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教三字经》考述

2017-10-25 22:58华海燕
新世纪图书馆 2017年10期
关键词:版本

华海燕

摘 要 《释教三字经》最初乃由明末聚云禅派初祖吹万广真创作,其后该书由民国高僧印光改写,遂广为流传,吹万本《释教三字经》反而湮灭。苏州大学图书馆近期发现吹万广真原著之《释教三字经》刻本,今拟对该书版本进行考证,比较其与印光改写之本的区别,发掘原本的价值和对佛教界的影响。

关键词 《释教三字经》 吹万广真 版本

分类号 G256.2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10.xxx

Abstract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Buddhism was originally created by Chuiwan Guangzhen, who was the founder of Juyun Chan School. Then this book was rewritten by the monk YinGuang, and widely circulated, but Chuiwan Guangzhens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Buddhism annihilated. The Library of SuZhou University recently found the original book by Chuiwan Guangzhen.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version of this book,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rewriting, as well as explores the value and the influence on Buddhist circles of the original version.

Keywords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Buddhism. Chuiwan Guangzhen. Version.

聚云吹萬广真禅师(1582-1639),名广真,字吹万,又因其驻锡地为忠州聚云禅寺(今重庆市忠县县城后山,遗址仍存),故名聚云吹万,西蜀僰道宜宾(今四川宜宾市)人,乃明末临济宗大鉴下二十九世,大慧宗杲十四世法孙[1]。吹万禅师著述颇丰,约有四十余种,但目前留存于世者仅七种,《释教三字经》乃吹万为佛教初学者创作的启蒙之书。

1 苏州大学图书馆藏《释教三字经》 版本

“佛教三字经”者,肇始于明吹万老人,其仿宋儒王应麟所著《三字经》 之例,为佛教初学者而作启蒙之书,定名《释教三字经》,后有明敏修为之作注。至清末,印光法师欲更通俗利世,遂于普陀山修改正文十之有三,重订批注十之有七,又托吹万之名而为作序。于今所见之明本,即印公重治之本,而吹万之原本,实不存矣。[2]

王孺童先生曾为《释教三字经》作注释,此文为其书前说明,从中可知,我们现在所见的《释教三字经》是经过清末民国高僧印光法师(1861-1940)修正以后的,并非吹万禅师原本,目前流传较广的《释教三字经》正是印光法师所改之本。王先生编纂《佛教三字经汇解》一书时,还未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古籍普查,所以王先生未曾见到吹万禅师原著之《释教三字经》。但是自从2009年全国古籍普查工作开始,全国各个藏书机构的古籍陆续公诸于世。笔者有幸发现吹万禅师原著之《释教三字经》藏于苏州大学图书馆,并没有亡佚。

苏州大学图书馆所藏《释教三字经》 一册至今保存完好,清同治十一年(1872) 慧空经房藏板刻本,半叶5行,左右双边,单黑鱼尾,该书共有三十一叶,包括序、正文、注和音释。由明末吹万广真著,荆南敏修长老注,潮鸣寺凈三刊,邗江少逸释植庵校字。[3]另台湾版《中华大藏经续藏》 第706册亦收有明吹万老人原著并序,清敏修注《释教三字经》一册,乃台湾瑞成书局铅印本。

吹万禅师《释教三字经》 撰于何时,没有具体年代记载,仅在其《行状》中提及吹万曾创作《释教三字经》,但考察吹万禅师的生平和传法过程,该书当创作于明天启至崇祯年间(1622-1632)。[4]敏修,即清敏修福毅禅师,湖广武昌李氏子,硕庵载法嗣,主要活动于清康熙和乾隆初期,曾驻锡焦山(江苏镇江)定慧寺、五州山、扬州平山、金陵圆觉、荆州承天、湖州弁山等地。[5]敏修为《释教三字经》 作注当在清康熙时期。而释植庵则考,仅知其为江苏邗江人,由其校字。

该书末叶有“比丘小松助洋乙元 潮鸣寺凈三敬刻”,[6]30可知该书由比丘名小松者捐赀,浙江杭州潮鸣寺僧凈三住持刻印,利用的是杭州西湖昭庆寺慧空经房藏版重新刊印,可知慧空经房在此前曾刊印过吹万老人的《释教三字经》,所以仍有藏版保存。

2 吹万与印光《释教三字经》的区别

苏州大学图书馆藏吹万著《释教三字经》之序由老人自撰,该序曰:

