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之心从事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2017-10-21 13:36曹晖
文教资料 2017年1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学管理职业教育

曹晖

摘 要: 解读“工匠精神”的内涵,从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几个方面:校园文化、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思政课程、就创业课程、常规管理、入校就业进行“工匠精神”渗透的体系构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关键词: 工匠精神 教学管理 职业教育

1.“工匠精神”的内涵

百度学术查询可知,美国学者亚力克福奇指出:“工匠精神并不单指手艺人,还有使用现成的技术工具利用创新精神解决各种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工匠是中国传统的高级工艺人尊称,古代著名的鲁班被后人称为一代大匠,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所谓“工匠精神”,是指专注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实质。2015年国家提出“大国工匠”概念,是为了更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特别是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的“工匠精神”,更是掀起了国内研究“工匠精神”的滚滚浪潮。国外比如德国、日本早已进入“工匠”社会,在制造、电子等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们有一批对技术狂热追求,对质量极端执着的匠人,将心血付诸产品,视产品为自己的生命,极度注重细节,努力将品质做到100%,比如日本的高端车型雷克萨斯九州工厂,技术工人可以用手明显感受出油漆面的质量和薄厚程序,准确率几乎达到100%,令人叹为观止[1]。

2.学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工匠精神”

2.1营造“工匠精神”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

一种事物的出现和成长需要沃土和营养,“工匠精神”的成长则需要浓厚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处处体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高职学习的具体联系。在营造氛围上我们应该注重几点:首先,重点宣传“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突出其与大学学习的关联性、重要性。其次,以优秀工匠的具体事例制作生动活泼的海报、短视频等,宣传“工匠精神”的特性:在技术上追求极致。再次,定期举办依托于“工匠精神”的各专业技能比赛,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发展。最后,邀请本地各行各业的著名工匠开堂上课,面对面与学生交流,现身说法,宣传“工匠精神”。

2.2专业课程中渗透“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綜合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各行业未来工匠的主要来源,他们必须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突出的操作技能。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承担着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教育的主体任务,要发挥其在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培养上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塑造工匠。首先,要求专业教师必须有“工匠精神”,“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专业教师不具备“工匠精神”,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强化技能学习,培养工匠之心?其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课程的教授过程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并在课程中逐步培养出刻苦学习、踏实认真、锲而不舍的学习作风,为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专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课外辅导,对于布置的课后作业要认真检查,经常与学生交流,不要怕麻烦,对于问题详细解答,发现好“苗子”,要重点培养,加强训练[2]。

2.3实习、实训中锻造工匠。

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最终必须运用于实践。不管课程学习多么生动,都无法替代脚踏实地参加生产实习、实训。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学习,学生已经对“工匠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理解,懂得了什么是工匠,如何成为工匠,工匠与自己的学习、职业生涯的关系,但是这毕竟不能给他们带来身体和心灵的感知,只有通过具体的实习、实训,才能让他们进入真实的工作场景和环境中,以企业的规定要求自己,真正体会其内涵实质,慢慢培养“工匠精神”。实习、实训一直都是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暂时做不到德国的“双元制”,但是我们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同时更多的高职专业设置成“2+1”模式,前两年在校学习,后一年去企业实习与就业接轨。实习、实训的时间越长,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技能水平在时间的打磨下也会逐步提高[3]。在实习、实训的同时,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务必遵守企业和学校的实习、实训规定,从一开始就以严谨的作风和态度投入其中,遵守工作流程,强化工作纪律,在实践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工匠精神”,在工作中锻造“工匠精神”。

2.4思政课程引导培养正确价值观。

绝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后会进入企业,很多学生是将来国家建设的工匠之才。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就是废品;如果有能力,没有优良的品质,就是更可怕的危险品。思政课程作为培养现代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担。“工匠精神”蕴含着技能人对事业的追求,对技术的热爱,对完美的向往,这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的。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积极作用,首先,思政部门应该积极研究思政课程与“工匠精神”的切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不要让学生有生搬硬套的感觉。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多多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民族特性,将中国精神与“工匠精神”相融合。再次,多多举例,多多举办思政活动,突出“工匠精神”主题[4]。

2.5利用好就创业课程,宣传“工匠精神”。

现今江苏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就创业课程和创业模拟实训,高职院校应充分它们的宣传引领作用。在就创业过程中,通过案例的讲解,树立工匠的典型,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创业计划、创业模拟实训让学生亲身感受“工匠精神”的不可或缺;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就创业方向,明确阶段性目标,寻找“工匠精神”中的缺位,提供个性化指导。通过就创业比赛,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就创业能力,从而使得他们明白“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激发他们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要求,变被动为主动,主动汲取“工匠精神”的正能量,为自己的成人成才服务。

2.6常规管理需要“工匠精神”。

日常管理关系学生的方方面面,牵涉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工作的所有因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常规管理中融入“工匠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首先,制定严谨的规章制度,构建高职院校的管理文化,为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周到服务。其次,强化学生的“三自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成长,通过检查等手段纠正他们之中不良的习气,让“工匠精神”在学生群体中自然生长,散发活力。再次,在学生活动中,增大关于“工匠精神”的活动比例,发挥活动导向作用,激发学生干部的聪明才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打造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正能量活动,引导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5]。

2.7注重入口和出口,树立“工匠精神”品牌。

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入口:进校,出口:毕业,在这两个特殊时间节点,重点营造一些凸显“工匠精神”的系列活动。入校季节围绕着“迎接大学新生活,学习新技能”而展开,毕业季节围绕着“展翅高飞,奋斗三十年”而展开,强化“工匠精神”的影响作用,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杨剑,汤艳.探索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关系——以日本高职教育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131-133.

[2]兰先芳.职业素养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9-22.

[3]朱英双.日本高职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0):149-150.

[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52-53.

[5]刘奉越.日本高职教育“就业体验”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76-7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题项目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体系构建》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FDY684)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教学管理职业教育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