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琼
【摘 要】职业学校大多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学生音乐素质偏低等特点,而一些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进行简单地传统说教,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低质低效。本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课改实践,关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德育目标,探讨高效教学的措施、做法,旨在与同行探究与商榷。
【关键词】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教学做;低土俗;真善美
职业学校比较强调技训重点、就业导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音乐等公共课程教学的现象,不少学校将音乐看成是“副科”,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音乐课。音乐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趣与活力,其教学效果往往是低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广大音乐教师深入贯彻课改精神,学深悟透教学大纲,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大胆创新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强化真善美的教育渗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学方法:教学做合一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还说:“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音乐包含许多技能,有严格的艺术素养要求,如果停留于教师示唱学生跟唱、教师教学生演奏等等简单教学,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疲劳而心生厌倦。教师要深入分析音乐学科特点,抓住“做”这一核心,坚持在教中做、在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真正让学生学习并掌握音乐技能,提升艺术素养。
1.在互动中教
强化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跃动起来、活泼起来,这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基本要求。当然这种互动不是让学生拍桌、击掌、跺脚等简单活动,而是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讲解故事、提出问题等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口、动手又动脑,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培养他们的演唱、演奏及思维等能力。比如,在教学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可以通过视频介绍贝多芬生平,然后提出问题:两耳失聪对音乐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而贝多芬面对童年的不幸、双耳失聪的痛苦、失去爱情的忧伤、重病缠身的折腾等等命运的不公,他选择了什么?学生议论之后,老师进行简要归纳,自然回到教学主题“扼住命运的咽喉”上来。在欣赏歌曲《西部情怀》与《西部世界》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从歌曲的音色、风格与情绪上,你更喜欢哪一首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两首乐曲音色、风格与情绪上的各自特点。这样教学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感官,有效地促进师生或生生的双边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在体验中学
让学生直接通过亲身体验获得音乐感受,然后进行交流分享,是提升音乐认识的快捷模式。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预设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借助各种感觉器官进行亲身体验获得音乐感受,展开联想,然后通过讨论辩论、教师点评,完成知识的归纳与提升。参与体验性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所带来的艺术和情感魅力,获得成功、愉悦的音乐体验,提升音乐素养。比如,在教唱《父亲》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天堂的午餐》等有关父爱的短片,或播放蔡明、郭达等表演的《父亲》、严顺开、林永健等表演《假话真情》等同类题材小品,让学生事先进行父爱的情感体验,为进行歌曲教学作好情感铺垫。又如,在欣赏《感恩的心》时,可以同时教学生进行手语表演、互动交流,深情再现凄婉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深刻内涵与深厚感情,从而更加执着、更加专注地学习歌曲。
3.教学做合一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更是实践的艺术,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提升学生音乐技能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善于将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教学前预先指导学生摆设教学背景,或者编排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表演唱、歌剧、小品等,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唱、跳、演,从而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做起来、乐起来。比如,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各自设置出一幅“渔舟唱晚”的画面,然后对学生设计的画面进行评比,选出最佳配乐“背景”。在教唱歌曲环节,以学生设计的展现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舟满载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画为“背景”,将学生带入音乐境界,仔细欣赏古筝上下滑音、揉弦、花指等多种技巧,让学生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画面,体验身临其境之感。而在教学《二十世纪音乐――现代音乐》“活动与思考”板块时,教材要求“欣赏《水中倒影》,试将你听后的印象作一幅与音乐相应的‘印象画”,可以让学生以绘画、文章、自编歌曲等等方式,写出自己的感受,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发挥想象。此外,要广泛开展音乐技能训练与竞赛,指导学生排练音乐等文艺节目,展示他们的才华与学习成果;举办校级的艺术节、歌咏比赛、音乐会、文艺晚会等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广阔的音乐表演舞台,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提高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低土俗”兼顾
所谓“低土俗”不是低级、老土、庸俗,而是相对于“高大尚”而言,要求音乐教学接地气、本土化、通俗化。大家知道,除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学生外,多数职校生对音乐知识学习不多、掌握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追求“高大尚”,容易让学生望洋兴叹;恰恰相反,教学应该贴近社会、贴近学校、贴近学生,讲究一点“低土俗”,以增强教学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
1.注意接地气