儒有《三字经》为童子学,葢欲童龄诵习,逮其壮而开悟,则帝王纪纲,人伦之序不可得而忘也。我教自释迦如来降生人间以致踰城证道,立教敷宗,历历可据者亦可例而述之,宁不为沙弥便学耶?元夕前四日援笔搜成一帖,题曰“三字经”,愿将来吾辈口头哩哩啰啰耳。倘亦壮而开悟,其为人之初性本善有不同也乎。

蜀东吹万老人谨序。[6]1

可知吹万禅师是仿儒学之《三字经》而作释教之“三字经”,希望初入桑门的沙弥也能从小学习佛教的基础知识,待其长后才能具有更为深厚的佛学修为。

印光重新改写之序如下: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圣不二,生佛一如。由迷悟之或殊,致升沉之迥别。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觉,转大法轮。本一心以建立,作迷津之宝筏,普欲未来,咸登道岸。故以五时所说,及教外别传之旨,付诸弟子,命广流通。由是列宗诸祖,相继而兴,宏宗演教,代佛扬化。迄今世远年深,事多义广。若非读破《大藏》,妙悟自心。无以测其端倪,得其纲要。每欲撮略梗概,开示后进。因念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纪伦常日用之道,与夫历朝治乱之迹,使学者先知其约,后涉其博。幼而学之,壮而行之,立身行道,致君泽民,以复其人性本有之善。遂仿其意,略叙如来降生成道,说法度生;列祖续佛慧命,随机施教;及与古德自利利他,嘉言懿行,题曰《释教三字经》。使为沙弥时诵而习之。知佛经之要义,明祖道之纲宗。及其壮而遍阅三藏,历参五宗。妙悟自心,冥符佛意,方知山色溪声,咸示第一义谛;鸦鸣鹊噪,共谈无上心宗。非同非异,非有非空,即权即实,即俗即真。博之,则尽十虚而莫容;约之,则觅一字不可得。然后乘大愿轮,阐扬法化,普令法界众生,归依一体三宝,复本来之面目,传无尽之心灯。是在后进之发心造修焉,予日望之。endprint

时大明天启元年(1621) 岁次辛酉正月十五日,蜀东忠州聚云寺吹万老人释广真阁笔谨叙。[7]3-4

印光法师乃民国四大高僧之一(虚云、太虚、印光、弘一),陕西合阳人,俗姓赵氏,住浙江普陀法雨寺三十余年。时聚云禅派第四世别庵性统驻锡浙江普陀法雨寺,性统曾于康熙年间刊印较多聚云派著述,其驻锡之法雨寺当有收藏,印光法师或许就是在此处得以见吹万老人之《释教三字经》,因而加以改编,其改写时间当在清末。大师一生清修苦行,常助慈善,弘扬净土宗不遗余力,后人遵之为净土宗十三祖。

印光法师洁身苦行,因而其改作之《释教三字经》,颇合聚云老人之行实。印光重新改写之序还是在吹万基础上有所升华扩充,字数增加,但是并没有改变吹万序的原本写作缘由和对沙弥寄寓的希望,更融入了时代特色。只是吹万原作之序文没有明确的写作时间,只记载写于“元夕前四日”,元夕即正月十五,前四日即正月十一。而印光代吹万改写之序定时间为明天启元年(1621),因为吹万禅师所创作高峰期乃天启至崇祯初年(1622-1632),因而印光法师估算的时间较为可靠。

