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陆
摘 要:高中课堂以现代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常态,利用互联网信息制作案例、课件、测试卷已比比皆是。因为现代技术将名师大家的智慧汇集到一起。智慧的互联网,不仅延伸了个体的视野和思维,而且也孕育了无时不在更新观念的世界,是教育共享的宝贵资源。因此,教育方式有了新的发展、教学观念有了新的诠释、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有了创新的举措。怎样才能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效能,有效地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以利用互联网提升学生作业的有效性为议题,谈谈一些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仅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作业;有效性
今天,教师利用互联网制做课例、课件、测试卷已是常态化,网络资源将不同区域、不同的思想进行了交流,师生遇到问题可以在网路上进行搜索。利用互联网提升学生作业的有效性应该是一种创新的举措。学校也在积极推进,我们在实践,然而,作为教师应怎样有针对性地编制学生作业呢?
一、开发优质的网络练习模拟,着力构建新型的作业模式
在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中语文学科以阅读文章的形式出现,高考指挥棒的指向决定了学生作业练习的方向。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惧怕的是阅读客观题,要做到这一类题准确无误,就需要反复练习,掌握方法,举一反三。因为文章文字较多,用纸质保存较为困难,所以电子保存更为方便。同时,将阅读客观题设置成为可以变换各个选项顺序的超链接形式,通过首次做完练习后自动将错误的试题保存到“错题库”中,再次练习就可以优先出现保存下来的试题,并通过刷新或者重新点击试题就可以变换正确选项的位置。常常将作业做成如图所示的功能包:
这就是信息技术打造出来的作业方式,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循序渐进。首先开发作业软件,将软件安装在学生的“学习机”(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等),这类作业采用互联网教育教学资源平台发布,但教师必须在互联网中大浪淘沙,筛选练习要针对相关的考点细细打磨。
二、利用网络正能量资源,开发学生拓展性学习视野
在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抓住时代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把近20年来的语文知识一一亲历,但我们可以对相应的语文研究成果进行回放,在回放过程中可以大大縮短当初的研究时间,放大研究过程。所以,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任务,让学生从网络中大浪淘沙出对作业任务有用的信息,并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促成提升自我的学科技能。如2017年3月3日起,中国进入“两会时间”。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全体中国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一场承载着全民期待的举国盛事,作为外界观察中国政治经济走向的重要窗口,2017年两会将聚焦哪些最新热词?哪些两会话题备受瞩目?让学生对热词解读,对“中国故事”“一带一路”“民法总则”“双一流大学”等进行准确认识。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兴旺激发学生去追求知识,去开创未来。于是,语文素养与“信息素养”形影不离,正如关于语文方面的热词解读学习可以挖掘出学生身上的信息素养,互联网再次彰显特有的新的生命力。
三、利用网络服务于生活,创设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语文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试题中语文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传统内容,因此,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面的作业练习是必须的。设置的作业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需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研究性学习形式的作业是常常利用学生的成长、生活经验,提升他们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因为这类作业具有“团队”文化特色,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交流调研报告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已有基础—调研情况—结论思考,通过交流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自己所在的生活,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对国家或民族的自豪感。这种团队交流式的作业充满趣味性、现实性,无疑是触动学生学习乐趣的有效方法,这样的作业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
总之,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语文“作业整合”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不但可以激发青年学生在网络上“淘宝”的兴趣,而且把语文作业在形式上进行了变换、错题重做、方法收藏等方面的延伸。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活动平台和思维空间,更加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创设语文作业,是提升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汤凌云.提高高中语文作业有效性之我见[J].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旬刊),2016(3):108.
[2]韩继宏.“互联网+”背景下“一起作业网”对学生效能的影响[J].当代教研论丛,2016(5).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