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乐猛
摘要: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强调语言教学与其他非语言教学相结合,例如与图像结合、配合声音教学、动作的应用,或者采取多模式共同参与教学。利用多模态教学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既改变了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又可以使老师更为充分地利用多种教学模态,充分发挥利用数字网络的优势,为外语教育输入新的活力。笔者将以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为引导,陈述多模态教学的必要性,并对多模态英语教学的实践提出实施意见。
关键词:多模态 英语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24-01
现阶段,不同年龄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甚至更高水平的表达教育、文化科技等科普及常识,更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能力。因此,英语教学的模式应该是高水平、高成效的,英语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深入地导入相关背景知识,增加学生人文常识,提高学生的表达与课堂实践参与度,只有这样,才能扩展学生视野,达到英语教学应有的目的。而现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提升能力的目的。
一、多模态英语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迫在眉睫
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是结构式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应试,从小学到大学乃至辅导机构,无一不把考试作为检验成果的唯一标准,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英语中的结构和词汇量,学生更多的努力方向是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填鸭式的教学并没有带来理想的效果,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应用不在同一平面。
2.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掌握新型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讲授,课堂的主角是老师,学生被动地接受大量的知识灌输,而在西方多模态教学的引进过程中,英语的听说读写都被引入了新的非语言的方式,例如通过多媒体、动画可以使整个课堂有声有色。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注重全面发展的今天,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掌握新型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需求。
3.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保证课堂丰富多彩
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上保证了教师对知识的灌输,但学生的接受并不十分理想。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图像、声音、动画等的应用使得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存在的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多模态教学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平台与较好的课堂效果得到不少学校的赏识与青睐,开展多模态的英语教学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实践多模态英语教学
多模态的教学方式是西方引进的教学模式,由于其形式新颖、学生参与积极度高,在国内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与尝试。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应该是一个实践改进的过程。
1.创设情境
多模态辅助英语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掘,注重从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实现良好的参与,应设计真实或者模拟场景,利用先进的网络设备或教学硬件条件,通过外界事物的变化感官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保证有效输入。从而更有助于下一步学习的开展。
2.注重设计、提出问题
多模态英语辅助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应该进行问题导向的学习。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应在情景体验中产生相关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引诱导学生提出学习任务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学生思考,对主题内容进行建设的重要作用。这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3. 加强组织合作、小组讨论
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优秀的学生应能在情景中产生相应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能力则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课堂还应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同学的自主学习,保证每个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学习,全员参与,这样相互取长补短,能更好地进步。
4.成果展示,汇报总结
多模态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成果展示一方面可以使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另一方是可以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因此,定期、有奖励性或评分的汇报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优秀作文展出、阅读比赛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由教师总结实践效果,并对后续的多模态教学规划进行修正。
目前,多模态教学方式受到不少学校的追捧与青睐,利用新兴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使得英语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更加具有应用性,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教学与情景模拟的匹配、效率以及经济性,还是可以得到更好的优化和提高的。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功能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8):19-21.
[2]王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82.
[3]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48-53.
责任编辑:于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