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三
2017年的中考语文试卷遵循着“面向全体,稳中有变”的命题指导思想,分别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这五个层级进行检测,既考查基础知识的积累,又注重考查语文能力;试题的设置难易适中,较好地兼顾了学业水平测试与升学选拔考试的双重功能。试卷结构仍分为三个板块:语文积累与综合性运用(35分)、阅读(55分)、写作(55分),外加卷面书写(5分),总题量为19题,总分为150分。下面就其具体特点评述如下:
一、依纲据标,稳中求变
2017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试题的命题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年)(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2017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以下简称‘考试纲要”)的要求,继续注重基础、面向全体的命题原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以前试卷比较,形式上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考试内容与难易程度仍然追求我省语文学科试卷的一贯风格——依纲据标,稳中求变,稳中求精,稳中求新。
试卷的“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部分,仍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为主,体现了我省中考语文命题注重基础的传统特点。再如阅读理解考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减少了学生文本阅读的难度。两篇现代文阅读(《扁担的一生》《冬眠的奥秘》)贴近学生认知实际,学生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文言文考查范围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对比阅读的形式出现,涉及的知识点都是来自课内,也是考纲所规定的。
同时试题又体现了“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特点。如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今年在考查形式上有所创新,延续了以往的8选6的题型,但规定“不得多选”的变化,这既减轻了教师阅卷工作的难度,又加强了学生古诗文识记的要求;新增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性默写,这要求考生更加侧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为以后的教学及备考提供了新思路。
整张试卷变动最大的当属文言文阅读部分,安徽中考多年来未曾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加入的创新,《论语·子罕》与《陋室铭》构成对比阅读,其形式与高中语文试题形成良好的衔接。虽然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出现让很多考生措手不及,但不可否认这是今年中考语文的一大进步。总体来说,文言文试题简单,易于拿分。试题充分体现考生对文言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全面考查其灵活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一定会成为今后文言文考查的走向。此外名著阅读、语文综合运用、作文等试题,既保持了传统的题型,又在形式上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注重语文积累,凸显能力考查
初中语文学习是打基础阶段,语文学习的过程离不开积累。“考试纲要”明确要求:考试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欣赏评价五种能力。2017年中考试题,如第1题古诗文的默写是直接默写名句名篇,注重考生平时的积累;小语段中寻找错别字是对字形的识记;还有课外阅读知识的识记;文言文词语的识记等,这些试题都注重学生语文积累,着重学生基础的考查。
三、彰显人文精神,关注传统文化
2017年的中考试题,在紧扣课标、立足双基、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彰顯人文精神,关注传统文化。如试卷第4题语文综合运用的主题是“光影流年——电影主题周”,考查内容涉及到对联和黄梅戏等活动,是现代文化与传统习俗的交融和碰撞。课外文言文选自《论语·子罕》,也彰显了对国学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试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散文《扁担的一生》,文质兼美,注重生活感悟,具有人文性,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注重考查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是《这就是我的承诺》,从阅读材料“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中,侧重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某个方面体现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更加彰显了责任意识和诚信品质。可以看出,今年中考作文题是从考生的思想入手,注重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中的“信”字,不啻彰显了人文精神,也贴近考生生活,又让考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能弘扬社会的正能量。
以上是对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的总体评价,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我们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今年的试题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说明文《冬眠的奥秘》,选自《博物》总146期,原文篇幅很长,删改作为本试卷阅读材料,材料的内容有很大改动,有的段落前后位置调动,缺乏逻辑,还有部分错误,如:第③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此处的“比如”前应该是句号,而不是逗号。“考试纲要”要求“语文学业考试所用阅读材料应文质兼美”。这样不严谨的选文不宜做考试阅读材料。二是本套试题的参考答案拟定有点简单、粗糙,给阅卷工作带来了不便。如文言文第18题的答案拟定4个要点,按点给分,过于死板,且所拟答案也需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