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聪
【摘 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十分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需研究的课题。对此,本文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四年级;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小学四年级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四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习水平,以具体教学目标为导向,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模式的构建,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教学效率。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强其情感体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获得良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被应用,且获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思考,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方法,通过形象的图片或生动的视频来创设具体场景,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情感,进而更好地学习文本知识。例如,在《观潮》一课的教学中,有的学生可能对潮涨潮落没有直观体验,为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本,感悟作者的创作情感,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小视频,让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场面,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情感被充分激发,能够带着感情学习课文,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坚持以生为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也是其核心教育理念。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面向所有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成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获得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还课堂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升其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因此,在新课改新的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思想状况,从学生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时,为使所有学生多能有所收获,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因材施教。如对于学习水平教差的学生,可结合教材提问相对简单的问题,如“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以使学生关注文本,理解文章写了什么;对于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可从写作手法、课文细节处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如“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出来”;对于学习水平高的学生,教师可提出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以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其阅读感悟,如“为什么说‘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分层提问的课堂设计能够有效照顾到所有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并合理应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实际以及四年级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情境创设法、提问法、诵读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等,各教学方法都各有特色,语文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灵活选用。以《触摸春天》的教学为例,文章讲述了盲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美好的故事,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从盲女的角度去体会其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由于四年级小学生人生阅历不足,对于失明缺乏深刻感受,因而难以很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扮演盲童,来感受失明的人是如何调动自身各类感官来感受周围事物的,体会盲女走在春意盎然的小区小径上的感受,想象自己在身有残缺时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心情。如此,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换位思考,站在盲女的角度感受春天的气息,一定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由此可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能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教师应努力探索最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持课堂活力,才能提升教学实效,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冉显玲.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小學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文摘版,2017(1).
[2]周嘉芬.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