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奕+常思佳
关键词:信息服务;泛在化;个性化
摘 要:文章阐述了泛在图书馆与泛在信息服务的内涵,分析了泛在信息源的建设、信息服务手段的宣传以及信息服务的嵌入等,提出了“一个中心”和“一条路线”,围绕个性化区分信息服务对象、定制信息服务、转变信息服务方式、组建信息服务团队、设计信息服务空间等五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泛在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10-0019-03
1 泛在图书馆与泛在信息服务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馆馆长Charles B.Lowry博士在一篇文章中建议使用“泛在图书馆”一词,并总结了泛在图书馆的六个特征[1]。“泛在图书馆”指用户或读者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享受到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其本质是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正如學者初景利和吴冬曼在《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一文中提到的:“泛在图书馆的重要意义在于真正从用户及其需求出发,遵循用户新的需求,适应用户的行为变化,将图书馆的服务融入用户科研和学习的一线,嵌入用户的科研和学习过程之中,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消除与用户之间的隔阂,模糊和淡化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边界,创造图书馆服务与用户空间和过程有机融合的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为用户提供一种到身边、到桌面、随时随地的服务。”[2]泛在图书馆理念的提出,突破了物理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壁垒,体现了图书馆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陈嘉懿等在《泛在信息服务技术与方法——学术图书馆探索与实践》一文中对泛在信息服务定义为:“以海量信息为资源主体,以读者需求为驱动,人(包括馆员与读者)、资源之间能形成关联与互动交流的,高度智能化,无所不在并在任何时间都能提供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3]笔者认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泛在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信息资源的广泛性。图书馆能提供领域宽泛、学科繁多、类型丰富的信息。②服务方式的灵活性。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运用各种泛在化的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交互与处理。③信息服务的智能交互。泛在信息服务不只停留在被动满足读者信息需求上,被动等待读者去“寻找”信息服务,更重要的是将信息服务“嵌入”读者的工作和生活,通过沟通交流引导读者去发现、挖掘自己的潜在需求。
2 高校图书馆泛在信息服务现状概述
2.1 高校图书馆泛在信息服务对象
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74年颁布的《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ISO2789—1974(E)〕》中,将图书馆分为:国家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门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六大类型。作为信息服务主体之一的高校图书馆,其服务对象主要为高校师生,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相比,其服务对象多为学历层次较高的学习型和研究型读者,涉及的学科领域宽泛且在年龄、专业、学历、就业及职业发展等方面有特殊体现,具有相对的集中性、稳定性和规律性。高校图书馆需紧紧围绕该服务对象群体的需求,提供包括内容泛在化、载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的泛在信息服务。
2.2 高校图书馆泛在信息服务研究现状
笔者以“图书馆”和“泛在信息服务”作为主题词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模糊搜索,共搜索到340条结果,剔除公共图书馆等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相关性不强的文献后,选出115条文献(见图1)。
由图1可知,近几年有关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泛在化的研究数量呈上升趋势。李继晓等提出移动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以开放存取资源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开展泛在智能信息服务[4]。郎庆华提出了基于泛在网络的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策略,建议将Library2.0的服务理念融入手机图书馆[5]。李莉提出流媒体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网络、移动信息服务、开放存取资源服务、有声读物信息服务、数字电视图书馆服务和自助服务等新型泛在信息服务模式[6]。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大多数研究成果是将信息服务泛在化作为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研究的内容之一稍加阐述,只有较少的文章围绕信息资源建设泛在化、信息服务技术手段泛在化、泛在信息服务模式等进行了论述。可见,关于高校图书馆泛在信息服务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2.3 高校图书馆泛在信息服务实践现状
高校图书馆进行泛在化服务建设的过程中,提供泛在信息服务是其重要职能之一,体现为泛在信息源的建设、信息服务手段的宣传以及信息服务的嵌入三个方面。①泛在信息源建设方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图书馆开发了“一站式”资源发现与获取系统——“思源探索”,将纸质书刊、数据库等各种资源集成到一起,读者检索时可实现基于全文的一站式获取资源的目标。该系统可进行检索词和资源的智能化推荐,为所有资源提供了评论、评分以及标签功能,以达到分享知识和相互交流的目的,有较强的交互性。这种泛在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包括检索、借阅、资源、统计、分析、咨询、个性化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泛在信息资源服务的常用模式。②信息服务的泛在化宣传。由于泛在信息社会的特性以及强大的搜索引擎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数高校读者的第一信息来源是互联网而非图书馆,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进行信息资源宣传是高校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前提。现阶段,国内各高校进行信息化服务宣传的方式主要有新生入馆教育、一小时讲座、微课等线上线下培训讲座,或是利用移动图书馆、微信、微博进行信息服务宣传及推广,以及在读书宣传月、毕业季、迎新季等特定时段举办各类活动,如设计游戏、信息检索比赛、知识竞赛、好书推荐、读书心得评比活动等。③信息服务的嵌入。近年来,各高校图书馆纷纷开展学科化信息服务,提供深层次、专业化的学科信息,这也是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融入读者学习、工作、生活的泛在化体现。学科化服务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化信息服务人员为核心,依托馆藏物理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以用户需求为驱动目标,面向知识内容的、融入用户决策过程并帮助用户找到或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增值服务[7]。endprint
