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奇
摘 要:演示实验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做好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效率必须以三维目标为根据,以自激提问为抓手,以自主学习为方式调动学生参予与实验.
关键词:主动探究;能力培养;自激提问;学生主体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中学物理教材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课时长短和器材条件,将课堂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随堂实验.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共有演示实验37个,分组实验43个,随堂实验34个.其中演示实验作为一种直观教学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还注重了趣味性和科学性,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相比分组探究,在时间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演示实验教学与探究教学、自主学习并不矛盾,它能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又能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启迪思维.
如何开发好课本演示实验的教学功能,激发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笔者作了如下尝试:
1 以三维目标为根据,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学起导向和调节作用.新课程提出了对学生实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教师在利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前,必须先了解该实验在教学中的使用目的,根据其教学作用和三维目标来细化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探究能力.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使用目的:(1)引入新课,激发求知欲;(2)形成物理概念;(3)探究物理规律;(4)验证物理定律.
例如:八年级上册“声音的特性”一节中,为探究什么因素决定声音响度,安排了“敲音叉,弹开乒乓球”的演示实验如图1.目的是探究物理规律.细化教学目标(1)理解响度与振幅关系;(2)初步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方法中的“转换法”;(3)学会与人合作交流.
围绕这个目标,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由什么因素决定呢?并让学生作出猜想.
(2)演示实验:两次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同一音叉同一部位,倾听响度的不同,同时观察振幅是否相同.
学生:音叉振动时的振幅看不见,不能确定振幅是否相同.
教师:有什么办法将音叉的振幅放大?
学生:将音叉放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水花溅起的高度;撒些尘土在音叉上,看尘土扬起的高度…….
教师:同学们的方法很好,这些方法都是将音叉的细微振动,传递给其它物体并放大.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于测量的物理量去间接测量,这种方法叫“转换法”.扬起尘土的实验思想是对的,但不卫生,可以改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乒乓球,通过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研究音叉的振幅.
(3)两位学生上台合作演示实验,师生归纳结论.
对这个演示实验,笔者没在简单重复课本上的操作,而是采用了边演示、边提问、边讨论的教学方法,变教师演示为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地增强.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
又如:“电压”一节通过演示“水果电池”的实验来激趣生疑,引出新课如图2.这就要求:(1)演示效果好,要出乎学生意料,引起探究的兴趣;(2)用时要短,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指向新课.因此,笔者在授课前作了如下准备:(1)用多种水果在其不同部位进行实验,寻找最佳实验效果;(2)预先连接好部分电路,一排发光二极管,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同时优化了教学程序;(3)设计好迅速过渡到新课的教学语言.
这种引入新课的演示实验,器材简单,操作迅速,现象生动有趣,出乎意料,使学生的认识矛盾很快上升为思维动力.
因此,教师在处理演示实验时,对其进行分级归类,明确作用,优化课堂,使演示实验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和分析等各环节上紧扣三维目标,推动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 以认识发展为依据,设计教学过程
思维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果设计教学过程时,能按学生认识发展的程序编制,就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动其主动思考探究,使思维向前发展.
例如;九年级物理“内能”一节,教材在介绍热传递的概念之后,提出了“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的问题,紧接着安排两个演示实验:(1)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2)空气推动瓶塞时,内能减少,最后分析两个实验得出结论.
对第二个实验,笔者作了如下教学程序的设计.
师: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会增大,温度升高;反过来,气体对外界做功时,其内能和温度又会怎样?(如图3)
学生猜想:(略)
师:如何判断气体温度是否变化?
生:(1)测量实验前后空气的温度;(2)利用转换法,通过观察其它物理现象来反映,如液化.
生:第(1)种方法不易测量数据,第(2)种方法较好.
两学生上台合作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
学生交流分析原因:温度没有降到足够低.
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选用更易液化的酒精滴入瓶中,瓶塞塞得更紧实,迫使气体推塞子做功更多,降温更多.
学生再次演示实验,验证猜想.
本教学设计中,笔者由逆向思维引出第二个实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考交流,提升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对比一下,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照课本内容进行演示和分析,学生这种思维火花的碰撞就难以闪现了,将失去一个提升学生能力、展现学习魅力的难得的过程.
认识是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实质而发展的,如果我们设计的实验教学程序能遵循认识规律,就有助于降低教学难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 以自激提问为抓手,促进解决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起点,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在设计演示实验教学过程时,常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来,使其成为“自激”状态,这样学习的主动性就给调动起来了.为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例如:在探究“响度与振幅”前,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桌子、门、音叉等.体验到响度不同,却看不到微小的振动.诱导学生自激提问:“怎样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以便观察?”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逐步把提问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什么樣的实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实施这个实验来解决问题?”、“如何观察实验?”、“怎样增强演示效果?”等.
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后,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更高了.而解决一个问题,其认识和能力就向前发展了一步.
如果学生实在提不出问题,那也只好由老师提出,使之成为“受激”状态.促使学生沿着认识的程序发展,步子的大小、快慢,取决于具体的学情.
4 以自主学习为方式,调动参与实验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观众,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演示实验,不能是单纯的教师演示,而应组织学生参与其中.结合不同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思考、交流,设计实验,甚至让学生上台代替教师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演示实验,这样做既可以满足学生对实验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又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但要注意,学生上台演示实验,要选择一些较安全难度适中的实验,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