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历史”走向“大历史”

2017-11-07 23:04周群美
新课程·教师 2017年9期
关键词:浙江校本高中历史

周群美

摘 要:利用地方史資源开设高中校本选修课程,帮助学生以地方的“小历史”为媒介和载体,走向国家和世界的“大历史”,是探索历史特色化教学、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命题。主要以杭州十四中运用地方史课程资源开发校本选修课程为例,为如何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从而推动学校的办学特色化探索道路。

关键词:地方史;选修课;校本课程;高中历史

20世纪末,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方向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了地方和学校①。在这一轮的课改中,浙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12年浙江推出《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要求各学校“要根据本校、本地区实际,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开设选修课程,且要求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选修课设置的目的在于“教学在办学统一性运作为基础的情况下,更小的单位集中教育资源,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2},因此,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

在选修课程的建设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核心和关键环节。在这一轮课改中,在学校选修课程开发中拥有丰富课程资源的历史学科,如何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特点,更好地实现多样化、特色化的育人目标,同时丰富高中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个新的课题。

一、利用地方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选修课程的价值和操作性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主要采用国家课程,主要的课程资源是由国家统编的教材。虽然课改后教材也实行“一标多本”,但各个版本的教材选取的主要史实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演绎国家的历史进程,反映一个国家的历史规律和特点。在教学以及评价的过程中,都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宏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认识、总结其历史发展规律,也就是侧重于国家宏观层面所谓的“大历史”。这种“大历史”的教学与高中学生的生活完全脱节,学生在课堂有较强的时空疏离感,历史学习成为背诵一些历史事实的机械训练,这不仅使学生和教师都丧失了历史学习的乐趣,还约束了教学主客体的思维创新。将地方史资源开发成校本课程并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和形式呈现,对解决这一问题大有裨益。浙江深化新课改方案中要求各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选修课程尤其是校本化的选修课程,也为多样化、特色化的地方史进入高中历史课堂提供了契机。

地方历史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通过对地方史的专题教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地方的“小历史”为媒介和载体,走向国家和世界的“大历史”,从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不仅有助于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资源脱离学生实际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还是推动学校特色化办学的重要动力。

地方史课程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国性的地方史,二是当地省市区县的发展沿革史,具体有以下的表现形式:

浙江素称文化之邦,杭州更有人间天堂之誉,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高校对地方史的研究颇为重视,成果颇多,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与高校合作,直接利用高校地方史研究的成果开发校本选修课程。例如,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省级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关于浙江历史文化的研究,已进行近三十年,主要成果集中于:(1)浙学研究;(2)浙江人物研究;(3)浙江地方史研究。{3}出版了《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等著作。如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地方史研究室撰写的《浙江经济文化史研究》,内容丰富,“涉及经济史、对外贸易史、人口史、饮食、文化史及旅游、宗教和方志学等方面知识,史料翔实,是地方史研究的重要资源”{4}。

地方史资源中不仅包括文字史料,还包括文字以外的大量史料。历史学习时空范围巨大,在历史课堂中因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历史学习的时空疏离感。挖掘和利用地方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等实物历史资料,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实地体验考察参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鲜活的地方历史,能够极大地缩短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乡土和国家的情感。浙江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的地区,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仰俯之间皆是历史。如新石器时代遗址良渚文化、历史文化遗产西湖、丝绸、刀剪剑、南宋官窑历史博物馆等众多的博物馆,胡雪岩、龚自珍、章太炎、林徽因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等。

“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社区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也是历史学习的一种资源,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图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5}

二、运用地方史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选修课程的实践

以杭十四中为例,目前的历史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基于校内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发,二是基于校外的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研发。校内的选修课程资源研发主要分为:一是新课程选修教科书的补充与改良;二是根据教师的爱好特长,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和编写教学内容;三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师生共同探讨形成校本化的文字或其他教材。校外的选修课程资源研发主要包括:一是地方性物化课程资源校本化研究与开发,即对地方史的教学;二是对人化课程资源校本化研发,在选修课程中可以开展口述史研究,让学生对经历过不同历史阶段的长辈进行采访,将访谈的结果整理成文字。

笔者在杭州第十四中学开设的校本选修课《浙江籍的辛亥革命志士》,就是充分挖掘地方的名人史迹,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将地方史资源运用于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一个案例。

这一课程立足本土文化,由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文本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在具体感知各位仁人志士事迹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立宪派与革命派、文化革命与辛亥革命的联系等史观内容。在课程设计和定位上体现“爱国爱校”的传统,进一步深入了解浙江和杭州的历史文化底蕴,课程内容涉及章太炎、徐锡麟、秋瑾、陈其美等革命派,蔡元培、鲁迅等文化革命之干将、教育家。课程共设置18个主体课时、1个序言课时和2个小组成果展示课时。面向高一新生开设,每课时讲述一个浙江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最后将学生对杭州历史人物的了解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授课过程中以讲授、研讨、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同时激发学生实地参观、课外文本研究,考核以专题论文、读书笔记、考勤等形式相结合,考核成绩多元组成,充分体现过程。

除此之外,杭十四中历史组在整理、挖掘、利用地方口述史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口述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培训,教授学生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并执导学生成立研究小组,寻找身边的人作为口述史对象,制定研究计划,最后形成专题小论文。并组建历史写作大赛评委会,通过对学生参与历史写作形成的作品进行集中的评价,评选出优秀作品,再与杭十四中的传统赛事“风帆杯”进行结合,极大地拓展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内涵。最后与学校的学生处联合举办“家族、家风、家史”演讲比赛,将个人、家庭、家族、地方、国家的历史通过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这也是从“小历史”走向“大历史”的有效形式。这种形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人文素养,又能增强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同时也符合新课改下学校特色化办学的目标和方向。

随着全国以及浙江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地方史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选修课程开发中会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以杭十四中为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地方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能为中学历史选修课的开发实践提供一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如何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选修课从而推动学校的办学特色化探索道路。当然,对地方史课程资源在校本选修课中的运用这一课题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和充实,在理论上不断批判和论证。

参考文献:

[1]唐永华.谈高中历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新课程(上),2011(6).

[2]黄凯洲.论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王爱玲.德州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學,2009.

[4]练艳.中学乡土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浅探[D].苏州大学,2011.

[5]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注释:

{1}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5.

{2}黄凯州.论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3:5.

{3}卢敦基.浙江历史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30.

{4}林正秋.浙江经济文化史研究[M].杭州出版社,2001:3-4.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2-43.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浙江校本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Mother
Task 2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