最好的素材来源于原真原味生活。艺术创作只有接地气,才会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音乐教学只有接地气,才能唤起学生的動机与欲望。教学中要多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音乐作品,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让音乐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激情乐趣。职校生比较喜欢传唱歌颂父母、家乡、爱情、友谊等方面的流行歌曲,课堂教学要投其所好,选择学生喜欢的接地气歌曲,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比如,在教唱《康定情歌》时,可以将之与学生喜欢的爱情歌曲《橄榄树》《同桌的你》等进行对比,启发学生对美好爱情的思考与追求;又如,在教学《友谊地久天长》时,不妨也同时教唱大家熟知的《青春纪念册》《祝福》等等歌曲,这些歌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洋溢着浓浓的友情,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激人奋进。endprint
2.讲究本土化
各地的民歌、民谣、乡戏等乡土音乐是我国的特色艺术,因其浓浓的乡土味而为老百姓所喜欢。统编教材具有明显的普及性和基础性等特点,无法全面体现地方特色与学校差异,无法全面展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但教师要吃透教材、运用教材又不唯教材,积极拓展音乐的多元文化因素。学校要善于挖掘本土音乐资源,开发校本音乐教材,融入本土音乐内容;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进度,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在传承传统主流音乐的基础上,精选一些本土方言歌曲、民歌、戏曲、说唱等传统音乐,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吸引力。比如,在教唱经典歌曲《好汉歌》时,可以将之与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一起对比赏析,同样激情四射的歌曲让人豪情万丈、激情洋溢;而在教学戏曲时,可以举行专题讲座,介绍本地高甲戏知识,介绍乡土音乐的特点及代表作,组织学生观看专场演出,在课堂上教唱《玉珠串》《凤冠梦》等片断,培养学生对乡土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方文艺的认识。
3.选材通俗化
流行音乐已经成为“大众民歌”,以其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曲调和通俗易懂的歌词吸引着青少年学生。但有关调查中显示,90%的学生虽然喜欢流行音乐,但对音乐课程不感兴趣。尤其是对多数职校生来说,掌握一定的唱歌技巧,在一定场合能够唱上一首声情并茂的歌曲;或在歌厅Party时,能够比较准确合时地唱上几首流行歌曲,似乎已经满足。教师要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偏爱心理,借助生活化、通俗化的流行音乐对学生进行发声练习、节拍节奏、音乐技能等训练,传授乐理知识,教唱时下流行歌曲,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享受音乐艺术带来的无限快乐。比如,在教学《流行音乐》时,教给学生几首简捷易唱的《天耀中华》、《凉凉》等流行歌曲,帮助学生掌握音调与音准,让他们学会唱歌,并且爱上音乐课。
三、教学目标:真善美融合
音乐只是美育的课程之一,却比其他课程更具备进行真善美教育渗透的优越条件。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说过,音乐可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他要求学校与教师不要把音乐课当成只教唱歌,而是将音乐当成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的一种手段。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音乐的感受、想象、理解和鉴赏等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1.教人求真
音乐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而理解音乐更能理解生活。社会生活上许许多多“真”的内涵,音乐都能进行描绘、刻画与展现。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不同的音乐通过不同的节拍,展现乐理的规律,展示社会生活的真理。掌握了乐理,就容易掌握生活的真理。大家知道,在二拍子的乐曲中,一强一弱交替出现的强弱规律更容易表现出音乐的律动感,产生较强的动感,所以常用在进行曲或欢快的乐曲之中;而在三拍子的乐曲中,其强弱规律是一强二弱,乐曲缺少对称和方整性,具有强烈的不平衡感,因此三拍子的乐曲显现出圆舞曲的风格特征。比如,在教学《天鹅湖》时,引导学生想象着自己置身于美丽的天鹅湖畔,观赏着美不胜收、诗意一般的人间仙境,侧耳细听音乐节拍,学习并认真掌握三拍子的优雅与抒情性等特点。
2.教人向善
莎士比亚说过,音乐有一种魅力,可以感化人心向善,也可以诱人走上堕落之路。确实如此,音乐有高雅与恶俗之别,优美高雅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善心、善念、善行;而靡靡之音散发着蛊惑人心的恶俗毒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迷失人生方向、误入歧途。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善于教于乐、寓乐于教,积极传播积极健康上进的音乐作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崇真向善审美的人。比如,在欣赏《爱的奉献》等时,可以同时学习、欣赏《祈祷》、《祝你平安》等同类歌曲,教育引导学生积极上进、祈福向善、无私奉献。而对于诸如《狗男女》、《放屁》等歌曲,一听歌名就让人感觉恶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远离这些低级趣味、不堪入“耳”的下流音乐,做个品行端正、身心健康、追求梦想的阳光青年。
3.教人审美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韵律美,为音乐所表达的至美境界所吸引,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中要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的形象,将其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等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在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中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与道德情操。比如,在教唱《故乡的小路》一课时,可以充分挖掘歌曲中的人文内涵,指导学生采用重点词句分析法,捕捉歌词的思乡之情,体验不同的节奏类型所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也可将之与同类题材的名作《弯弯的月亮》、《高原红》等一并反复鉴赏,引导学生体验、领悟不同类型的情感,激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等美好情感,产生对美的执着追求。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课程,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立足校情、学情及专业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提倡学科综合,坚持教学做合一、兼顾“低土俗”,大胆探索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并不断强化课堂德育渗透,努力塑造能歌能舞、全面发展、崇尚真善美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城龙.启动音乐思维注重审美体验——谈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2(6):84-85.
[2]朱晓蓓.中职学校音乐教学方法初探[J].魅力中国,2012(32) :111-111.
[5]張一波.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软件:电子版,2015(10):61-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