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作问题解决的写后指导

2017-11-09 08:27张海侠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例文内化选材

张海侠

写作微课程的核心是对学生习作进行分析,从学生写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微课程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抓住重点,予以突破。游老师的课例“唤醒体验,精选素材”便是写作微课程的积极探索,这节课的几大亮点值得学习、 借鉴。

一、区分课型,针对性强

传统意义上,写作课课型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导课,一种是讲评课。指导课可分为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及写后指导,每段指导的侧重点不同。游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写了作文之后上的,但他并没有把这节课上成通常意义上的讲评课,没有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分别列出学生的优缺点,而是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并就普遍性问题进行写后再指导。与宣布“荣辱榜”相比,这种做法更加切实有效。学生第一次写作时,对作文题目能够有所思考,但这种思考可能会有所欠缺,写出来的作文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只是进行一次简单的讲评,学生并不会认识或解决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或大部分的问题)。就原来的题目,通过写后再指导,乘胜追击,在学生对作文的思考还未完全消退之前,在发现、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指導,会更正、加深学生的思考,从而有利于解决问题。我们常说,一课一得,作文课也是如此,如果一节课能够解决学生作文的一个共性问题,那这节课也是功莫大焉。

二、抓住重点,解决问题

一次作文,一个班的学生写完后,问题会呈现多样化,有的问题属于个性的,有的问题属于共性的。面向全班学生的写后再指导,应该是针对共性的问题。游老师的这节课就是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选材问题进行分析再指导的。应该说,选材问题,一直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难题。学生作文选材单调,叙事类作文通常是“病后一碗汤”“雨后一把伞”“考后一席话”等;议论性作文,爱迪生、李白、屈原、鲁迅等古今中外人物的出现率则较高。“————去哪儿了”这次作文,游老师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学生的作文选材。先是通列题目,列出42个作文题目,从题目看选材,问题已经出现:多数作文题目笼统不具体。再以表格形式呈现选材来源。表格看似简单,但内涵很丰富:纵向以“时间”为参照,涵盖童年、少年及青春期三个时段,横向以“范围”为参照,涉及“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领域,而“人与社会”又从“家庭”“学校”“社区”“传媒”四个层面进行划分等等。这不仅使问题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更是在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告诉学生作文材料的可获取之处。

从这次作文看,学生在选材上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材宽泛,多是在面上进行叙说,而不能集中在某一点上,进而针对这一点进行具体的叙述。一是选材陈旧,学生多以回忆的方式选择过去的事件进行写作,既很少关注现在,也几乎没有展望未来。游老师以这两个问题为重点,设计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指导,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巧设活动,逐层推进

整节课,游老师设计了三大教学活动,即“出示文题,问题诊断”“例文品析,唤醒体验”“方法总结,布置作业”。这三大活动并不是在一个水平面上的重复,而是呈现出逐级跃升的序列,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从直观水平到具体形象水平再到抽象总结水平的发展规律组合在一起,是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这三大活动以“例文品析”为主,游老师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一个是“去粗取精”,一个是“去旧取新”。“去粗取精”实际上是针对泛泛选材的问题,“去旧取新”是针对“旧事重提”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所切中的问题恰恰都是学生作文选材中所暴露出来的常见、典型、普遍的问题。如何在大范围的材料中缩小范围,在陈旧的话题中出新,做到精选素材?游老师紧紧扣住这两个问题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做到了有的放矢。

有研究表明:完整的教学活动包含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两种基本的活动形式,它涉及外部活动的内化与内部活动的外化两个双向转化过程。游老师设计、运用的“例文”便是外部活动,学生通过观看例文,在不断交流中使语言等实现了外部活动的内化;同时,在“品析”的过程中便实现了内部活动的外化:学生需要把内化即在头脑中完成的“动作”借助语言等方式呈现或表达出来,它可以起到检查内化、巩固内化、深化理解、调整充实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等作用。如在品味“年味儿去哪儿了”时,老师问“符不符合题意?”一名学生回答“挺符合的,有扣题。他每一段都会提到年味儿。”这时老师提醒学生“你讲的是形式上扣题了,我问的是选材符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学生回答道“年味儿去哪儿了,他主要是在反思:过年时,人们回到家乡的那种气氛、情感为什么与过去截然不同。”学生的两次回答,代表着两种结果,一种是学生看了例文之后的初步认知,另一种是在领悟了老师的提醒后的加深认知,他对例文的感知加深了,回答才会更切中 问题。

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最后的作业布置,游老师的要求明确、具体,指出重点是“重写”,而不是另起炉灶换成其他的题目再写。“重写”与“另起炉灶”差别很大,再指导之后进行重写,有利于学生直接运用教师的指导,在指导基础上对作文进行小部分或部分更换、更改,具有实实在在的提升价值。而“另起炉灶”,学生需要重新思考、审慎选材,教师的指导作用可能发挥得会没有那么直接,甚至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课堂效益。

四、以导为主,注重参与

这是一节省级公开课,然而这并不是一节寻常的省级公开课。这节课,游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学生,更多的话语权给了学生,学生有充分的思考、表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发挥得很好。整节课,学生有42人次发言,参与面很广,教师多是在学生发言时予以引导或评价,促进学生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如在“去旧取新”活动中,在呈现例文和做出“请按以下问题的指引,小组合作,精选素材”要求后,学生的视角和思路打开了,所言之事(物)有了新意,尽管言说的依然就在身边,但范围缩小了,还加入了联想、对比,已经能够学以致用了。又如在方法总结时教师问“经过以上学习活动,对于选材,你有什么启示?”两位学生回答“以小见大,写好身边的小事,来引发社会热点的深思考”“要选择自己有真切感受的素材”,这些正是这节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广东省肇庆市教育局教研室;526020)

猜你喜欢
例文内化选材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