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2017-10-31 20:06陈元浩��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陈元浩��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领域,提出了支农惠农政策目标从农产品产量增产型向兼顾产量和质量转变、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目标转变优化结构价格机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于2015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并在2017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得到深入阐释和全面部署,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农产品供给入手,通过产业调整,重组和优化生产要素,使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数量满足市场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农产品供给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调整农业结构与布局,又强调创新农业体制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产业和体制两个方面增强农业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最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创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生产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生产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能够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和提供持久的动力。只有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规律出发,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才能正确认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本质在于通过改善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发展,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要义。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推进针对要素有效投入和要素升级的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资本、环境和劳动力等体制机制改革,改革举措要服务服从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市场供求失衡并非简单的需求不足或供给过剩,本质上是社会再生产的四大环节出现了问题,是多环节的市场失衡。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仅仅从消费环节入手,必须着眼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多个环节。在生产领域更加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在分配领域更加注重财政资金对农业生产的倾斜和财政补助资金的市场化发放方式;在流通领域更加注重减税降费,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在消费领域更加注重培育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坚持整体布局、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多环节配套性改革,形成完善的生产体系、分配体系、流通体系和消费体系。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党的执政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当前,“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短板,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这事关农村贫困人口能否如期脱贫,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重要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过程,就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要在农业内外、城乡两端共同发力,努力增加农民总体收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持政策体系,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行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把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领域

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农业还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应在以下领域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粮食生产领域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十二连增”,连续三年产量高于12万亿斤,但是也出现了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问题。受国内政策性托市收购和近年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差距不断扩大,2016年国内外小麦、大米价差每吨在800元左右,玉米则在400元左右,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也导致国内托市收购的粮食销售不畅,出现了“进口粮入市,收购粮入库”的现象,高库存问题突出。2015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为125亿吨,而当年国内粮食产需缺口约为025亿吨,进口量较缺口多出1亿吨左右。2016年粮食库存在1万亿斤以上,接近1年粮食产量。

(二)农业政策和制度领域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片面强调农产品数量增长优先,增加土地垦殖面积,农业科技研发着重提高粮食单产,形成了以农业增产为主要目标的支持政策体系。农产品收购价格政策是典型体现,2004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只有品种价差,没有品级价差,难以体现优质优价,不利于粮食结构调整。以稻谷收购为例,在连年增产的背景下,从2008年开始,政府连续7年上调稻谷最低收购价,最低收购价格已经明显高于市场价格。政府不得不通过中储粮公司进行托市收购,每年用于稻谷托市收购、保管的财政经费达数百亿元,而且拍卖销售不畅,造成财政负担巨大。另一方面,因为中储粮公司事实上垄断稻谷收购市场,农民经常遭遇卖粮难、压级压价等问题,实际享受的政策实惠有限。endprint

(三)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目前,我国50%以上的生猪、奶牛良种依赖进口,大多数国产农机产品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对私人资本缺乏吸引力,而政府投入不足,设施不配套,管理不到位,机制不灵活,导致重建轻管、损毁严重、效益低下、“最后一公里”等问题突出。

(四)农业劳动力素质领域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人口普遍外出务工,并向城镇转移,在乡务农人员以老人、妇女居多,被戏称为“6038”部队。江苏省农科院专门做过统计调查,全省种地农民平均年龄达586岁。农业劳动力身体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需求,不但难以推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等农业生产变革,而且,市场观念和开放意识也不足,难以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和开拓销售市场。

(五)农业资源环境领域

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有调查显示,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已达2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6。农业资源环境发展瓶颈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针对农业领域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建议。

总体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为重点,调整优化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支撑,统筹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具体提出6条建议:

一是支农惠农政策目标从农产品产量增产型向兼顾产量和质量转变。一是保证总量。总量并不是简单的粮食生产数量,更多的是强调粮食产能。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巩固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粮绝对安全”。要保护耕地,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对农业产业链进行规划和改造,优化布局,提高产能;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力度,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南方重金属污染区启动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恢复地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二是提高质量。发挥好财政补助资金杠杆作用,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优质优价,支持优质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增加绿色、有机的安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供给,树立“大食物观”,鼓励生产优质的肉蛋奶鱼,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一是优化种植结构,从目前库存情况看,库存最多的是玉米,不足的是大豆,稻谷和小麦情况相对较好。因此,要大力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重点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等“镰刀弯”地区;努力增加大豆产量,充分宣传国产大豆优势,通过市场引导提高国产大豆价格;稳定小麦和水稻种植。二是优化畜牧业结构,重点是振兴奶业,提升牛奶品质,提高人均奶制品占有量,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订单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深度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

三是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是市场供求的反映,是供求变化最灵敏的信号。应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政府要减少对农产品价格的干预,特别是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避免市场价格失真,价格信号失灵。要总结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和东北玉米“市场化收购+生产补贴”改革的经验,适时扩大到其它农产品品种,变价格“暗补”为生产“明补”。改革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收储制度,增强粮食市场活力。政府要加强市场信息引导,及时发布各类农产品产供销和价格信息,努力解决好信息不对称问题,防止价格异常波动。加大对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相关品种的补贴地区范围、具体对象等一旦确定后,应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加强农民种植意向和实际种植情况的信息调度、汇总分析和对外发布,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推进技术创新。在农产品优质安全、农业种植节本增效、农业生产生态友好等方面加大投入,争取在农业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现代农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提出技术解决方案。二是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大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协作模式和激励评价等方面改革创新力度,着力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研究和推广两个积极性。加强农业“产学研”深度合作,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五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坚持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保护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严格保护农户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使农民通过土地产权的放活获得财产性收益,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并平等保护经营主体依流转合同取得的土地经营权,形成稳定的经营预期。

六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稳妥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好“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农业人力资本投资,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让农民学习和掌握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许经勇论农产品流通与农业供给侧改革[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6(01)

[2]彭建涛,杜俊涛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

[3]傅晋华科技创新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国情国力,2016(08)

[4]罗必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难点与方向[J].农村经济,2017(01)

[5]魏后凯农业供给侧改革如何改[J].人民论坛,2017(12)

(陈元浩,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资产结构性盈利能力分析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结构性理财和结构性存款有哪些联系及区别?
结构性存款变局与出路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