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摘 要:高效课堂,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过程,也是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標。它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课堂上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以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文本 自主 预习 探究 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让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探究的一个教学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着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可行的方法。那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应如何构建呢?
一、静心凝神,研读文本
潜心研读文本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一个过程”。那么“文本”是什么呢?语文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语文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日益丰富的今天,很多教师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把文本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高的。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应当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和文本及文本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并不华丽,也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有的往往只是书本与粉笔,但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陶醉在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理解,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
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课堂“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把教材“吃透”,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指导思想,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
2、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意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3、用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知识,而是学到了超越文本的知识,它能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并在其中进行自我完善。
二、循循善诱,细致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真细致的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良好的预习习惯会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对于刚上小学的低年级孩子,年龄小,学习能力差,他们还不懂什么是预习,为什么要预习,怎样预习。作为低年级老师就要做好这个先行的工作,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做好预习的习惯。
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他们还不是很懂一件事的重要性,或者为什么要做一件事,但只要老师要求的,大部分孩子就会跟着做,老师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低年级老师要好好利用这一天然的条件。让预习这个习惯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老师就要做好以下两点:
1、做好预习的常规要求
每个学习阶段,预习的要求都不尽相同。所以老师在提出要求时,要切实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还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让两者密切结合。根据课标要求,低年级语文重点在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老师在设置预习步骤时就离不开这两点了。
首先是字的问题,要求自学生字词,包括字音、字形、字义、组词、造句。其中音形义是比较基础和重要的。音:在预习时就要求学生边读边动笔,要把生字圈出来,再把拼音标上去。注意把易错或者难的拼音用符号或者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来,以示提醒。形:在刚开始教孩子认字时,要着重教学生把生字分拆成不同部件,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来认记生字,在这个加减换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个字,当你越关注这个字,你就会把这个字记得越牢。形:汉字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象形,最早的字都是由画画发展而来的,其实我们也不妨而且应该告诉学生这些字的出处,这样孩子会记得更牢,更能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比如太阳的“日”字,原来是一个圆圈中间加一点表示太阳,后来慢慢变形到方形的“日”。这样的方法让孩子都记住了,或者意会了,到后来学习形声字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以后遇到生字,大多孩子就可以通过自学认识大部分生字了。至于组词:就先在学校教孩子如何找“朋友”,在课文找,在课外积累,也是利于孩子认识生字,理解词语。造句:就更是对于字词的应用,这个要求算是比较高的,可以放在上课。组词和造句属于较高要求,可以鼓励优生做,其他同学能做就做,做了有奖励,不做也不批评和处罚。做到有预习有梯度。
第二、朗读课文。对于低年级孩子,认知水平还不高,要认字一定得读。读第一次时让孩子尽量从头到尾读完整,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一件什么事或让你知道了什么内容,让孩子有个大概了解,有个心理预期。第二遍让孩子认真根据拼音,正确读完课文,对于读得不好的字词多读几次。第三次朗读,要求孩子把文章较流畅地读下来。这样在家读了三次课文,孩子大概对文章应该有了比较多的了解。上课时,老师在解读课文时,孩子就更可能手到擒来,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利于培养学生更大的自信心,得到更多的满足感。endprint
2、做好检查反馈
如果要求布置好了,家长在家监督好了,孩子都能按要求做好了,老师就要做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大加表扬。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你要给他一个观念就是他按要求做好了,他努力了,你要给他肯定和表扬,大加赞赏。肯定他,对于他付出的努力做口头的,物质的表扬,给他加星星,预习得越好,奖励越多。让他们有个观念,你做好了就会得到表扬,强化行为,激励他,让他知道这样的行为能得到肯定,孩子大多把“星星”到处给人看,炫耀他的优秀,旁人在看到他得到这样的肯定与表扬,也会努力向他看齐。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这种奖励方式还是很受用的。而对于做得不够的,老师就要多花时间,细化教育,因为难免还是有些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有些懒孩子。
综上所述,要做到有效预习,就要做到有要求,有监督,有反馈。预习有效了,才可能减少课堂上花的时间,才可能更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精简浓缩,力求卓越
精简浓缩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现在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乎,形式多,花样多,让人觉得繁花滿目,流光溢彩,但细咀嚼,却又感觉平淡,缺乏内涵和品位。而有一些简单朴实的课,初听不怎么样,但越嚼越有味,越嚼越有文化气息,书卷气浓。“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让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吧!这种“简单”不是简单无物,教学手段、方法单一,而是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并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简化教学过程。因此,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简单,就是不简单。简单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我觉得,一堂简单的语文课应该是:
1、目标设定——简明扼要
如何实现目标设定的“简明”呢?从宏观上说,要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根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通整合要求,对教学进行整体立意;把握住学生学习该课文的真实需要;明确教学功用,采取适宜的课型、教法和教学策略。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具有清晰的价值取向和能力训练层次,才能进入和谐圆满的境界。如《荷花》一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读准12个生字的读音,并能正确听写。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在读中深入体会情感,用读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3、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荷花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荷花的独特感受。目标1中的“读准”、“正确”,明确有具体地规定了生字学习的达成度;目标2中的“读”规定了体会文章情感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目标3中的“在想象中感悟”阐名了教学的主要策略是“想象”,达成目标是“感悟”。这样的目标简明、清晰、扼要,既方便课堂的教与学,又有利于教后的检测和反馈。
2、文本处理——简约有度
现行教材多是选文型课文,内容涉及广泛,可讲可学的知识相当多,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学会舍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善于在研读中寻找可为之处,舍弃不为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一篇教材内容的处理怎样才能做到简约有度呢?
(1)、聚“点”
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应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展开教学,其余内容则一带而过。如《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清新优美的词。它展现了一幅有茅舍、小溪、青草、老翁、老媪、小儿构成的人物共融,富有情趣的乡村生活图景,令人神往。一位教师教学时,并没有让学生通篇翻译,一句一句地解释,而是把“人”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引导学生在粗略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抓住“相媚好”、“无赖”等词语去阅读感悟,从中体会老夫妇的吴侬软语,醉里欢笑,谈笑相悦的柔和乡音和自给自足之乐,以及小儿的顽皮和可爱,从而突出了重点。
(2)、拎“线”
就是纵向的把握,是深层的整体把握,犹如串珍珠,就要抓住串珍珠的线。一是结构线,即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去皮肉见骨干。二是主旨线,即不仅要准确地归纳出主旨,而且要悟出体现主旨,而且要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去其骨见其魂。三是情感线,即要悟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比如《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明线是“好好儿活”,暗线就是在“好好儿活”背后交织着的饿、浸润着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无限的敬意。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时,抓住“好好儿活”这条明线展开,通过理解“好好儿活”、感悟“好好儿活”、内化“好好儿活”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三个层面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思念与敬意。
(3)、联“体”
就是把两三个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以捆绑的形式进行整体性教学。这样,不仅实现了信息的整合,扩大了教学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深度把握和体会。比如在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浙江的王自文老师根据《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上互为表里,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的特点,匠心独具地以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题,将两首诗串联起来,使得学生真正读出了诗句背后的那段情、那份爱、那颗心,达到了感诗人之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之境界。富有创意,颇具特色。
3、教法选择——简要实用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特别是公开课)不是把劲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问题上。他们热衷选用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从而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其实,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在某一种具体情境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未必也最优。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在适合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则,就会“暗淡无光”。
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师生的好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此外还有一些。如教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等。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2]杨小微:《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小学教学参考 2006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