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张艺芳 摄影_范丽真
绵竹幼儿园:援建建筑与艺术立校 >>>
本刊记者_张艺芳 摄影_范丽真
援建后的绵竹第二示范幼儿园建筑群外观
“曾经被夷为平地的城镇,如今美丽得让人惊叹。”2010年,新华社发文如是说。经历汶川地震的创伤后,受灾最严重的三县两镇(汶川县、北川县、青川县,映秀镇、汉旺镇)在援建项目中苏醒过来。
绵竹市第二示范幼儿园在援建之列。地震后,园内师生搬到绵竹雨润中学操场搭建的板房教室。2009年9月,新校舍完工,师生才搬了进去。
援建后,教学楼大致是一个凹字形的建筑群,游戏设施散布在教学楼的各个角落。教师刘英介绍,“这样的设置有个优点,当多数学生都在校园内活动时,由于设施的分散,学生也散落在各个角落玩耍,极大地降低了活动时间园区内的噪音。”
援建后的建筑色彩清丽,风格借鉴了苏式建筑的镂空、照壁等,颇具艺术美感。加上园内的老师们普遍喜欢艺术,并拥有某项特长。结合这两方面,园长徐巧玲提出了艺术立校的发展思路。
由于援建之初,幼儿园是根据在籍户口人数而设计,地震后,许多农村家庭在城区买房入户,导致幼儿园的吞吐量大大增加,班额最多达50人。加上教室内主要被桌椅占据,不利于区角活动开展,走廊设计为消防通道,也不能利用。教师想出办法,将区角活动放在户外进行。
教师们便动手制作了区角活动的各种游戏设施,如校园内的草坪上,放置了用不同废料制作的音阶架,还有竹、瓶等可用来体验引水的用具。园内停放的三辆废旧面包车,在活动时也格外抢手。车皮被涂抹上鲜艳的色彩,车内的空间布置成各种店铺,车门口还设置了招幌。门厅处,设有书吧。走廊里,孩子可以进行手工创作、情境表演等体验。
园长徐巧玲认为,“环境创设让孩子开始了另一种学习方式。给孩子一个开放的环境,以及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享受属于自己的游戏。”
1_ 援建后,游戏设施隐藏在校园各个角落。 2_ 援建建筑的部分细节虽因对当地气候考虑不足,有南橘北枳的意味,但后期的软装修缮,又使之弥合了时下的育人需求。 3_ 教室内的空间有限,随着班额增加,他们将区角活动搬到户外,教师们动手制作了各种音乐游戏设施。 4_ 园内停放的三辆废旧面包车,在活动时也格外抢手。
援建项目的设计团队来自华南,在走廊外设计了遮阳板,本意是遮挡阳光,又有照壁遮挡的美感。但因四川天气闷热,照壁反而把风遮住了,教室就更闷热。
今年,正逢照壁需要维护,以及现有的消防设施不符合新的校园安全条例,照壁已被拆除。暑假期间的修缮,主要是拆掉走廊上的顶棚,安装上消防喷淋系统。援建建筑的部分细节虽因对当地气候考虑不足,有南橘北枳的意味,但后期的软装修缮,又使之弥合了时下的育人需求。
援建项目建成的几年间,附近树起数座居民楼,每至放学,正校门前的小巷子挤满了来接学生的家长,老师形容“上放学期间,人员密集,如有恐怖活动无法疏散。”出于安全的考虑,后校门被改成了正校门,免去了接放学期间的拥堵。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更多的是游戏化学习的方式。艺术和科学活动教室仍为标配。2017年暑假,根据现在省级示范园应有的标准,园内正在修建一座新增的教学楼,设计有科学探究室、生活馆、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等。建成后,将作为幼儿的活动场所。正是——教育建筑的空间形态随着理念的更新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