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地区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

2017-10-31 07:20田丹宇周泽宇付琳王际杰��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自治区气候变化

田丹宇 周泽宇 付琳 王际杰��

摘要:本文从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出发,提出未来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遵从适应优先、科技驱动及公众参与三项指导原则;建议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实施重点工程、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加强交流与合作五方面来全面提升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途径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西藏自治区确定了12%的“十三五”碳强度下降目标。据国家近年来对自治区人民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情况,该地区在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控温目标方面面临较大压力。亟需仔细研判气候变化对西藏自治区的影响与挑战,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坚持目标导向,探索自治区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可行路径。

一、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严峻形势

受高原独特气候条件和复杂地形的影响,西藏地区是我国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脆弱地区之一。气候变化已经对自治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保护、农牧业、旅游业等方面构成了挑战。伴随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自治区干旱、雪灾、局地强降水、霜冻、冰雹、沙尘、大风、雷击等气象灾害以及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森林和草场火灾、草原虫灾和作物病虫害等衍生灾害频繁发生。如不采取切实行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各类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将不断加重,严重影响西藏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稳定以及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原则

西藏自治区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地缘特征,应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战略和规划的指导下,坚持以下原则,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努力实现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全面提升。

(一)适应优先原则

西藏自治区易于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自治区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应坚持适应优先的原则,自治区各级政府应对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应每年根据所辖地区实际情况,编制适应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并报该级人民政府备案,定期组织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评估气候变化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全区建立气候变化监测站点,建立气候变化的监测、预测和预警机制,大幅提升气候变化的灾害防御能力。

(二)科技驱动原则

西藏自治区的资源优势在于可再生能源储量丰富,但是资源利用水平较低,而“生存排放”为主的排放现状决定了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增加碳汇等传统的减排路径在西藏自治区的作用有限。因此,应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在减缓气候变化中坚持“科技驱动”原则,建立低碳技术引入机制,增加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努力提高自治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用能技术水平,提高动物饲养过程中对动物粪便产生的甲烷的回收和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和使用的技术水平。同时应大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支撑力度,加强西藏自治区在灾害监测、预防、预警中的能力和防灾减灾水平。

(三)公众参与原则

西藏自治区工业水平较低,8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区内农牧民的农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产生的排放。区内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特征决定了全区能源的使用和温室气体排放源分布零散。提高自治区农牧民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对于提高全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至关重要。西藏自治区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应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区内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水平,动员公众采用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提高其对于气候灾害的防御能力。

三、全面提升西藏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对策

(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西藏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已占显著优势,工业发展水平较低,环境竞争力《“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环境竞争力绿皮书)第512页,“‘十二五中期,西藏自治区环境竞争力的综合排位呈现波动保持趋势,2012年与2010年均排名第29位,在全国处于劣势地位。”与经济综合竞争力 《“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第413页,“从综合排位的变化比较看,2012年西藏自治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综合排位在全国处于第31位,表明其在武安国处于劣势地位,与2011年相比,综合排位保持不变。”均处于全国劣势,人均排放高于全国排放平均水平,且现有温室气体排放源主要来自于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生存排放”。从近年国家对西藏的考核情况看,自治区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形式依然严峻。应充分发挥西藏自治区的可再生能源和碳汇优势,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工作部署,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宜本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

1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西藏自治区各类湿地面积、天然林比重、森林蓄积量和活林木总蓄积量长期保持在全国首位引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4月15日发表的《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但是其中主要是天然林和天然草地,人工林面积很少,大部分区域处于原生状态。应继续加强对自治区内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建立健全林业产权登记制度和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对自治区内森林碳汇资源碳汇能力的统计与核算工作,为推进本区碳汇参加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技术和政策储备。

2控制农牧业领域排放。西藏地区是我国的六大牧区之一,自治区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动物饲养和生物质燃烧,属于“生存排放”。应将农牧业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根据自治区实际情况优先编制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鼓励农牧业低碳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建议改进传统的牲畜饲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和完善牲畜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加快畜牧业良种化进程。在牧民中宣传循环利用资源、科学饲养牲畜、保护牧区环境的低碳理念。研究开发优良反刍动物品种技术和推广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加强对动物粪便的资源化管理,努力控制单位畜產品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同时建议提高农户的秸秆消化利用率,在农户中推广使用秸秆处理窑,普及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和氨化等处理方式。endprint

