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培养“三种能力”为核心,结合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内容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组织、最终考核等环节进行深入剖析,寻找一种合理的组织模式,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方向。
关键词:三种能力;培养目标;教学组织;建筑设计
建筑学专业是一门融合技术与艺术的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概括起来有三种:建筑设计能力、方案绘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贯穿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始终。
一、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
1.第一阶段,主要从大二上学期到大二下学期
(1)建筑设计能力方面:指导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初步学习建筑设计的流程,了解设计的方法、常见的建筑风格等,并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培养自学的习惯。
(2)方案绘制能力方面:学习分析图以及平立剖面图的绘制,强化徒手基本功训练,结合设计课程多动手。
(3)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向学生示范方案汇报的过程,讲解方案汇报的注意事项,并要求每一个草图阶段结束都先由学生来介绍自己的设计。
2.第二阶段,从大三上学期到大三下学期
(1)建筑设计能力方面:熟练掌握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和前期分析的方法;到实际建筑中学习,结合优秀建筑实例进行实例解析;熟练掌握建筑设计的流程,初步掌握造型设计的方法。
(2)方案绘制能力方面:熟练掌握平立剖面图的绘制,准确表达。养成用图说话的习惯,强化徒手训练。初步学习计算机常用软件。
(3)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要求每一个草图阶段结束都先由学生来介绍自己的设计,并以PPT形式汇报设计成果。
3.第三阶段,从大四上学期到大五上学期
(1)建筑设计能力方面:这个阶段的建筑设计开始涉及高层建筑以及大跨度建筑设计,带有较复杂的技术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强调方案的可实施性,结构选型合理,布置恰当,逐步了解各种常见构造方法以及一些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熟悉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等重要的建筑规范。
(2)方案绘制能力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学习绘制建筑施工图。加强快速设计徒手表达的训练。
(3)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汇报自己的设计方案,注意语速、声音、时间的控制、主次重点地表达,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求分阶段对设计成果进行介绍。
二、教学组织
1.基础理论讲授
针对不同的建筑类型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基础理论,帮助学生了解该类型建筑设计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与合作的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单位进行联合教学,请有相关类型建筑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建筑法规、与其他专业如何协同工作等在传统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
2.同类型优秀方案解析与现场考察
在基础理论的讲解之后,将学生分组,选择两类优秀方案进行解析,一类是所在城市中实际建成的同类型建筑,另一类是从书籍以及互联网上搜集到的其他地方建成的优秀建筑方案。
3.任务书分析
熟悉任務书中各项内容,了解设计任务,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活动,多方案比较。在这个阶段可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建筑,积累设计方法,慢慢认识、感悟设计。
4.分阶段方案设计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次草图阶段,要求学生利用塑料泡沫等材料结合“头脑风暴”的成果,制作初步的草图模型,推敲建筑与基地的关系以及建筑的体块组合关系等;第二阶段为第二次草图阶段,要求学生在第一次草图的基础上,对建筑方案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结构选型、造型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设计,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第三阶段为第三次草图阶段,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草图阶段的基础上,梳理和检查方案中是否还存在遗漏,是否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并将所有设计内容尺规作图,为完成成图做好准备。
5.总结拓展
在完成设计任务之后,应对该设计任务进行总结,要求每个学生完成总结报告,对自己在这个设计中所完成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三、方案考核
1.评图环节
在每一次草图结束后都要进行一次小型评图,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评审,并记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组成部分。在期末设置专门的答辩时间,对学生进行分组答辩,严格执行打分程序,最后投票选出最优及最低分设计。
2.展览阶段
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日常展览,在学院日常通行的门厅布置展览橱窗、展柜。第二类是在学期末将各年级的优秀作业进行一次大汇展,一个月左右时间,展现所有年级一个学期以来教与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28-29.
作者简介:张蕾(1978—),女,安徽萧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