作描写;(2)学会恰当使用修辞(能恰当地运用比喻生动地进行动作描写);(3)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动作描写;(4)能明确写作中心,突出写作主题;(5)学会把一个动作描写真实、具体;(6)掌握动作描写的顺序;(7)学习分解动作的方法;(8)修改:成分的残缺与赘余;(9)学习动作描写中的附加描写(如对比法、衬托法);(10)学会观察:跳远者的动作幅度,姿势,神情,声音……
写作教学内容,是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教什么”。特级教师黄厚江将写作教学内容称作“点”。他指出:“我特别提倡,作文训练,尤其是课堂作文教学,无论是指导还是讲评,都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点。这个点,就是教什么,就是教学内容。”那么这个“点”在哪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目标与内容”大而泛,语文教材也没有明确具体的作文教学内容。面对这样的状况,语文教师只能向素养借一双慧眼,在教材与学情中漫溯,挖掘写作教学的内容。一篇文章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出现在今日的教材之中,一定是经典。面对这样的经典,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做的就是发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作文知识、作文技法以及运用这些知识与技法进行写作的能力,具备主动开发教学内容的能力。一班学生坐在我们面前,已有的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准确把握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精准定位教学的起点。写作教学内容的开发就如同寻宝游戏,只有有一双慧眼才能于杂陈之中发现宝物,而这双慧眼是需要素养来滋养的。
案例一是基于学情开发写作教学内容的实验。可以说教师们对学情的把脉还是比较准确的,开发的教学内容也很全面。如(1)(2)(8)针对语言表达问题;(4)指向文章主旨;(3)(5)(6)(7)(9)涉及写作技法问题;(10)针对写作内容,但从案例呈现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不同。如学情分析“不足”栏目中的(5)(6)两项,两位教师的诊断完全相反;而笔者认为第(4)项对于一个动作描写片段而言是过高的要求;(3)(7)两项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动词不准、修辞不当,当动词使用准确、修辞使用恰当之后,人物形象自会鲜明,“与众不同”自会跃然纸上。此外,笔者在“不足”栏目中还想补充的是:学生的观察、体验能力不足;词汇积累不够;联想、想象能力欠缺。
基于此,笔者把教师们开发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划分为两个梯度的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内容和升格教学内容。基础教学内容为:(1)观察、体会跳远慢动作的次第、姿态、力量、幅度、神情等;(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立定跳远的步骤;(3)能文从字顺地表达。升格教学内容为:(1)能进行附加描写,运用侧面描写等方法丰富文段内容;(2)能进行合理联想,恰当运用修辞生动表达。
案例二:条条大路,我选一条实践之路
《“画面组合法”构思训练教学设计》概述:
环节一:播放广告短片《别让等待成为遗憾》,请学生思考,(1)这段广告由哪几组画面组成?(2)画面排列有什么顺序?
环节二:范文引领,梳理方法。(1)围绕中心选择画面;(2)多角度选择画面;(3)选择鲜活的画面。
环节三:小试牛刀,实战练习。
题目:《最美的时光》
(1)说一说,在成长过程中,你认为哪些时光是最美的?(师生从扣中心、多角度、鲜活性三个方面加以点评)
(2)列提纲,把自己的构思列个简要的提纲。
(3)描画面,文从字顺、细致生动地描绘一个画面。(200字左右)
环节四:片段展示,师生点评。
环节五:布置作业,完成全文的写作。
是不是开发出恰当的写作教学内容就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学游泳的例子,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要在教学实践中做一名金牌游泳教练,则要以教学智慧为前提。案例二中的老师,其智慧之处在于:第一,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从一段家喻户晓的公益广告中,这位老师慧眼识珠,解读出其中的写作技法,并恰切地植入教学环节中,让学生直观地体悟到“画面组合法”的精妙;一篇同技法的课外选文,引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由视频到文字的转换。第二,师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彰显。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是程序设计员,是灯塔引航员,是“愤”“悱”之际的“启”“发”者,有条不紊地引领着学生进行思维实践、表达实践、修改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文无定法”,“教”同样可以“教无定法”。教师开发资源的能力不同、解读能力不同、表达能力不同、鉴赏能力不同、思维能力不同……都决定了教学策略必然有所差异,但不管制定怎样的教学策略,都应以学生的训练实践替代教师的岸上布道,都要以教师的素养滋养学生的素养。唯此,才能与恰当的教学内容一起,组成一节有效、高效的作文课。
案例三:用科学的评价为学生的起飞护航
在一次下校调研中,一位老师拿来一篇学生习作让笔者点评一下,原因是组内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存在分歧:一种认为此文能够从一盆花的荣衰体悟出生命的短暂,进而体悟出父母生命亦如斯,“尽孝应尽早,不必等亦不能等”,立意角度新,表达具体生动,可以做范文;一种认为此文大量文字在描写花开花谢的过程与状貌,描写的表达方式多于记叙的表达方式,不是记叙文,属于文体不明确,不宜做范文。
出现这种分歧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持后一种观点的老师缺乏相应的文体分类标准,不了解文体分类的演变,是由不懂写作造成的。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书中说:“写作教学,因为所写的材料与要写作的目标的不同,就有体制的问题。”这里的“体制”即文体。由此可见,叶老是以写作材料及写作目的作为文体的分类标准,并据此“分文字为叙述、议论、抒情三类”,并说“描写一事,于叙述、抒情最有关系,这二者大部是描写的工夫”。再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不再有“记叙文”这一概念,取而代之的是“记叙性文章”。根据描写的表达方式多于记叙,就判定学生作文的优劣,这无异于医生的误诊、法官的误判,它扼杀的将是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潜能甚至是学生的自信、发展的方向。
总之,写作教学低效、无效,笔者认为教师主观方面的素养问题大于客观方面的教材等问题。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唯此,才能为学生这架舰载机的成功起飞建造出一艘写作教学的航空母舰。
(邓 鑫 辽宁省大连市教育学院,116000;
杨丹妮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116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