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反思的力量

2017-10-22 21:09赵颖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课后反思思维方式

赵颖

摘 要: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要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随着教师阅历的增加,思想的发展,对同一节课会有不同认识,这个认识的转变过程是伴随着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的。可以说:没有反思的教学,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教学。本文对语文老师该如何展开自己的课后反思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课后反思 读思结合 思维方式 参照标准 动态前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203-0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个概念,就是说教师要用一辈子来备一节课,这种观点反映的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反思经过。随着教师生活阅历的增加,以及自身思想的发展提升,对同样的一堂课认识也会完全不同,伴随着自己对于教学的反思,每一位老师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成长,自身业务水平也在不断增强。

课后反思一直是个老话题,可以说,当我们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被告知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可是很多的课后反思都是疲于应付,根本没有任何的收获可言。真正的反思,是伴随着内心的强烈要求,自己要求进步和成长的,只有自主性地进行反思,才可以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教育素质。

课后的反思怎么进行才科学,才有利于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入手。

1 在阅读中反思,在阅读中成长

虽然有不少老师说:我一直都在反思啊,怎么不见进步?这些老师或许通过不同的途径对自己所上的课,从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可是缺少理论支撑,因为专业书籍读得太少,教学水平不见提高,因为反思这件事做得不彻底,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这正是反思不到位的结果,其实不到位的反思,相当于不反思,就像“五十步笑百步”一样,性质都是一样的。

要想做好反思,语文老师应该首先从阅读抓起。不阅读,自己就像在原地打转转,可谓都是在做无用功。结合书本理论知识的反思,有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反思进行起来就会深刻得多,而且会显得很有方向性。

例如,我们很多老师的反思,架不住别人的提问,几个问题下来,老师就慌了,回答不出来自己的反思成效。一节课上下来,课堂上哪一点处理得好?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支撑你这样做的教学原理是什么?我们会逐渐发现,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得越多,越理性,就越能发现自己上课的不足,从而寻求进步的方法。

很多老师总说工作忙碌,没有时间读书,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想挤总是会有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节假日,即使是下课的课余时间,都课余把它利用起来,阅读教育教学的相关书籍,只有做到读思结合,才能在教育的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2 按照一定的参照标准,寻找差距和原因

反思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找准自己思考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不光没有所获,反而会引发负面效应。这也导致有些人努力了,反而离自己的目标越远。所以教师做反思时,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找准自己奋斗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地把上课效果不好归结为学生的原因,怪他们基础差,怪他们不配合。其实教师反思时,我们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求诸己”,看看是自己组织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下次应该怎样改进?还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到底哪一种方法更好?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了吗?有没有兼顾到全体学生?等等。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别人的批评和指责,从批评和指责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思课堂所作所为,为自己下一次的课堂做足充分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我们所谓的找寻参照物,意思就是说参照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来反思自己做得是否到位,这样的反思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进行,分别为教师的层面和学生的层面。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否从三维角度进行阐述?自己的预设达到预期效果了没?课堂上的生成层面自己有没有解决得很合适?还有没有进步的空间等等,一堂课进行得太顺畅未必是好事,或许是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没被激发出来,或者是提问太浅显,没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如此等等问题,都是我们在上完一节课之后,需要从教师层面认真思考的。

从学生的层面来说,他们在上课时听讲的态度如何?有没有人走神甚至打瞌睡?学生是否当堂认真做课堂笔记了?学生们是否能够提出有见解的问题等,看看最终他们学习的效果如何。找准了参照物,比漫无边际的瞎思考有意义多了,也会确实得到实效。

3 反思不是三分钟热情,而是动态成长过程

前文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就是专注地做一件事,必会有大的收获,同时,老师在一辈子致力于认真备课的同时,也能认真地边教边思,用一辈子来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是否得当,学生是否听得懂?学得开心?做一个专心、专业、专注的老师,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反思,从而达到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结果。

我们的反思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长期坚持的大工程。很多老师的做法特别值得学习,他们会把自己的反思结果写在电脑里,或者发表在自己的空间里面,这都是写作论文的第一手素材。当有时间的时候再打开来看,进行再一次的反思,直到下一次自己再次授课时,再和原来的授课思考拿出来对比,看看自己提升了多少?还留有哪些进步的空间。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一部反思史,就是自己的一部成长史。

参考文献:

[1] 丁晓钢.我们怎么写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J].中国教育报,2002.3.

[2] 刘云彬.教育经验的理论研究方式[J].教育研究,2003.5.

[3] 孙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后反思思维方式
隐喻中窥见的中西方文化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反思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金钥匙”
“解题反思”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