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凤凰古城老戏台上的几副对联

2017-10-21 09:44王永潇
写作(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仄仄平仄祠堂

王永潇

凤凰,作为近代一度统辖“大湘西”二十余州、县(厅)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本土巫傩文化,与从外地迁入的军人和江西商民带来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和融合,演绎成了多民族包容的多元文化,而其中戏曲文化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傩堂戏、阳戏、文武茶灯、京剧、辰河高腔、木脑壳戏、汉戏等多种戏曲剧种在这里上演。很多集镇甚至村寨,都有业余戏班,他们经常受邀穿梭在乡村,为当地老百姓带去笑声和泪水。凤凰县几个势力强大的家族,纷纷建起了家族祠堂。古城里至今还保留着田家祠堂、陈家祠堂(即朝阳宫)、杨家祠堂等。这些都是当时会族祭祀、议事和演戏娱乐的地方,而万寿宫则是从江西籍迁入的商人议事会馆。这几个堂馆,都修建有戏台和看台,戏台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这些戏台设计建设者们,总想淋漓尽致地展示各自的文化特色,除了上演剧目追求“高大上”之外,就连戏台两侧的柱子上,都要篆刻对联,以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虽然田家祠堂是凤凰古城中最大的祠堂,但因为文革等多种原因,现在虽有戏台正殿,却不见了楹联。只有陈家祠堂、杨家祠堂、万寿宫至今还保存着三副对联(其作者已不可考)。笔者在此将之列举出来,并作疏浅分析,谈点个人见解,不对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首看陈家祠堂(朝阳宫)戏台的楹联。上联是“数尺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下联是“千秋人物,有贤有愚有神仙”,横批是“观古鉴今”。先说内容:上联写舞台,意思说舞台虽小,但可以演绎的故事却可小可大,暗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并采用层递手法,把由“小”到“大”的境界,升华得空灵而圆和,非常巧妙。下联写人物,戏剧人物非常多,有贤达聪明的,有愚蠢可笑的;有貌丑心善的好人,也有貌美心毒坏人;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神仙。这也就高度地概括了戏剧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舞台到人物,上下联联系紧密,真不愧为一副好联。再说形式:上联的“数尺地方”为偏正结构,平仄形式是“仄仄仄平”;而下联的“千秋人物”亦为偏正结构,平仄形式是“平平平仄”。无论是结构,还是平仄,都真可谓对仗得天衣无缝。上联的“可家可国可天下”为三个动宾短语合成的并列结构,平仄形式是“仄平仄仄仄平仄”;下联的“有贤有愚有神仙”亦为三个动宾短语合成的并列结构,平仄形式是“仄平仄平仄平平”。这两句结构上是工对,但从平仄方面分析它只能算是宽对,不符合工对的苛求。虽然对联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的平仄要求,虽然能把一副戏台楹联写到这般程度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但笔者认为倘能让上下联的这几个字句平仄相反就更加完美了。如果能把下联的后半句改成“有佞有忠有神仙”,意思、结构基本不变,但平仄形式是“仄仄仄平仄平平”,与上联的平仄更加相协了。

次看杨家祠堂戏台的楹联。上联是“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下联是“看今朝,这般光景或然有之”,横批是“合族同鉴”。从容上看,上下联都是写剧情的,上联设问,下联作答,首尾圆和,浑然一体。它激发了观众对剧情虚实和社会现实真假的深思,闪烁着哲理的光辉。从形式上看,上联的“想当年”对下联的“看今朝”,是动宾结构相对,完全对仗;而上联的“那段情由未必如此”对下联的“这般光景或然有之”,也是偏正短语加偏正短语构成主谓结构,也完全对仗,不可挑剔。但如果从平仄方面分析,就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了:上联的“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的平仄格式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而下联的“看今朝,这般光景或然有之”的平仄格式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格律诗虽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但作为对联而言,短语或短句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还是应该上下联相反,才更值得玩味。这副上联的“想当年”和下联的“看今朝”,都完全相同,都是“仄平平”,不符合对联“平仄相协”的基本规矩。倘能把“看今朝”改成“观今日”,它的平仄格式为“平仄平”,姑且可以和上联的“想当年”(“仄平平”)相对了。不可忽视的是,篆刻这副楹联的作者,居然把下联的首字“看”写成本人初次看到这个生僻字也不认识,后来请教大方之家,才确定它是“看”字的异体。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和为难普通群众阅读的心迹,可见一斑矣!

三看万寿宫戏台的楹联。上联是“鞭扬袖甩,两三步遍行天下”,下联是“将入相出,五六人演绎春秋”,横批是“文经武纬”。先分析内容:上下联都是写演员丰富的动作扮相,“鞭扬袖甩”栩栩如生地写出演员动作神韵,而“将入相出”既指演员扮相之丰富,也是儒家思想激励古代士大夫们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两三步遍行天下”和“五六人演绎春秋”,都是运用对比手法,多少对举、虚实相生,把戏剧舞台的无限魅力自然而巧妙地表达出来了。同时,上联中的“遍行天下”对下联中的“演绎春秋”,也是非常精妙,因为“天下”属于空间范畴,而“春秋”既可以指时间范畴,还可以代称历史甚至典籍,含义非常丰富,任凭读者发挥他們无穷无尽的想象,生动形象地赞美了戏剧的无穷魅力。可以说,这几个短句充分表现了对联(格律诗)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上下联整体都是写演员动作神韵的,在构思立意方面还是嫌狭窄了些。再看其形式方面的特点:上联的“鞭扬袖甩”对下联的“将入相出”,结构上都是主谓结构加主谓结构合成的并列短语相对;下联的“两三步遍行天下”对下联的“五六人演绎春秋”,也都是偏正短语加动宾短语,可谓对得非常工整。从平仄格式上看,上联“鞭扬袖甩,两三步遍行天下”,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将入相出,五六人演绎春秋”为“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由此看来,从平仄上看,这副对联还是有些瑕疵的,因为“将入相出”四字短语,全部为仄声字了,不能与上联“鞭扬袖甩的“平平仄仄”相对,不符合“平仄相协”的基本要求。但因笔者学识,尚提不出更好的修改建议,等待方家赐教。

以上根据自己一孔之见,从内容和形式(结构和平仄)两个主要方面,疏浅地品析了凤凰古城三个古戏台旁的三副楹联。从内容上看,它们都堪称好联无愧,但若从古音平仄方面抑扬顿挫来分析,都还有可以不断改进之处。如果为了更加完美地追求更高层次的意境,在确保意思表达准确无误的前提条件下,更高标准地选用词语,达到“美词达意”的境界,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仄仄平仄祠堂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我们的祠堂
学诗4
偶感
学诗
春天的马蹄声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逾”与“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