该书正文不长,今录于下以便保存原文,且与印光所改之《释教三字经》进行比对。而敏修所作注释皆是对原文进行说明,囿于篇幅,暂不录。

空刦前,混沌内,有一物,先天地,在人身,名性体。能为佛,能为祖,故我佛,姓瞿昙。诞维卫,周昭年,为太子,遊四门,怕老死,皈依僧。十九岁,踰出城,住雪山,六年足。覩明星,悟道了,圆陀陀,光皎皎,苦行满,出山来。乞七家,檀度开。《华严》转,三七思,二乘人,那得知?屈为小,丈六身,鹿野苑,说小乘,《阿含经》,十二年,父母族,始相传。般若会,二十二,教菩萨,二乘昧。方等部,八年运,贬瞎驴,跨神骏。法华会,论八年,记弟子,号金仙。一昼夜,《涅盘经》,青莲华,指上存。老头陀,始迦叶,破颜笑,得正法,付衣钵,寿八十。双林树,吉祥逝。当支那,周穆王,《史记》中,忌日详。一千年,汉明帝,梦金人,合《周记》,声教来,蔡愔去,十八人,向西际。月氏国,白马驮,如来像,与竺摩,到震旦,五岳興,论胡汉,秦焚经。上元日,筑三台,道藏焚,佛不坏。寺院起,有僧尼。佛法尊,明帝时。老迦叶,为初祖。接佛脉,开宗谱,次阿难,续迦叶,为二祖,相传接。十四祖,号龙树,中观论,垂远示。二十七,祖多罗,如是经,授达摩。二十八,达摩止,为初祖,东土起。梁帝时,阐宗风,直指性,接人通,帝不会。便摘芦,过北魏,熊耳居。坐九年,只面壁。神光僧,始变骨,雪齐腰,乞甘露。曰轻慢,断臂足,更慧可,始安心。付《楞伽》,四卷经,各得髓,天下传,为二祖,岂偶然?僧璨来,本白衣,忏罪竟,死复苏。依佛法,号三祖,有道信,慕空宗,求解脱,嗣祖风。遇小儿,周氏母,问何姓?答性空。便契之,即承宗,讳宏忍,位第五,住黄梅,接六祖。祖初时,为樵客,听《金刚》,无住得。称行者,执负舂。四句偈,便不同。三鼓夜,暗授法。到菩提,始落发。接门人,四十三,首怀让,与青源。只传法,衣钵定,信者多,免争竞。坏让下,一神马,名道一,踏天下。青源下,一祥麟,号石头,众中尊。道一下,八十三,曰百丈,曰沩山,曰天皇,四派全。百丈禅,黄蘗代,继临济,为一派。丈再禅,沩山代,继仰山,又一派。天皇禅,龙潭代,继德山,雪峰鼐。到云门,成一派。峰再禅,玄沙代,继地藏,法眼派。自余者,各敷扬,门虽多,一户藏。石头禅,药山代,继云岩,洞山价,继曹洞,宏五位,自七佛,至六祖。三十三,留偈古。让源后,谥禅师,载《传灯》,天下知。或行棒,或行喝,或扬眉,或瞬目。观音门,音声阐;文珠门,借物显;普贤门,身动静;三元门,三要并。眞道脉,立禅宗,妄作者,似其同。谓律宗,谓莲宗,天台宗,贤首宗,此五者,本不同。律宗者,始优波,传戒本,昙阿那。晋安帝,陀耶舍,《十诵律》,来中夏。魏聪师,秉传之,至宣律,便广知。初束身,后摄心,名三聚,实大乘。晚学辈,不明惺,执着持,违其本。莲宗者,始东林,慧远公,十八人,种白莲,验心行,百三十,一土凈。后学者,心不明,徒口诵,弗追寻,念佛诀,如母子,子忆母,母忆子,两忆同,只相视。入其间,见道谛。法相宗,自慈氏,乃天亲,相论议,纪戒贤,宏西土。玄奘往,始得述,取回京,授窥基,众学宗,为论师,显唯识,分性相,果因转,同圆鉴。瑜伽论,唯识论,八识颂,原二印。天台教,名性宗。自慧文,观论通。尊龙树,遥瞻礼,受三观,顶初祖,传思大,禅智者,续章安,皆祖也。贤首宗,本义学,或翻译,或讲说,古之人,心口应。定时说,说时定,今之人,不相应,将锭锡,认作银。此五宗,皆属教,十二部,具其奥。有文句,名说通;离文句,名宗通。宗一通,说亦通,只这是,将兼同。瑜伽教,专利幽。勒金刚,始传流,金刚智,来我东,传六祖,号不同。三藏传,慧朗师,至于今,偏习仪。古之人,心地固,化火池,为甘露。今之人,心地左,以焰口,为奇货。《梁皇忏》,因武帝,未登基,为刺史,有夫人,姓郗氏,造业多,落蟒类,为太子,始现形,命宝志,演其文。礼忏毕,见峩冠,来称谢,得生天。后行者,主不敬,僧贪利,多不应。慈悲忏,因晁错,剥七王。地为祸。汉景帝,驾亲征,袁盎曰,起错臣。损一人,救万姓。斩晁错,七王听。袁盎死,转高僧,戒十世,不能侵。至唐代,号悟达,享懿宗,德乃薄。人面疮,即晁错,痛不忍,寻迦诺。蜀彭山,松树下,掬水浇,冤始罢。以此故,演其文,号三昧,令人钦。为僧者,当守戒,戒生定,定生慧。受饥寒,莫生退,证菩提,多尊贵。如慧闻,守清素,虽讲席,利不顾。有?遗,钱一万,未终日,俱尽散。尔沙弥,当欣羡。自洁者,如道琳,恶生染,远女人,眼不见,耳不闻。尔沙弥,当自遵。遵师者,如道安,自形陋,师不然。尝驱役,入田舍,勤就劳,无怨色。数年后,始读经,一万言,日毕精,尔沙弥,当可钦。孝亲者,如道丕。父从征,兵中死。母令丕,寻父骨,持经咒,始跳出。非致诚,安感速?尔沙弥,当警述。忠君者,如明瞻,劝太宗,行慈善。六斋日,断屠杀,行征所,建梵剎,尔沙弥,当自达。有比邱,爱慈物,鹅吞珠,主人出,能救鹅,自被挞,血淋淋,无怨嗟。尔沙弥,当效法。高尚者,如道悟,人主逼,为辅助,屡辞允,始获免,复垂语,为自勉。益我货,损我神,生我名,杀我身,入山去,泯其声。尔沙弥,可自珍。尊重者,如普愿,混于樵,不显见。身簑笠,自饭牛,不下山,三十秋。尔沙弥,可细求。艰苦者,昙无竭,至葱岭,冬积雪,遭龙毒,雨砂砾,悬岩上,无安足,遇恶象,遇狮子,遭大鹏,遭虎兕,舍卫回,赍经尔。尔沙弥,当志此,感应者,如道生,论阐提,《涅盘经》,有佛性,人不听。狮子座,誓为证,虎邱山,石点头。如所说,尘尾游,尔沙弥,当志修。经所成,不可忽,宜翫味,宜细读。能见性,能证佛,勉之哉,吾愿足。[6]1-28endprint

