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整体史观实现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

2017-11-08 21:44周晓娟
中文信息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学效率

周晓娟

摘 要:用整体史观实现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用历史概念延伸出整体历史,促进教材的二次开发;用主题线索教学串联起整体历史,促进教材的二次开发;用历史的纵横联系贯通了整体历史,促进教材的二次开发三个方面从点、线、面角度形成用整体史观实现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整体史观 教材二次开发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9-0-02

现行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它其实包括传统的初中历史与地理教材。其中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内容就是涵盖传统的历史教材的内容。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材(在这里就主要指现形人教版八年级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在编写思路上与传统教材明显不同。

传统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按照朝代和时间顺序,从古代、近代、到现代讲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内容,内容广泛且知识系统性强。而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思路和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了以往以通史的形式编写教材的做法,而是将中外历史整合起来重组,用一系列专题的形式(例如,在先秦突出了社会变革这个专题;在汉唐突出了制度确立和统一分裂这个专题;在宋元突出了世俗文化这个专题。)在尊重基本逻辑线索的前提下,采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方式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系统、全面地叙述。

这种以“主题学习”替代“知识的系统学习”的历史教材,使得知识学习具有跳跃性、断层性,难以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其内在的规律,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难以运用,学生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要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历史的整体史观,拓展课程资源,衔接背景知识,关注专题学习纵向知识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的联系性,即实现历史教材的二次开发,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网络化、结构化,为知识的运用打下基础,从而有效化解了历史与社会新的编写思路所带来不足。

新课程教材的一次开发指的是科目专家、教育专家负责的教材开发,教材的二次开发指的是教师课前备课,包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筛选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编写教案、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制作教具等一系列环节,是一种对教材的继续开发过程,运用整体史观促进教材的二次开发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支离破碎”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和其内在的规律。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用历史概念延伸出整体历史,促进教材的二次开发

在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的教学中,第四课第一目《工业化与城市化》一直是困扰我的难点。本节课重难点应是分析解决这两个概念——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如何全面认识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初二学生来说,内容未免过于抽象、专业、枯燥。而教材对如此艰涩难懂的概念也仅仅是做专业化地描述,并且内容描述比较杂乱,学生很难理解,我在备课时也感到无从下手,很难解释清楚。后来听了一位老师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做了二次开发,首先出示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工业革命之前的英国是①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大大小小的村庄里,②主要以种地为生,③农业是英国的主要生产部门,然后按照这三个层次,分别出示①《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半期,英国离开农村的农业人口统计》表格,②《工业革命前后的曼彻斯特》文字资料,③《1801-1841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图表,得出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①农民逐渐减少②工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③工业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不断上升。城市化过程也同理,在这里就不累述了。经过这位老师的分解,我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概念豁然开朗。

于是我搬用了这节课的模式,但课上下来,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后一个学生无意中一个问题让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老师,我们中国什么时候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我因为专注于解决概念,而只讲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没有站在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 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而这其实是第四课的核心思想。于是我针对此又做修改。

在讲完 “工业化”和“城市化”后,我补充了以下内容:①幻灯片出示美国纽约、日本东京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以及城市的发展变化资料,②引导学生回忆同时期的中国的历史,也即被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通过这样的处理旨在让学生通过横向比较了解当时主要欧美国家引导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率先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同时期中国错失两次工业革命,落后于世界潮流,逐渐落后于西方;总之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世界。

事后表明这样的处理使得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更重要的是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工业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更切合第六单元的主题,培养了学生横纵全面思考問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心理学上指出“概念是人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反映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最本质的特征,反映它们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利用历史概念延伸出整体历史,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之间联系的认识,无论是对提高学生考试能力,还是加深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用主题线索教学串联起整体历史,促进教材的二次开发