3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西藏自治区能源资源主要有水力、地热、太阳能、风力、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较大,太阳能资源量位居全国首位。建议鼓励发展本省特色的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依托西藏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大力发展藏区特色文化、卫生、体育等文化产业,中介服务、技术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科研、教育等科教产业,提高西藏自治区的绿色综合软实力。建议实行西藏自治区产业指导目录制度,将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纳入优先发展目录。充分利用西藏地区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有效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加大节能力度,努力降低碳排放强度。

(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1充分认识自治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西藏自治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非常脆弱,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不仅对该地区,甚至下游省区影响明显。应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重点保护好多样、独特的生态系统,发挥涵养大江大河水源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提高西藏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气候影响因素。

2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供给和政策供给。优化布局气象观测站网,改善气象观测设施,提高气候变化监测和服务能力。加强对主要江河水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完善环境应急系统,提高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对于因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作早及早预防、及早化解、及早行动,加强本地区特别是妇女、儿童等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人群的防灾减灾能力。组织专业机构对全区气候变化影响情况开展评估,特别是对即将开工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项目碳评和气候影响论证,并将气候影响评估结果应作为自治区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依据。

(三)实施重点工程

1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在羊八井、那曲、阿里等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太阳能、水电、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使用示范基地。采用先进低碳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对西藏自治区可再生能源的采集、利用和开发。同时做好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研究在建筑、交通、工业生产等领域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

2薪柴替代能源工程。在自治区农牧民聚居地区开展农村沼气建设,大幅控制动物饲养与动物粪便处理过程中的甲烷排放。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实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普及工程,为购买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或沼气炉等新能源使用设施的消费者提供节能补贴。加强固态生物质燃料技术的研究开发,在海拔高于4000米以上、气候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水能资源匮乏的藏西北地区广泛推广运用固体生物质燃料推广工程。在生物质原料丰富、交通较为方便的地区新建、扩建生物质燃料生产厂,利用固态生物质煤炭技术生产生物质煤炭。在不具备沼气建设条件和水能资源缺乏的高海拔、气候条件及自然环境差的地区,采取商品供应、政府实行价格补贴的方式推广应用固态生物质燃料,以减少农牧民就地获取薪柴、过度砍伐造成的滥砍滥伐、水土流失等问题,引导藏区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薪柴能源或化石能源。

3低碳城镇化试点示范。建议选择自治区内有代表性的地区建设省级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低碳特色小城镇、绿色生态示范区等试点示范,引领和示范周边区域的低碳发展。同时在地震灾后重建、保障性住房开发、城市棚戶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过程中以绿色低碳理念纳入规划思路,优先发展低碳交通、绿色建筑、低碳能源供应和低碳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倡导藏区小城镇居民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将新建区域建成具有指导示范意义的低碳小城镇。

(四)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能力

1建立西藏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西藏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组织开展西藏地区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工作,对本地区重点企事业单位的排放情况进行监测,提高西藏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建设高水平的干部队伍。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培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干部和从业人员的应对气候变化水平。提高各级决策部门低碳发展意识。注重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决策者的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注重专家咨询的决策参考作用,逐步建立一支具有低碳理念的干部队伍。加强对各级政府相关管理人员和基层从业人员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

3重视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西藏自治区15周岁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2015年4月15日。。将应对气候变化内容纳入西藏自治区教育发展规划,将低碳相关知识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加大对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的藏语宣传力度,采用当地的语言加强对自治区内少数民族居民相关低碳理念的教育和引导。鼓励大、中、小学组织开展低碳主题活动,宣传学习低碳知识,树立低碳意识和理念。同时,建议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加到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中来。

(五)加强交流与合作

1加强国内交流。与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经验,引进低碳投资,促进低碳技术转移,吸引专业人员到藏区工作。利用本省特有的资源禀赋和碳汇优势,开展生态补偿机制和碳交易合作。

2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加或承办以低碳为主题的各类国际论坛和会议,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低碳发展理念和成功经验。对外加大对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成果的宣传力度。加强西藏与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了解和掌握世界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动态,积极利用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资金。积极探索低碳技术合作研发途径,充分吸取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成果,有效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和气候友好技术,加强联合开发和示范推广。积极组织开展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项目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国际前沿科技成果,为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提供科技支撑。

参考文献:

[1]田丹宇中国目前气候治理组织机构评析[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3(1):138—149

[2]徐华清,田丹宇,丁丁依法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势在必行[J]中国能源,2016(11):5—7

[3]李建平,李闽榕,王金南主编“十二五”中期中国省域环境竞争力发展报告(环境竞争力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4]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主编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4—2015)——“十三五”趋势分析与政策展望(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2月版

[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2015年4月15日

(田丹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政策法规部。周泽宇,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付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王际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endprint

猜你喜欢
西藏自治区自治区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2007:绿色企业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