吹万之《释教三字经》是一本科普读物,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虽然文字浅俗,但涵括的内容却很丰富。主要讲述世尊出世说法、佛教各宗派的形成、代表人物、宣扬的宗旨,佛教的诸部类;说明当时流行的《梁皇忏》、《水忏》的缘起,举古之高僧如慧开、道林、道安、道丕、明瞻等,赞扬其德行和学识,望今之学佛沙弥应该遵守戒律、精勤上进、洁身自好;批评今之僧人志多在求利,不敬不虔。并且结合中国实际,普劝修行者要忠君爱、孝养双亲,方能得证菩提。

因为印光法师所改写之《释教三字经》较为常见,故本文不录。通过比对吹万禅师和印光法师之文,发现印光所改之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一些字句进行斟酌,使之表达上更准确,语词也更为圆润典雅,更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对梵文音译进行改正,如将“昙阿那”改为“昙柯罗”;改个别字使之更准确,改“断臂足”,为“遂断臂”,因为二祖神光雪中求法仅断臂一支,并没有断足;改正错别字,如将“青源”改为“青原”;改为通俗称呼,如“道一”改为马祖;改避讳字为原字,缺笔“玄”和“元”改回原字“玄”。

其二,将吹万原文中疑似错误的例证进行改正。如将原文的“《十诵律》”改为“《四分律》”,后文乃“魏法聪,秉传之,至宣律,便广知。”[6]14法聪,即北魏法聪律师,他辍《僧祗戒本》,专弘《四分律》,成为《四分律》在中国的初开之祖。而《十诵律》乃最早译出的律部之书,流传并不广。敏修长老对“魏聪师”注释为:“魏武时,诵律部羯磨受戒,并僧祗戒本,始与魏之有聪慧之师善传持者同翻译讲论之。”此聪乃专指北魏之法聪律师,而非泛指聪慧之师,因而印光改为“魏法聪”,注:“元魏法聪律师,宏《四分律》,作疏发挥。”[7]38印光法师将原文和注释一并改之,使之更准确。