3 泛在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路径探究
笔者认为,现阶段开展泛在信息服务应以图书馆为主体,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以“一个中心”(以读者为中心)与“一条路线”(为谁服务—哪些服务—如何服务—谁来服务—在哪服务的路线)为主旨,探索个性化发展路径。
3.1 区分信息服务对象
高校图书馆应明确主要服务对象,不仅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还要细分用户需求,根据不同群体(本科生、研究生、教师、职工等)的年龄、身份、心理和行为特征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即使是同一群体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用户需求,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以本科生群体为例,初入大学的新生因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之现阶段“90后”大学生新鲜、自我、创意等性格行为特征较为鲜明,其信息需求较为多样化和个性化。随着年级的升高、课业压力的加大以及专业知识需求的增长,到了临近毕业时期,考研、就业、创业、论文写作等方面的信息需求逐渐占主导地位。研究生群体的信息需求也与之相似,但因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所以他们对专业知识、文献搜集获取等方面有较大需求。此外,随着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科研课题的要求,教师的信息需求也呈现较明显的个性化发展趋势,更需要图书馆提供经过加工整理的知识信息和专业化的信息检索服务。
3.2 定制信息服务内容
不同读者群体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因此,图书馆应挖掘并整合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通过个人数字图书馆建设、学科服务平台建设、RSS订阅、e-mail、QQ、微信群等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如课外阅读、各类等级和资格考试、就业、创业、论文撰写、课题跟踪、学术前沿热点、科研统计评价等。面对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学生读者,图书馆要想改变他们将搜索引擎作为获取信息首选来源的现状,除依托其信息资源本身具有的可靠性、专业性、知识性强的优势外,还要加强信息的加工和整理,保证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宣传的“趣味”性。
3.3 转变信息服务方式
图书馆应注重网站以及微信平台的个性化建设。笔者通过调查发现,39所“985”院校中除中南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没有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外,其余高校图书馆都已开通微信公众号,且多数为订阅号。虽然微信订阅号的功能不如微信服务号功能强大,没有自定义菜单功能,无法设置所需菜单项,但订阅号发送信息没有次数限制。笔者认为添加个性化信息模块更有助于提供特色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还应注重荐购平台的个性化建设。PDA(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s),即读者决策采购模式,其在国外大学图书馆已开展十余年,近年来日益受到国内高校图书馆的青睐。目前,各高校图书馆通常采用发布书目信息、荐购留言、现场采书、新书通报等方式搜集和反馈图书信息,以作为资源建设的参考。继2016年内蒙古图书馆开展彩云服务并荣获“201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国际图书馆创新项目主席大奖”之后,博众恒公司与京东书城合作,推出高校版“彩云服务微信平台”,利用微信搭建图书信息平台。通过身份认证的读者可在该微信平台上荐购书城中没有且符合复本要求的图书,并获得优先借阅权。该平台的具体应用效果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另外,图书馆还要注重信息素養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传统的课程讲授、线下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实践中,图书馆可增加游戏式、情景式、体验式、网络直播等教育方式,打破时间、场地约束,更好地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互动交流,提高知识信息传播的接受度。
3.4 组建信息服务团队
近年来,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嵌入式学科服务,除学科馆员外,还聘请院系专家组建学科团队。但在实践中,从院系聘请的专家多数仅起到联络作用。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除根据自身发展状况与学校专业特色引进有学科背景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学科馆员以外,还可以适当选拔信息素质较强的研究生组建学科化信息服务团队,一方面可以改变该类群体作为服务对象的单一性,使其主动参与到信息服务建设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团队协作,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泛在化信息服务。
3.5 设计信息服务空间
图书馆应加强物理空间布局,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视听空间、展示空间、体验空间(3D打印技术、体感互动体验)、创意空间等。同时,图书馆要加强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的建设,还可以加强对知识共享社区系统、学科信息空间、学科博客、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设计,将不同模块和各类数据融合嵌入,便于读者随时随地享受信息服务。
4 结语
泛在信息环境下,信息服务已经体现出个性化、知识化、情境感知性等特征,信息服务学科化、内容知识化、载体多元化已成为泛在化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图书馆应广泛利用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开展多样化、全方位、人性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泛在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发展路径有待图书馆的进一步探索,其效果评价也亟须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Chawner B L,Paul H.WikWikWebs:New ways to communicate in a Web environment[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06(3):33-43.
[2] 初景利,吴冬曼.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8(4):62-65.
[3] 陈嘉懿,郭晶,李鲍.泛在信息服务技术与方法:学术图书馆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4(9):69-73.
[4] 李继晓,王琳,张国霞.泛在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探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11):37-39.
[5] 郎庆华.泛在网络下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目标及实施策略[J].现代情报,2009(8):108-111.
[6] 李莉.泛在图书馆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1):72-74.
[7] 朱娜.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3):71-73,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