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玲春
摘要:大学科技园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达到一定的数量规模,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大学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双创背景下,围绕大学科技园的定位,服务高校改革发展,在“双创”活动和“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发挥作用,需要总结经验,以问题为导向,对于大学科技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做进一步探讨,以推动大学科技园健康、可持续、规范化发展和社会服务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创新创业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经历了早期的政府主导-高校运行模式,现在已经向政府引导-高校依托-公司化运营-社会多元化资本介入等模式发展。不同的运行模式之间相互参照、互相磨合、不断调整,并与地方特点紧密结合,业已形成了多种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基于不同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展示出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宽广空间,也彰显出百花齐放的发展特色。
大学科技园肩负着推动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双创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使命,如何开展绩效评价,不仅事关大学科技园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双一流”大学建设,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
一、当前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2010年10月,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和规范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运行管理,进一步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科技部和教育部组织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组织制定了《国家大学科技园评价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的实施细则,用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意见秉持导向性、可操作性、客观公正、动态调整四项原则,设立了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指标特性依据不同的二级指标分别进行定性、定量评价。
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主管部门,科技部、教育部负责组织和实施绩效评价工作,采用动态调整的管理原则,分类评价、有据可依,以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及分类指导,从而积极引导和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健康、和谐、快速发展,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综合创新服务能力提升。
除了科技部、教育部的评定考核体系之外,基于加强日常管理,积极引导发展,增强创新和服务能力的需要,部分地区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地域特点,也设置了相应的大学科技园绩效考评体系。
二、當前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有效的量化考核
近年来,伴随“双创”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为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批准建设了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在国内形成了创新热潮,并产生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双创”模式、经验,有力促进了就业扩大和经济新动能的培育。作为我国创新创业体系的重要平台,大学科技园承载着高校实践育人的使命和责任,在高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实践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科技园考核评价指标建设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现有的大学科技园考核指标体系中,通过设置“人才集聚与培养”这一指标,对高校学生进入科技园实习实践人天数、学生创业企业数、接纳高校毕业生人数等进行考量,用来评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绩效,而仅通过以上几个数字的定量分析只能了解双创人才培养的部分成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进入大学科技园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是为了借助科技园的资源优势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而现有的指标无法全面阐述高校及科技园双创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对于双创教育模式和过程、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实践平台和文化氛围建设均缺乏指标去衡量和体现。
(二)不适应供给侧改革下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
自2015年起,我国全行业均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是供给侧改革最重要的基础,是供给侧改革的原动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模式,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从汗水型经济走向智慧型经济,有力发挥创新对拉动发展的乘数效应。
现行的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体系中,对于园区就业人数、园区总收入、在孵企业以及毕业企业增量都设置了较高的考核权重,一定程度上驱使园区出于扩大规模,保持增速的压力,在引进企业以及日常运营中,过分看重经济指标达成,一定程度上可能弱化对于企业需求的详细挖掘和针对性的服务开展,与供给侧改革强化品质管理、高效满足细分领域需求的要求相背离。现行评价体系中过多沿用孵化器的评价指标,在孵企业的界定还停留3年、500万、1000平米,这种简单直接的划分忽视了行业之间的差别,也不利于吸引相关产业入园配套,不利于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也会延缓产业链集体创新的进程,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科技园的整体协调发展。
(三)与高校职能缺乏耦合,高校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不明确
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的科研实力,是高校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载体,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纽带。高等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发展方向中明确高校职能的落实与强化。
现行的考核体系中,已有“对高校的贡献”、“成果转化能力”两项考核指标,从转化高校科技成果数、依托高校成果创办企业数、与学校科研部门联动着重关注了大学科技园对于依托高校的反哺能力,阐述了高校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职能,而对于高校的其他两项职能,现有考核指标均未涉及和体现,忽视了大学科技园对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提升学校行业影响力和声誉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成员进行阐述,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拓展。endprint
(四)指标“一刀切”,特色化不凸显
目前我国大学科技园尽管功能一致,但是由于建立的环境、依托高校不同,存在多种发展模式,由于载体产权归属、科技园主体的性质不尽相同,事业与企业两套机制并存情况比较普遍,因此发展侧重点也不同。在目前发展模式和侧重点存在个体差异的背景下,各地在实践探索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
现有指标体系中对于园区服务与运营(20%)一级指标的考核,三个定性指标(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技术服务转移体系、股权结构与运营管理制度)不能全面描述体系特征和取得成效,而定量指标(服务支出占总支出的比)衡量的是支出占比,无法兼顾大学科技园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服务投入情况。在评价过程中,大学科技园的行业特色、服务特色、发展特色未能得到充分凸显,也没有考虑到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事实上,由于主体性质的原因,许多大学科技园在经营管理上还是依托于高校的决策,并没有充分的自主权,致使在考核时许多指标反馈的是所依托的高校信息,而科技园本身借助高校平台通过开展服务取得的成效没有得到展现和肯定。
三、现有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要点
(一)助推“双创”实践模式,充分激发创新驱动作用
评价指標的制定应当考虑到充分激发大学科技园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凸显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作用。大学科技园作为各种创新要素主体与创新资源的集聚及融合点,也是高校双创教育开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应当注重创业生态圈的打造,强化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培训、实践体系,鼓励建设双创服务联盟和众创空间,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加强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助推初创企业发展。通过设置以上指标,鼓励大学科技园结合自身发展特色,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双创”工作的开展。
(二)助推供给侧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战略行动,大学科技园应在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要促进园区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型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生产动力,强化创新驱动,更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考核指标设置中,应体现鼓励和支持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打造科技成果和资本的利益闭环,来推动大学科技园企业的发展,提高对研究团队科研成果的认知和估价,进一步激发研究团队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信心和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对在孵企业的孵化时间、小型、微型企业划型标准、租赁面积等诸多方面评判条件也要适当进行放宽。
(三)助推高校职能建设,强化反哺能力和特色化
大学科技园在发展中区别于其他园区的主要特征, 是以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为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依托高校的科技特色和“双一流目标”,是大学科技园工作、发展的准则和目标。在这些战略背景下,科技园的战术思想应该是在高校的学科平台上,开展“互联网+”相关主题为战术目标的特色化大学科技园综合双实双业平台建设。
在考核指标设置中,应鼓励科技园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加强联动与合作,强化大学科技园的产业集聚作用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向高校其他部门做功能性延伸,借助大学科技园窗口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鼓励大学科技园对外开展交流合作,融合各界资源,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同地区大学科技园绩效的各个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分析,应结合地方特色在发展中有所侧重,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并寻求解决途径,做出具有前瞻性、实践性的探索,使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创新的起点和科技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四、结语
在当今高科技竞争日渐激烈的国际新形势下,大学科技园建设肩负着促进创新创业、支持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使命,大学科技园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当有利于更好的推进对于大学科技园的动态管理及分类指导,将大学科技园功能发挥实现最大化。然而我们也看到,由于各地区具体情况不同,采用一个统一标准对全国各地大学科技园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是不现实的。本文通过强调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提取反映大学科技园功能的主要因素,以期能为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建设提供参考,也为大学科技园的功能考核和绩效评价提供基准。
参考文献:
[1]李三林.科技孵化器供给侧改革的思考[J].科技与管理,2016(33).
[2]安宇宏,刘娜.大学科技园需要更宽泛的评价体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3).
[3]李恕洲,何刚,李庆平,余保华.供给侧改革下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效率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