在举古德例证的时候,印光法师对历代高僧事迹进行考证并修正原文。吹万原文:“如慧闻,守清素,虽讲席,利不顾。有?遗,钱一万,未终日,俱尽散。尔沙弥,当钦羡。”[6]22敏修注释“如慧闻”:“信安慧闻禅师”,即指唐信安慧闻禅师,其乃衢州灵石寺僧人。但是历代文献均没有记载他清素施财的事迹。因而印光法师考证后认为乃是南梁僧人慧开,慧开,海盐袁氏,住扬都彭城寺。他一生远离名利,广开讲席,豫章太守曾迎请他讲学,施以厚金,但是他随手就全散给了周围百姓。印光通过后文的判断,认为此乃慧开,而非慧闻,或许是原书印刷错误或吹万本身之误所致,而敏修所作注释并未细致考察原文,仅是依原文注释。

另有例证“高尚者,如道悟。人主逼,为辅助,屡辞允,始获免,复垂语,为自勉。”印光法师改“道悟”为“道恒”。敏修长老注释为“天皇道悟禅师,神仪挺异,幼而生知,依门州大德披剃,遍参名德,隐入荆州。悟祖,唐大历时人,代宗慕德,屡诏不赴,四众归崇,遂开法于荆州天皇。”[6]25但据文献考察可知,唐之天皇道悟禅师并没有得到唐代宗的召见,因而原文和注释有误。印光法师即改“道悟”为“道恒”,道恒乃东晋僧人,鸠摩罗什之门人,后秦姚兴看中其才干,曾劝道恒与道标还俗,共理国政,两人均不从,道恒遁入山林。

其三,将吹万禅师原文中部分观点进行修改以契合自己的观点。如吹万禅师认为:“真道脉,立禅宗,妄作者,似其同。谓律宗,谓莲宗,天台宗、贤首宗,此五者,本不同。”[6]13而印光法师认为:“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秘密宗、净土宗,各相通,教迹异,道本同。”[7]35-37吹万原文详述了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五宗的特点和源流,认为该五宗为“教”,瑜伽教即印光所说的秘密部认为是“仪”。而印光法师认为七宗皆可名宗、律、教,这都要靠学习者自己的契悟:

禅宗、律宗、天台宗、贤首宗、慈恩宗、秘密宗、净土宗,区而言之,禅宗为宗,律宗为律,余五宗皆为教,名为“三学”;通而论之,皆名为宗,皆名为律,皆名为教。演说之则为教,契悟之则为宗。宗教在人会悟,岂崖板一定法哉?[7]47

印光法师在文中融入个人信仰,因其弘扬净土宗,因而把净土宗调整到最后进行更为详尽重点介绍,并增加文字阐释之:

净土宗,始东林,以果觉,为因心。祖远公,德可钦,结莲社,铭山岑,十七人,共追寻。百廿三,悉超尘,继昙鸾,与善从,示专修,最为要,修有四,证不二,惟持名,为最易,三经功,推《弥陀》。摄九界,出娑婆,念佛诀,有三要,信愿行,须恳到。离极苦,得极乐,开佛慧,证大觉。一切法,皆朝宗,星拱北,水赴东。[7]44-47

但是印光法师在修改的过程中也偶尔有误删的情况,如改原文“非致诚,安感速?”[6]24为“非致诚”,删去“安感速”。原文本意反问,如果道丕不是孝心至诚,哪里能够感应这么神速?印光法师删掉后文,语义反而显得不明了。

3 《释教三字经》 的影响

吹万广真禅师于明末创作《释教三字经》,后一直流传甚广,概因其文字浅显、朗朗上口便于记诵。不计算注释,全文仅1056字,但是却涵盖了大量的内容,如佛祖的降生,佛教传播到中国的经过,禅宗的来历和传递,各宗派的特点。并举大量例证为学佛者树立教界榜样:如慧闻,守清素;自洁者,如道琳;尊师者,如道安;高尚者,如道悟;孝亲者,如道丕;忠君者,如明瞻;尊重者,如普愿;艰苦者,昙无竭;感应者,如道生。

因而吹万禅师之《释教三字经》 在当时普及度较高,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清朝晚期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封建社会的即将瓦解。佛教也开启了自己新的征程,此时,吹万禅师的《释教三字经》 就有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文句。但是佛教界又需要这样的浅显开化之作,因而有了印光法师大胆的改撰之作。后印光法师所改之《释教三字经》由于考据严密,语言典雅,更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因而流传甚广,原本反而几近淹没。在此基础上,晚清居士杨仁山先生又仿照印光之《释教三字经》 而著《佛教初学课本》,为初步了解佛教的中小学生编著基本读物。其自叙曰:

