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华+邵勇+朱进军
摘要: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发展较为成熟,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高职土木建筑专业为例,分析了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从适用性、课程设置、建筑企业、人才质量考核等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各方面存在的矛盾及解决措施,以期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践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土建专业;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C-008-03
一、引言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以手工作坊为主的“传统学徒制”提出的,在德国和英国的发展最早也最成熟,其中德国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是“双元制”,是一种将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的新的学徒制形态,也有学者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德国经济在二战后实现腾飞的必备因素。英国的现代学徒制特点为“业本学习”,在业本学习模式下教育和学习已不仅仅局限于从理论上与社会经济领域相联系,而是直接寓学习于工作中,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观察、体验、反思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20世纪90年代,现代学徒制在欧美国家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Hilary Steedman将欧洲的学徒制分为需求引导型和供给引导型两大类。需求引导型学徒制也可以称为高企业合作与低学校整合型,其特点是雇主责任感高,企业培训强大,学徒制与全日制教育结构相分离,如德国、奥地利、瑞士。供给引导型学徒制也可称为低企业合作与高学校整合型,其特点是雇主责任感低,企业培训相对较弱,学徒制与全日制教育结构进行了较为密切的整合,如英国、荷兰、丹麦、法国等。
现代学徒制这种教育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早有涉及,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岗位都是以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在传承,而其区别在于学徒制是在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在企业中单独实行,如土建类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半年至一年内,一般都指定师傅传授工作技能,之后才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而“现代学徒制”是将这种模式提前至学校培养,即学生在校期间就实行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学生毕业之后即可独当一面,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率。而这种教育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給模式的实施增加了难度。另外,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数量众多,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万人,在校生2933.8万人。如此众多的学生数量在实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是一个难题,因此有必要分析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问题。本文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土木专业为例,分析高职土建专业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
二、高职土木建筑专业学生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普招学生、注册制学生、单招学生。
注册制学生主要是近年实行的入学制度,由于近几年建筑业步入下行区间,行业的发展始终要反应到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上,学校土建专业历年招生人数变化与建筑业发展成正相关性,增长率峰值位于2010年,之后开始下滑。由于土木建筑类专业招生人数的急速下滑,2014年学校对市政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实行了注册制。注册制学生对高考分数没有要求,这就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严重下滑,同时增加了教学难度。图3为在相同条件下注册制学生与普招学生的部分专业课成绩对比。可以看出,其中的差距比较明显。经过统计,大部分课程普招学生的班级平均分一般在80分左右,而注册制学生只能在65分左右。这仅是理论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另外,在实践课程学习中仍然存在难点,由于大多数注册制学生高中三年中的学习热情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进入到大学后这种状态愈演愈烈,不仅在理论课程学习中体现出懒惰情绪,在实践课程学习中仍然是拒绝动手,学习进度缓慢,很难掌握岗位技能。
单招学生主要来源于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主要问题是理论课程的学习存在难度,如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
三、现代学徒制的适用性
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正式提出是在2011年,指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的过程。教育部2014年又出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意见,又将“现代学徒制”的推进提上日程,也显示了国家对现代学徒制的重视。
(一)教育制度的适用性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为第一、二学期主要是人文素质课程学习,第三、四学期主要为基础能力课程学习,第五、六学期主要职业能力课程学习,其中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期,学生自主到企业通过实习的形式培养工作技能。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上述时间安排需要调整,学生在校时间将大量减少,初步设置为第一、二、三学期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第四、五、六学期在企业学习工作技能,但是数量如此巨大的学生需要大量的企业来容纳,如果每个人企业容纳,学生数量太大必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人员安排是一个难题。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为例,目前土木建筑类专业在校生近2000人,如果一个企业容纳10人即需要200家企业,而且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200家企业必须具有一定资质和人才队伍。但是,想在连云港地区找出这样的200家企业难度非常之大。再加上连云港地区其他院校土木建筑专业的学生也面临实习和就业,可想而知难度之大。
因此,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遇到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人数众多的现实情况,就产生了不可调和性。但是,解决办法也是存在,如对学生进行分流,近几年我院专升本入学率保持在13%左右,这部分学生可以不参加学徒制模式。另外,还有些学生在未来就业上将选择非土建类专业。根据近几年就业数据显示,约17%的学生没有从事建筑业的相关工作,这部分学生也可以不参加学徒制模式。再将一些不愿到建筑企业那种艰苦环境下学习的学生排除,最终,剩下的学生数量就保守估计为50%左右,这就为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实施减轻了负担。endprint
(二)课程设置的适用性
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就是校企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上各司其职,而土木建筑类专业目前的培养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总体课时设置中关于技能实训类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约53%。如表1所示。即学生一半的时间是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这与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从目前土木建筑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技能实训及顶岗实训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其中技能实训部分,为在校教师及外聘兼职教师共同指导,但是师资力量毕竟有限,因此技能实训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顶岗实训部分为学生自主联系建筑单位进行实习,这给管理带来诸多不便,学生的实训质量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开展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对这一问题是个解决之道。
从土木建筑专业课程设置上来,现代学徒制模式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工作技能学习的质量,而且能够盘活社会资源,因为对实行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将会有一定的支持,企业同时得到了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而且企业带出的现代学徒制学生还可作为企业的人才储备,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建筑类企业的适用性
现代学徒制模式需要企业的大力协作,学生将有1年以上的时间在企业中度过,企业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工作技能培养,而且要安排这些学生的食宿问题。这对企业是一个负担。如果实行现代学徒制,相信很多企业是不愿参与的,或者是参与的热情不高,不愿接受过多的学徒制学生,这将给现代学徒制的实行带来困难。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跟着企业中的师傅学习工作技能,而且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不能成为传统学徒制模式下的学徒,那不属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范畴,只能是一名合格的操作工。这就需要企业的师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而在一般的建筑企业中,这样的技术人员数量极少,而且一般也会在管理岗位,很难有时间对学徒制学生进行指导。
因此,现代学徒制的实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也面临诸多问题。首先,可以利用政策和资金的刺激来带动企业的积极性,如在对企业进行工作考核时纳入现代学徒制实行情况这一指标,在投标工作中优先考虑实行现代学徒制的企业等等。另外,对企业中一些具有优秀的工作技能的人员进行必要培训,以便达到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要求。
(四)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的适用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通過考试的方式,还有一些课程设计、技能操作等给学生进行打分,应该说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都在可控范围内。但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有大量时间在企业度过,而这段时间的学习质量考核必须以企业为主,因为企业中的师傅目睹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对其学习质量能够有着较好的把握。而如何对这么长时间的技能学习进行一个准备的评价是难题。一方面原因是工作技能很难有一个标准给予界定,即定量的难度大;另一方面为企业中的师傅与学生朝夕长处,很难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定量结合定性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以针对施工测量放线能力、施工质量控制能力、现场人员及机械调配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中分为若干等级,如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这样不仅可以细化考核内容,也使考核工作有了标准。另外,为了保证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学校仍然要参加考核工作,可以通过期末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针对具体工程问题,让学生回答解决措施,然后给出评价分值。
责任编辑:方健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