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学良++秦天楠++刘念++李玲玉++阮莹艺
【摘 要】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用药多伤及脾胃,在治疗中应重视调理脾胃,扶正祛邪,减轻抗风湿类药物毒副作用。正盛有助邪去,调理脾胃一可增强患者体质,二可利于抗风湿类药物吸收,三可减轻药物依从性。彭江云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同时调护脾胃,既能祛除湿邪,又可生气血强后天,可谓面面俱到,故健脾益胃法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调理脾胃;扶正祛邪;治疗经验;彭江云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多种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参与发病的常见炎性、慢性、反复性关节
病,其患病率为0.5%~1%[1]。尽管RA是一种关节疾病,但也存在异常的全身免疫反应,且会导致全身多器官受累。RA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现阶段常用治疗药物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双氯芬酸、醋氯芬酸、洛索洛芬钠、塞来昔布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羟氯喹等)、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等,但用药同时带来的毒副作用不容小觑,易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和损伤肝肾功能等毒副作
用[2-3]。在治疗过程中需重视调理脾胃,不可见病治病,头痛医头,应当循序渐进,抗风湿的同时不忘顾护后天之本。若脾胃运化功能差,应用抗风湿药物也不见其效,则当先调脾胃。
1 脾胃与RA的关系
《黄帝内经》云:“脾者,土也。”又云:“土者生万物,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病则五脏不安。”脾运化,胃受纳,二者运纳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辅相成,起到中焦枢纽作用,不容忽视。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不外乎正气虚损、风寒湿等外邪侵袭、痰瘀阻滞。然脾虚生湿,湿气不化,生痰,痰邪闭阻经络可致本病;或三焦致病;或脾虚气血生化无源致病等。著名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重视脾胃的基本理论,使顾护脾胃思想贯穿《伤寒论》辨证论治始终。由此可见,祛邪兼以扶正,健脾胃力当传承。彭江云教授继承云南扶阳学术流派吴生元教授经验,治疗风湿病擅用大剂量附子、防己、海风藤等药物,疗效颇佳,但此等药物苦寒易伤脾胃,抗风湿药合并调理脾胃药治疗风湿病可达事半功倍之效。RA主要是由风、湿之邪所致,风邪主动,湿主黏滞,流着难去,脾胃虚弱患者往往在外湿祛除后再由内湿牵动外湿,造成疾病的反复发作。本病发展中湿邪尤为重要,湿性黏滞,往往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调理脾胃有助于湿邪的祛除且加强后天之本,利于抗风湿药吸收,从而择优避弊,达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RA发病及中医证候与脾胃关系密切。叶天士认为:“脾阳宜动则运,温补极是而守中及腻滞皆非。脾阳不主默运,胃腑不主宜达,流脾降胃,令其升降为要。”周子干《慎斋遗书》曰:“诸病愈,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补肾不若补脾,此之谓也。”又曰:“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脾胃强健则五脏六腑俱旺,气血充盈则筋脉关节得以濡润,四肢肌肉得以禀受。脾胃素虚之人,运化失司,气机不利,营卫失于调和,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着于筋脉则发为风湿
痹病。
2 调理脾胃在RA治疗中的重要性
人体脏腑功能运行正常,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脾胃作为人体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素问》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饮食难下,后天失养,诸药难进,则病情难治。彭江云教授认为,抗风湿药的毒副作用不可忽视,治疗应先化湿健脾、理气和中,再祛风通络、活血止痛。先扶正再祛邪并不会耽误病情,反而为下一步治疗打下基础。脾胃五行属土,处于中焦,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脾胃功能正常与否,与人体正气强弱关系密切,且影响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4-5],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灵枢·五阅五使》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充盈,正气旺盛,营卫调达,何病之有?”RA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临床需考虑病情的特殊性,从发病之初就要制订长久的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不忘调理脾胃之本,使“四季脾旺而不受邪”。对于RA患者,中西药联合应用为当前最佳手段,但据报道,甲氨蝶呤的胃肠道不良反应(32.3%)最多见,柳氮磺吡啶可引起上腹部不适(39%)、纳差(7.3%)、恶心(7.3%)等[6]。另有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引起胃糜烂者占50%,双氯芬酸为20%,布洛芬为17%,多种药导致糜烂者达57%,消化性溃疡占10%[7]。可见其毒副作用之重,因此更需加强顾护脾胃,以达二者兼顾。
3 病案舉例
