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许迪
一、国际化城市的概念发展
国际化城市的概念雏形最早出现于1889年,德国学者Goethe将罗马和巴黎描述为世界城市,即当时最早的国际化城市。格迪斯(Patrick Geddes)于1915年在《进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世界城市”的概念,这是对国际化城市的最早洞见。20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错,由此引发了霍尔、弗里德曼、萨森等学者对国际化城市这一概念的交锋。学界对国际化城市的诠释不尽相同,其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衡量国际化城市的指标。美国学者Saskia Sassen提出,国际化城市是指在劳动分工国际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具有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功能的中心城市。这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国际化城市的概念。
二、国际化城市的理论研究
对于国际化城市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对国际化城市概念的讨论,以弗里德曼、泰勒为代表的国外学者,提出了诸如世界城市体系理论、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论,促使国际化城市相关理论的研究逐渐完善和成熟,使城市研究从局限于“国家城市体系内”的传统研究范式逐步扩展为“世界城市体系内”的国际化研究范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三、国际化城市的评价指标
(一)国外评价指标
对于城市国际化的研究,国外学者起步较早,研究不断进步更新,理论成果丰富,无论是基于识别性的指标体系,还是基于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指标体系,都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公认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1.单项指标法
单项指标法是国外学者根据自身对国际城市的认识,提出的单一的识别性指标。比如,Cohen在其研究中使用“跨国指数”和“跨国银行指数”两个指标来判别世界城市;BenDerudder&Frank Witlox则认为,基础设施规模能够反映国际城市的作用,因此提出用航空客运量来评价世界城市的地位。
2.综合指标法
国外对国际化城市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Reed是最早采用多个变量分析世界城市的。其运用41个变量,先后研究了40多个国家的76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从世界城市假说到GCI全球化城市指数,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评价指标的数量、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
3.发展指标法
发展指标意为从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视角入手,提出的衡量城市未来发展的指标,多出现在城市国际化发展规划当中。比如,2006年,悉尼制定的2030规划提出悉尼未来中心区发展的三个方向:绿色、全球化和高度联通指标;2007年,纽约在2030规划中设定了土地、水、交通、能源、空气质量、气候等6个方面的指标。
(二)国内评价指标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对城市国际化的研究,最早的评价指标是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会同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利用“特尔斐法”进行的理论研究,选出了年资金融通总量、年人均GDP、港口吞吐量、外汇市场日交易量、外贸转口额5项“最为关键的指标”,以及13项“基本指标”和13项“参考指标”。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进步,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开始呈现“日益综合”的特点,其重要的指标研究成果主要通过政府机构和学者研究所得。
1.政府机构指标成果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提出的中国城市对外开放指数选取了48项指标,具体包括经济开放度、技术開放度和社会开放度3个一级指标;贸易往来、投资往来、经济合作、学术交流、技术交易、科研成果国际化、信息流动、人员交往和文化交融9个二级指标,以及金融机构外币存款占比、外商直接投资新签合同数等36个三级指标。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课题组提出4大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生活水平与社会发展指标、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指标、反映国际开放交流程度的指标。
2.学者研究指标成果
国内学者对城市国际化的评价方法普遍采用综合指标体系进行。由于有些指标过于繁杂,部分数据难以获取,造成评价的模糊性。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评价体系的构建必将日趋完善。国内学者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见表)所示。
四,我国国际化城市研究的启示
(一)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研究零散片面,尚未形成系统理论。目前,国内学界对城市国际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大多基于对城市个案的实证分析,最终流于通过实证分析提出相关建设措施层面。比如,在上海市的国际化研究中,盛荣学者提出未来全球城市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竞争;在天津市的国际化研究中,石森昌学者对国际化城市的发展阶段进行了详细论述等等。这些实证分析不足在于,其分析的框架和理论比较零散片面,无法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体系,这亦是国内学界对国际化城市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权威的理论体系的一大因素。
第二,评价指标千差万别,很少统一、权威的指标。国内学界对城市国际化评价指标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相关研究大都是从学习西方先进理论和研究经验入手,结合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国际化水平评价。由于缺乏权威理论的导引,缺乏统一、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大多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相关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进行评价,致使国内评价指标研究呈现千差万别的局面。由于没有形成权威的城市国际化水平排名和分级,对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国际化难免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三,指标设置存在局限,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由于城市国际化体系本身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国内在选取研究得出的指标体系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权重设置上很少对城市个性指标的综合考量,造成在选择建设国际性会议城市、国际旅游城市、国际金融城市等“特色”城市时缺乏可操作性。同时,由于评价指标的设置缺乏创新意识,呈现出重城市国际化结果评价,轻城市国际化过程评价的态势。特别是在发展性指标上重视不够,在指标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endprint
(二)借鉴与启示
第一,结合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建设发展经验,尽快形成适合我国城市国际化的系统理论体系。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历史基础、文化背景、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异性,国外的相关理论在国内操作性较差。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总体城市竞争力处于全球中等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北京、上海等一批大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化城市,提升城市在国内国际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国内丰富的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实践经验,为国际化城市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城市国际化的系统理论体系,是对国际化城市理论研究的又一次创新。
第二,指标选取既要注重国际权威,又要发挥本土特色。世界级城市名册(GaWC)、全球化城市指数(GCI)等国际权威指标每年都会颁布全球城市国际化水平排名,其中不乏许多国内城市上榜。以全球化城市指数(GCI)为例,2016年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有20个城市跻身全球125座国际化城市之列,其中香港排名第5,北京排名第9。在评价城市国际化水平的研究中,权威数据能够便于国内城市科学衡量自身定位;在比较城市国际化的研究中,权威的指标体系能够实现国内外城市之间多维度的横向比较。
国内新型的国际化城市发展模式,比如西安的国际历史文化中心目标、杭州的全球会议中心、旅游城市战略等,正在日益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权威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权重分配上无法真实衡量这一类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化城市评价指标因此显得尤为必要。构建国际化城市指标体系既要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城市国际化水平,又要能对关键特色指标进行重点挖掘;既要实现指标与指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可比性,又要能够分析得出国际化进程中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为顶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第三、国际化水平评价关注过程,指标评价关注发展。国内的城市国际化研究往往侧重于国际化水平的现状分析和建设国际化城市目标两者,关注的是排名、等级这类结果性的评价,很少将城市国际化的发展过程融入其中。为此,应在水平评价上更多地关注过程,研究城市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提高研究对促进城市国际化的借鑒作用;在指标评价上应更多地关注绿色低碳、信息联通、环境资源等发展性指标,更多地探讨国际化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关国际化城市的研究,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尚有许多空白领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其间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和发展都存有巨大的差异性。国际化城市既没有一个标准的演化模式,也不存在所谓的“模式化”城市。可以预见,大量的实证研究将成为弥补空间差异性,建立更为全面的国际化城市理论的有效手段。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经验也将为国内拓展国际化城市理论研究提供更多的新范式。
(责任编辑:李静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