《释教三字经》者,明季吹万老人效世俗训蒙之书而作也,敏修长老为之注释,流传二百余年矣。顷者普陀印光法师从而新之,正文改十之三,注释改十之七。原本编为两排者,改而為一排。考据精详,文辞圆润,超胜旧作。而题名之处,不将重订者列于其次,可谓坦然忘我者矣。予不揣固陋,率尔改作。与新旧二本迥不相同。事略而法备,言简而义周,人有劝予易其名者,因名之为《佛教初学课本》云。endprint

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二月石埭杨文会仁山氏识(时年七十)。[8]

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安徽池州石埭人。晚清时期著名佛教居士,联合友人募款建金陵刻经处刻印了大量佛典书籍,以广流通。晚年创办祗园精舍,教授佛学,乃民国佛教的复兴者。此《佛教初学课本》或许就是当时教授的教材之一,全书包括以下条目:法界、释迦佛生、结集三藏、大法东来、十宗(成实宗、俱舍宗、禅宗、律宗、天台宗、慈恩宗、三论宗、密宗、净土宗)、忏法、诸法(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转八识成四智、三身、五眼、六通、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无量心、涅盘四德、十界) 器世间、劝学、叙述古德、余韵。杨先生此“三字经”与吹万和印光所改之本大体一致,并未改变其主体,只是增加了部分佛教词汇的解释。同样浅显易懂、便于记诵。

清宣统年间,江苏半山寺天朗真明禅师和其弟子宜兴海会寺妙参清虚禅师对吹万撰、敏修注《释教三字经》再次进行注释,由妙参清虚弟子觉本参解,名《释教三字经宗通合解》。书前有三序,其一为韩庆云撰于宣统元年(1909),其二由台山隐者清一撰于宣统三年(1911),其三由妙参清虚自序于清宣统元年。该书于民国十二年(1923)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排印本,苏州大学图书馆亦有藏。该书虽名为注解,实则半山、妙参、觉本师徒三人酬唱之作更为合适,其在自序中说:

然近世学佛者众,尚义学者有之,泥净土者亦有之,沉枯守寂者有之,寻行数墨者亦有之。然宗门为人天眼目,为王三昧而独弃之不顾,是舍大而趋小,舍近而求远也。今夏于案头所见《释教三字经》一册,披读一过,乃吾释门历史初学之要集也,即与吾师半山老人互相酬唱,又得觉本禅人参解,是谓一即三,三即一也。[9]

在民国十九(1930)年,著名教育家江谦(1876-1942) 为宣扬儒释合一,提倡净土,又仿《释教三字经》而作《正学启蒙三字颂》,其在自序中说:

……深慨六朝唐宋以来,士习词章,务文弃实,俗学之弊久矣。欧化乘虚而入,变本加厉,毁圣废经,人道沦亡,于今犹甚。因挈矩正学,取便启蒙,辑为之颂。上篇述佛,中篇述孔老,下篇述历代学史之要。三字为句,便以习熟,深入时田,为金刚种,永而不坏。[10]……

民国时期,思想开化,西方各种思潮涌入,江谦深感中国传统文化被冲击。因而仿照《释教三字经》而作《正学启蒙》,讲述佛教、儒教和历代学史之要,期望能唤起国人对传统儒教、佛教文化和历史的关注。该书虽然采用了“三字经”的形式,但是内容却是儒释结合的。最后他把初稿交与印光法师审读,得其赞许,并为之作注。后又获居士齐朝章为之作注,是得以广泛流通。

综上,吹万禅师的《释教三字经》在江浙一带流传甚广,因而在当地出现了较多模写和重新注释之“释教三字经”。无论印光改写之《释教三字经》,杨仁山之《佛教初学课本》,还是《释教三字经宗通合解》,江谦之《正学启蒙三字颂》,在当时和现在都流传甚广,但是他们创作都源自吹万广真禅师所撰之《释教三字经》,可以说,吹万老人开启了通俗易懂的佛教學习模式。同时,吹万《释教三字经》的重新“面世”,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佛教初学课本”。endprint

猜你喜欢
版本
傅察及其《忠肃集》成书版本与研究价值
《武林旧事》版本考略
《全宋文》所收陈师道《答张文潜书》校勘拾遗
古籍版本鉴定
《体能训练》通用教材不同版本的历史溯源及其训练学比较研究
毛凤枝《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论
《辞赋标义》的编者、版本及其赋学观
《经效产宝》考证
《文心雕龙》版本概述
论《罗氏会约医镜》的版本流传与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