患者,女,49岁,2017年3月17日初诊。以四肢多关节反复肿痛2年余,加重1个月为主诉。现症见:四肢多关节对称性肿痛,主要累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双腕、双肘、双膝关节,双腕关节疼痛明显,常夜间痛醒,遇天气变化疼痛加重,无汗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伴胃脘部常胀满不适半年余,胸膈满闷,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浮弦。患者2年来间断自服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等药物,关节肿痛未见好转,且胃肠道不适反应越发明显。久服甲氨蝶呤可发生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肺纤维化、白细胞降低并发感染等副作用;来氟米特易致腹泻、肝激酶升高等;柳氮磺吡啶易引起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多种不良反应。患者2年来长期无规律服用药物,且迫求减轻关节疼痛症状,而未注意顾护脾胃。如今胃肠道反应剧烈,胃脘部不适明显。彭江云教授自拟藿香正气散加味,健脾而不忘祛湿和中而兼通络。方药:广藿香20 g、大腹皮15 g、白芷10 g、紫苏叶10 g、茯苓20 g、法半夏10 g、白术15 g、陈皮15 g、防风
10 g、透骨草15 g、羌活15 g、白豆蔻15 g、砂仁10 g、大枣10 g、生姜10 g、甘草10 g。3剂,水煎服。方中藿香辛温芳香,内除脾胃湿浊,兼以和中理气,升清降浊,用量独重,为君药;苏叶、白芷辛香发散;大腹皮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陈皮理气和中,三药共疏三焦气机;半夏、厚朴燥湿和胃;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助湿邪退散;白豆蔻、砂仁和胃同时化湿浊;防风祛风散寒;透骨草辛温,辛以行散,温胜寒湿,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羌活祛风除湿,止痛。3剂后患者胃脘部不适明显减轻。脾胃健再给予抗风湿药,既不耽误控制病情又可增强后天之本,可谓一举两得。endprint
2017年3月21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自诉胃脘部胀满不适明显好转,胸膈满闷感明显减轻,仍四肢多关节疼痛,手腕关节疼痛明显,晨僵明显,疼痛遇寒加重,彭江云教授再予自拟方黄芪防己汤加减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方药:黄芪30 g、防己15 g、白术15 g、细辛3 g、川芎10 g、独活15 g、羌活15 g、秦艽10 g、牛膝15 g、海风藤10 g、海桐皮10 g、淫羊藿10 g、苍术10 g、薏苡仁15 g、茯苓15 g、白豆蔻10 g、石菖蒲10 g、大枣10 g、甘草10 g、生姜10 g。3剂,水煎服。又随症加减,调治20 d,病情明显改善,痛止。方中以除湿通络止痛药物为主,不忘顾护脾胃,双管齐下。
此外,彭江云教授治疗RA时,若患者纳差,皆可随症加减顾护脾胃药物,彭江云教授继承吴生元教授经验,治疗RA同时常用药对顾护脾胃,临床常用石菖蒲配豆蔻、薏苡仁,白豆蔻配茯苓,此乃吴生元教授经验药对[8]。石菖蒲功擅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因菖蒲辛温芳香,又能(下转第61页)
(上接第45页)化湿祛痰,透达关节,祛内生之湿[9]。《神农本草经》言石菖蒲“主风寒湿痹”。白豆蔻化湿温中、行气止呕,尤以“温化”见长。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茯苓健脾利湿,顾护中焦。此类药归脾胃经,性温而作用于中焦,有温中、化湿、和胃之功,相须为用,直达中焦,从而增强温中行气、化湿和胃之功。此药对寓意在于:其一是顾护脾胃,因为化湿和胃药有利于减少抗风湿药对胃肠道刺激而顾护脾胃;其二是促进运化。芳香化湿之品可开胃醒神,使脾升胃降协调,运化正常,同时通过促进脾胃运化以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彭江云教授方中亦常用生姜、大枣、甘草,生姜能健脾暖胃,大枣温中健脾,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且治疗之药,常取平和之品,以免影响脾胃。
脾胃功能强健,则正气足,不易患病,即使发病也有抗邪能力,病易祛除。若脾胃功能受损,则正气不足,体弱多病。一旦受病,抗邪不力,病患缠绵难愈。正如李东垣《脾胃论》中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皆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彭江云教授教导学生,对待前来就诊的患者,不论何病,不论年龄性别,必询问其与脾胃有关症状,方可提供适当治疗。不论虚实、寒热,均要重视调理脾胃。在辨证立法上重视脾胃,这也是整体观在辨证论治中的体现[8]。
4 小 结
在治疗RA的同时调护脾胃,既能祛除湿邪,又可生气血强后天,可谓面面俱到,故健脾益胃法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某种程度上调理脾胃对治疗RA起到瞻前启后的作用,不容小觑。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延续至今,对于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疗风湿痹病时,应充分发挥这一学术思想,中焦健旺,既可利于药物吸收,又可有效治疗疾病。
5 参考文献
[1] 菲尔斯坦.凯利风湿病学[M].粟占国,唐福林,译.
9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481,1133-1251.
[2] 莫永生.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9):172-173.
[3] 孙雨.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不良反应综
述[J].風湿病与关节炎,2016,5(2):78-80.
[4] 郭明章.《伤寒论》顾护脾胃思想之探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2):47-49.
[5] 马玉琛.李东垣“脾胃”与《素问》痹的相关性探
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63-65.
[6] 杨世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21-129.
[7] 王士凡,孙定人.药物不良反应[M].2版.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98:245.
[8] 吴生元,秦国政.扶阳存津·擅用温通大法:吴生元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
[9] 李艳青.石菖蒲治疗骨病的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2):760.
[10] 朱凯媛.论《伤寒论》保胃气思想及其在风湿病中的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7,10(2):191-193.
收稿日期:2017-05-25;修回日期:2017-07-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