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莉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方面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国学经典在人文素养培养上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文章结合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就如何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梳理、总结。
【关键词】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1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人文精神指以人为对象、为核心的,关心人类生存状态和价值的精神品质。如今,在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都发生了变化。受此影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不断滑坡,如受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许多大学生都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关注自我价值和个人利益,他们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一些人则以享乐、拜金为目标,恣意妄为,在社会上引起了不良反响。开展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也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国学经典指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典范典籍,国学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髓,许多国学经典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高的教育价值。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上世纪中期之前,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只注重知识传授、不关注素质教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也只存在于思政教学中,这不仅导致大学生思想素质不断滑坡,还使得许多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排斥心理,大学生距离经典、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2利用国学经典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建议
2.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合理设置素质课程
如今,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去精英化时代,人才竞争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竞争。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这也要求高校在教学中,给予人文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借助人文素养教育消除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错误、偏激思想,培养大学生知荣辱、尚礼仪的道德观,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以次为根本,高校要深入开展国学原典研读活动,发掘国学典籍的教育价值。然后,以课程为载体,科学设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包括一些专业课或选修课,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将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去,同时借助学科交叉渗透强化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如在文学、哲学和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为学生多种途径了解国学经典提供良好的条件,以实现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2.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是确保高校国学经典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高校要重视国学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国学培训、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为师德建设和教师专业素质培训的重要内容,提高国学师资力量的素质和国学经典教学能力。然后,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一方面,為教师培训设立专项资金,经常选派学校国学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门开展的师资培训或者专业的国学教育师资专题讲座,开阔他们的眼界,端正他们的教学态度。一方面聘请德育干部、专家来校兼职或召开专题讲座,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优秀的思想道德。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经常开展一些经典名著共读活动、国学知识培训讲座、国学经典观摩课,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
2.3创新国学经典教学手法
国学经典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优秀的精神文化遗产,但是一些国学经典中也有许多传统、守旧的东西,这就要求高校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本着批判继承的态度,以“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思想为指导,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结合起来,以避免国学经典教学步入误区。如在国学经典教学中,教师要排除盲目排外的思想,将国学经典教学与国际思潮、进步潮流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挖掘经典的教学价值,或以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取代传统的经典诵读教学法,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前、课间时间,带领学生了解一些国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此外,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高校还要将国学经典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开展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知识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学经典学习中来,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是提高个体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高校要以将国学经典、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宇鸿,欧丽明.国学经典与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钦州学院学报,2011,26(04):51-55.
[2]康国章.从《诗经》教学谈普通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的偏差[J].殷都学刊,2010,31(02):145-148.
[3]康国章.普通高校国学经典教育反思与探索[J].殷都学刊,2013,34(02):104-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