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原本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保证了生存环境的安全。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承认这个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差异要求,是对学生的保护和尊重。制约教学有四个要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环境。充分调动以上因素,促使四个方面和谐共生,是教育理想和追求。
一、为什么要引进“生态课堂”
(一)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生活经验。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走神、做小动作、睡大觉……不单单只有学困生才会这样,天资聪慧的学生也会加入其列。教师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进步。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为自己画好起跑线,设置终点线,让每一个学生看见目标达成的希望,增强信心,创造一个起点之美。
(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离开学校。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不会自己学习,那是离不开学校的。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在学法指导上下功夫、在组织教学上下功夫、在效果评价上下功夫、在设置疑问上下功夫,要求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主动参与探究质疑、自觉培养合作意识、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在生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引者、组织者、评价者,推动者,为学生营造自学的环境、合作的环境、探究的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学习规律、总结学习方法、掌握学习本领,这样的学生才能在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继续成长。
(三)保证学生享受均衡教育的需要。目前,我国在实施均衡教育战略中,主要侧重于政府投入,在硬件建设、师资调配、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是均衡教育之“标”。要想真正实现教育均衡,着眼点在于保证每个学生享受到均等的学习待遇,这是均衡教育之“本”。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的教学时代,学优生高分被放大,越学越有信心,越学越好;学困生低分被放大,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困难。“生态课堂”强调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强调同级对抗,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是一样的,进步则鼓励,退步则鞭策,促进学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用同样的速度向前冲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学习状态,是教育均衡的本质要求。
二、“生态课堂”的主要特点
(一)体现在“四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由引导转变为导引。引导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老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完全处于老师设计的剧本中,按部就班,没有自由的空间;导引体现在老师和学生互为影响,要求老师根据学生学习风格、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设计,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师角色由俯视转变为平视。传统课堂,老师居高临下、学生俯首帖耳,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没有尊严,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调动,质疑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蹲下身子平视学生,鼓励老师抬起头来仰视学生,把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阵地,培养学生自尊和自信。三是教师角色由授鱼转变为善渔。学生最终是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的,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生活,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因此,学校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承文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四是教师角色由关注学习转变为关注成长。大学生犯罪、自残、自杀屡有发生,惨痛的教训不能不引起反思:教育“病”在哪里?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健康教育开了一剂良方。学习是学生主要工作,享受到学习的幸福,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健康成长是学习的最后归宿。老师不再唯分数高低论成败,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让教育更健康。
(二)体现在“四个为主”。一是以“学”为主体。“生态课堂”将学生学习前置,先学后教。要求学生自主预习、组内合作、组间对抗,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教”为主导。教师编写导学案,通过问题导学、学法导学、组织导学,时间导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预习时,老师抓住困惑点,随机点拨;组内合作时,老师抓住疑难点,随机质疑;组间展示时,老师抓住易错点,评价释疑。三是以“疑”为主轴。设疑是高效学习的推进器。在“生态课堂”中,我们倡导问题教学,以问题倒逼学生参与探究和质疑;倡导学生相互质疑,引起更深层次思考,掌握“是什么”,明白“为什么”。四是以“练”为主线。书面练习、板演测评、肢体表演,从预习解答、到自学检测、再到汇报展示,由“练”始,到“练”终,贯穿于“生态课堂”三个环节,当堂学习当堂达标,使课堂更有效。
(三)体现在“四个生成”。一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相互生成。教材为教学提供范本,扩充了学生视野,学生与作者碰撞,丰富了情感。学生带着已有生活经验和可能生活构想走进文本,与文本交融,对文本进行丰富。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生成。每个学生带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走进课堂,在合作中裂变,在质疑中深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三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生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不一定是知识的先行占有者,在平等对话中,学生可能是老师的老师,老师可能是学生的学生。老师既是课堂的设计者,又是参与问题探究的合作者,这就叫做“教学相长”。四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生成。环境促进人,好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励人。组内互助中,人人参与营造一个都想参与的环境;组间对抗、人人对抗营造一个都相对抗的环境。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设疑、质疑调动学生探疑;利用定性和定量评价调动学生对抗。让课堂成为游戏、成为竞赛,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
三、怎樣实现课堂“生态”
(一)以“三环六步”为课堂结构。“三环”即:导学——互动——达标,“六步”即:“激趣导入——自学指导——组内互助——组间展示——学案整理——达标拓展”。“三环六步”充分尊重学习规律,由浅入深,渐进提高,体现了认知的“生态”。“三环六步”强调教师“导”学生“学”,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落实的能力。如果我们把教师“灌”学生“听”看作点与点之间的一条直线的话,那教师“导”学生“学”就好比是点与点之间的一条曲线。直线教学老师最省心、学生最省力,用时最短,学生只是学习的奴隶;曲线教学老师最用心、学生最费力,用时最长,但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兴趣、成功的满足感。两种方法,前一种教学生学会,后一种教学生会学。仅仅满足于学会,犹如风筝,一生都离不开丝线的牵挂;学生会学了,老师能放手了,这才是学生走进学校来的目的。
(二)以“小组合作”为组织形式。生物学家研究证明:雁群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飞翔,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管理专家们称之为“雁阵效应”。从中分析可以得出,在雁群中,可以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也可以称之为合作效应。生态课堂通过组建合作小组,保证每个小组优中后三个等级学生搭配,同级学生互补互查,异级学生一对一、一对二帮学,从组织教学上来看,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适的位置发挥合适的作用,这是组内学习上的“生态”。组与组之间自由形成对抗关系,组内考核要具体到每一名学生,组内考核重在对小组整体进行考核,以小组为利益共同体,促进组内帮扶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组间学习上的“生态”。
(三)以“差异发展”为教学目标。正如有学生爱好运动,有学生爱好文艺一样,学习也是一种特长。所以,要求每名学生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只是一种教育理想,要求每名学生每一门学科都出类拔萃更是一种奢望。教育原本就是以培养“合格+特长”为目标,如果我们抛开这个目标,要求每名学生都成学习精英、考试高手,教育就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戕害人了。学生在学校学习,能感受到学习的幸福、能在心智和体质上健康成长、能拥有“踮起脚尖摘桃子”的心态,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在“知识与能力”这个教学目标上对学生分层设计题目、分层设计标高,保证每个层次学生都有得到100分的机会,考好了同样表扬,考差了同样批评。也就是说,用不同的尺子、用同样的力度打在每个学生的身上,鞭策每名学生在不同的层次差异化优质发展,我们称之为学生个体学习上的“生态”。
孙元武,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七中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