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高职课程设置有效衔接的思考

2017-10-31 07:27贾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职业

贾伟

摘要:随着江苏省中高职衔接项目的不断推广,中间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其中课程衔接是一大重点、难点。本文从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了具体阐释。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9-019-2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提出,要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促进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焦点、难点。

中高职衔接存在诸多问题,我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决定的。

2010年一项在北京、广西和重庆所进行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高职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存在衔接问题。被调查的北京、广西和重庆高职教师中分别有73%、491%和75%的教师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不衔接,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部分衔接、部分不衔接的教师比例分别有732%、386%和75%。即有超过80%的高职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存在衔接问题。可见目前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这种不衔接问题,既存在于中高职的普通文化课中,也存在于专业课程之中。而形成这种不衔接的原因也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高职学生来源中既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包括职业高中毕业生,而高职课程内容确定依据是普通高中课程。

另外,中高职缺乏必要的沟通,试问我们的高职老师对中职的教学内容了解多少呢?中职老师对高职的教学内容又了解多少呢?有专家做过调查,结果是了解较多的占1017%;了解一点的占5169%;一点不了解的占3814%。显然,在这样的状态下,要想实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其难度可想而知。

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文化基础课程薄弱。中职毕业生的文化基础差,这固然与中职生源有很大关系,但我们中职还必须反省自身的问题。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因此,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就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中高职文化基础课存在内容缺失的现象。有些高职数学学习所要求的基础性内容,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却没有包括。如高职的函数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般的反三角函数的基础,但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却没有包括。还由于一些中职学校所安排的文化基础课教学时间少,文化课基础本来就薄弱的中职学生几乎未学到有关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的内容,而这些在概率论中却是必备的基础知识。

第二,专业课程内容重复。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主要是高中生源,课程体系是按照高中起点设计的。这样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许多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出现重复。一是科目重复,即所开出的课程重复或雷同。如中高职旅游专业教学都开设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选用的教材也基本雷同。有研究者指出:“特别是财经类、管理类等专业相同率达80%以上。这就意味着在许多中职学过的课程,到了高职还必须重修这些课程。二是内容重复。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不下30%,甚至高达60%,而老师又不了解这些课程重复的状况,缺乏对教材的处置,只能照本宣科,一任重復继续,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第三,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上述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去解决。

第一,确立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做好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职业岗位,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职业或行业,甚至是某类职业或行业,其覆盖面远远超过职业岗位的范围,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在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也在转变之中,各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能力标准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大部分中高职学校的专业均难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转变理念,重新整合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找准对接口;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确定能力培养区分度;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分段确定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

第二,制订课程标准。中高职的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定的统一分类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这样从源头上把握各自的编写尺度,厘定内容要求,编出的教材就会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一是组织专家从宏观高度和顶层视野,制定中高职贯通的分类的课程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改革要求等,为课程设置明确画线定界。二是中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坐到一起,共同商讨制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尤其是中高职联盟的五年一贯制院校更应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避复、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可以较好地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

第三,制定教学内容。中高职课程衔接,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要准确定位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要依据教育大众化和门槛降低的现实,从两个层次教育人才规格入手,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确定一般技能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不同分野,然后再根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岗位目标的要求,配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的确定更加科学、合理。第二,要按层级和梯度原则甄选和细分课程内容。毋庸置疑,中职和高职两个不同的学历层级,所学的课程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都是有区别的。应该有明确的学段界域和逻辑梯度,尽管作为相邻层级它们又是联系贯通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层级和梯度逻辑关系,认真分检、细化、定位各自应该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层级,再据此编写出各自应知、应会的教科书。

第四,创新编写体例。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是中高职教材改革的趋势,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或模块重构教材体系,它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编排其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点、知识点,当前一个项目介绍过的知识在后一项目再次出现时,就可以不必再次编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内容重复,使教材更加凝练、紧凑、精粹。在衔接上,要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高低、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低端的、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

总之,中高职衔接,既不能单纯地让中职学校适应高职学校,也不能一味地让高职学校照顾中职学校。双方应该找到共同点,形成共识,共同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职业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我爱的职业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