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骥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应体现于让学生“明白道理、联系生活、知行统一”,而不应禁锢在“聆听—背诵”的学用脱节的状态中。因此,树立“回归生活”的理念,采用“事例”和“活动”,构建校园德育常态环境,当为达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的的对策。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明白道理 联系生活 知行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153-02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当为两点结合论,一为学会,二为信守,总而言之就是要使学生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需要遵循教材,又不应该仅仅遵循教材,还应大力提倡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融入到生活之中的教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把理论和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达到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辨别身边事情的正误,去除模糊认识和错误行为,信守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操守的理性,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上真正能给他们起到导向作用。因此,树立“回归生活”的理念,采用“事例”和“活动”,构建校园德育常态环境,当为达成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目的的对策。
一、树立初中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知识本来就是源自于人们现实生活的理论,只不过教材中的理论是对以往生活经验的提炼和概括,所以,提倡树立“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即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让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生动化起来,确保了所要教学的知識对于学生的墩品修身的有用性和有效化。
然而,在曾经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片面追求知识灌输的教法将这门课程教学变成教“应试道理”,使得学生们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以能背诵教条为目的,学习被局限于知道和记住的状态,知行被脱节,甚至于使得学生因为一些理论教条生涩、不好记忆而产生逆反心理,于是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内心产生偏离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模糊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就逐渐成为“为考试而学习”的一门功课。
因此,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纠偏,要实现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融入实际生活,要牢固树立“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追求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并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正确引领下,施之以合乎科学的辅助性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对他们养德修品的应有价值,在乐学的基础上,认可并信守所学到的道理。正如有研究者的观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去关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个人生活。回归生活世界意味着对生命本体的关注,有利于满足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不仅要有信念层面的坚守,也要有生活层面的引导,还要有生活实践的平衡。”[1]
二、采取“活用事例”和“多彩活动”的做法鲜活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道理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活用教材就是要反对呆板枯燥的灌输式和机械记忆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通过“活用事例”和“多彩活动”等教学手段,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课堂,在道理和身边事件的结合讲解中,在科学合理地使用媒体课件的基础上,确保教材的内容生活化起来,使要向学生们阐明的道理灵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道理不空、不假,就在身边,应该信守这些道理,否则人生之中就会出现曲折和谬误。
“活用事例”讲求的是“有针对性”和“贴近现实”两种要求的完美融合。也就是说,要善于用事例来阐明所要讲授的道理,并要保证所采用的事例与道理之间的“契合性”,同时要尽量选用身边的事情,增强真实感和亲和力,让学生不会感觉有距离感与违和性,从而引发学生们积极的内心共鸣,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比如说,在开展与人为善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把学生之间互相起外号的情况作为实例,尤其是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伤害同学自尊心、影响同学间团结的例子,如针对某些学生的缺点而起的外号,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互相伤害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学会互相欣赏,并从中体会到快乐。如教学助人为乐,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关心班级、关心他人的一点一滴中增加体会,因此,与人为善的观念也就会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形成根深蒂固的烙印,与人为善这种人格魅力也就会成为学生们性格中的应有元素。
“多彩活动”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并在活动中实现感知到感悟,从中自我理解人生的道理。比如说,我们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做事情”的活动,要求学生把自我构思的活动用手机或数码摄像机录制下来,之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并能够感悟父母的恩情,同时使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关爱家庭和热爱父母的真情实感。再比如,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分组竞赛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团结就是力量的浅显道理,从而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等。
用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里,学生被以“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法巧妙转化成为学习的主动性主体,学生也就能够在有效的自我教育中形成完美般的“脱胎换骨”,教学目的能够得到最大实现,思想品德教学也就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水准、价值观念,都能从中得到较好的提升。
三、通过构建校园德育常态环境确保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脱离生活实际
校园德育环境显现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德育隐性课程。通过学校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成长。一所学校,有了优秀的校园文化,就能为生命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态,就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2]这里所强调的所要构建的校园德育环境,既有校园生活的大环境,也有教学课堂的小环境;既有学校的导引和教职员工的以身示范,更包括教师的榜样示范,而且要追求常态化和常态效应。
在构建校园生活的大环境中,要追求良好风气的形成,这其中关键要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学校的校风要正,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在思想品行上给学生施以正面的影响。尤其要重视和发挥好教师和先进典型的熏陶和引领作用。从教师队伍来说,要确实发挥出教师“为人师表”的应有作用,要在教师身上确实体现出“知行合一”“表里如一”的榜样作用,要坚决避免发生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在教师的身上得不到体现的情况发生。要注意树立先进典型,也就是说,学校要肯于和善于在学生中发现各种善与好,并把有这样或那样良好表现的典型人物在校园中大力宣传,在学校的大环境中形成引领效应,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夸好扬善的作用,使这些典型有荣誉感并坚定他们的人生追求,而且让全体同学能够见贤思齐向好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因此在校园之中形成比学赶超的朗朗正气。这样的两种人群的作用要形成整体合力,在相互交融中构建校园大环境中的道德体系和价值取向,思想品德教学也就有了强有力的外部支撑。
构建相应的课堂环境,就是要讲究有效的教学构思,并在这种构思中将课堂环境作为极其重要的一种因素考虑进来,使课堂成为一种烘托,以此来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取教学的实效性。为此,要在追求课堂教学效果上狠下工夫,使课堂环境为教学服务,同时,还要追求大课堂环境的辅助效能。也就是说,要勇于从小课堂中走出来,把学生带入到社会大课堂中,实现教学的开放,使学生在社会的怀抱中聆听道德的呼唤。
参考文献:
[1]潘炳如,赵萌萌,王恩界.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力的着力点——基于回归生活世界的视阈[J].广西社会科学,2015(7).
[2]孙建广.建设校园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J].河北教育,2014(6).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