我们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本身体现的就是一单元一个主题的模式,但是每个单元一个主题知识给我们一个大致的框架,其实我们能细化为一课一个中心主题。比如在讲授八下第七单元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时,可以发现“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是本课一个非常重要的课程标准。又根据第六课《新中国的诞生》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推翻国民党政府,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三年解放战争的历史。我将本课的中心主题线索确立为“感受军民鱼水情——三年解放战争”。 而在备课过程中,对这一课的第一目《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关于“国统区的腐败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这块内容的呈现方式,我始终觉得很难处理。按照笔者的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应该是通过国统区和根据地在政治、经济、生活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体现人民的支持是胜利的保证,而这是解放战争和中国共产党中国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小兵提出,历史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关注历史教学内容的三种逻辑关系,其一的历史的逻辑就是指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阶段、背景、原因、经过、结果、结果原因分析等,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识。因此,我想可以把这部分知识调整到解放战争结束后,在分析共产党为何取得胜利时再学习,就更加流畅、有效,更符合学生整体认识历史的思维方式。endprint

于是把全课分为这样几个板块,具体操作如下:

1.情景导入

出示《八年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损失》表格,问:假如你生活在抗战期间,经历了八年的抗日战争,现在胜利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旨在让学生明白抗日胜利后,广大人民对和平的渴望。

2.战争前奏——重庆谈判——为民请命

出示视频,问:中共代表团来道重庆,许多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你能体会当时这些人的心情吗?旨在让学生体会到毛泽东和共产党冒险来重庆,尽一切可能为人民争取和平。

3.战争过程和结果——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军民合作

讲完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后,出示材料:在莱芜战役中,鲁中地区参加各种战勤的农民,达到500万之多。直接在战场提供作战服务的有50多万。由支前民兵组成的40多个“子弟兵团”随军行动。由青壮年组成的战场救护队,抬着1.6万多副担架,推着1万多辆小车,华东野战军移动到哪里,他们便一步不离地跟随到那里。……在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支前民工,抱着“毁家支前”的决心,绵延在无数条通往战场的大路小路上,“最后一粒粮,拿去做军粮;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女,送到咱队伍上”,形成了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战争奇观。——《解放战争》

问:①内战爆发时,共产党在军事上明显处于劣势,可是在短短的三年内,就由弱变强,彻底打败了国民党。这其中,有许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还有什么因素?②老百姓凭什么支持共产党、支持解放军?

旨在通过直观形象的数据让学生了解人民对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支持和信任。

4.胜利原因——“光明与黑暗的对决”——人民的选择 新中国的诞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国统区的腐败和根据地的发展”,寻找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而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

以主题线索为中心讲述历史事件,围绕一个主题问题,通过对教材的重新组合,层层设问,层层推进,符合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思维方式,学生不再是简单的阅读教材,而是思考和研究教材,不仅可以将知识有效的集中起来,达到强化知识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用历史的纵横联系贯通了整体历史,促进教材的二次开发

在讲到《从维新到革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我会让学生从横向比较当时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以及纵向联系英法美三个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来思考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在中国失败的原因。在初三一轮复习讲到《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我会让学生横向比较当时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两条不同道路即美国的对内改革型道路(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日本的对外擴张型道路(法西斯专政),分析形成不同道路的原因,让学生体会面对危机时,不同的国情会让国家采取不同的政策。同时,我也让学生纵向联系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让学生形成这样的宏观认知:①任何一种社会制度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②发展经济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改革和调整经济政策;③有利于本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都是值得肯定的;④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⑤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可以互相借鉴等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讲万事万物都存在联系,历史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历史知识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横向或纵向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抓住这种联系进行教学一来可以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我们的教学内容,二来可以实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讲:“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庚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着也。”这其实是告诉我们历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借鉴作用,而要达到借鉴的效果必须让历史在纵横联系中找到对话的联系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历史,让学生关注考试之外历史知识本身的价值。

以上我主要从历史概念(点)、历史主题线索(线)和历史时空的纵横联系(面)三方面阐述了如何运动整体史观促进教材的二次开发,我想这是符合新课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的,也是符合新课改下把教材当做是一部分教学素材的新教材观的,只是这会对教师教育思想、历史认识、史料积累、思维论证等多方面能力构成挑战,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发展自己,通过教师对整体历史的认识的提升来实现学生历史知识的系统化,让学生真正能学到东西。

参考文献

[1]曹魏.教育学与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2003.

[2]孔祥武.《如何提高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M]. 《新课程学习》2009.9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历史与社会八年级和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宁夏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解放战争》读后感网址:http://hxd.wenming.cn/dzzjs/2010-06/07/content_135103_6.htm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效率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对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策略的思考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谈如何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效率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