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芳
摘 要: 如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部分幼儿自私、 胆怯、 不会交往、 不会合作等社会性行为能力的缺乏。通过组织本土化区域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能力的发展。因此,探索以本土化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创设、指导原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揭示本土化区域活动和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内在联系,尤为重要。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本土化区域 社会性行为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如今,区域活动的热潮掀起了幼教界的一次大变革,也给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与以往的教育相比,区域活动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授课形式,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和物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各方面的发展,让幼儿自由结伴,自主选择游戏,非常有效地促使幼儿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社会人,有助于幼儿社会性认知和行为的发展。区域活动的创设让幼儿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成了活动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主选择、主动与人交往、合作、探索、创新等方面发展的空间,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那么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应如何利用本土化区域活动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呢?
一、创造适宜的本土化区域活动的环境,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创造贴近生活的本土化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幼儿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化是幼儿园环境创造的源泉。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的环境创造必须是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的。生活化是幼儿园环境创造的现实背景,不考虑现实生活背景的环境创造不可能真正是适宜儿童的环境。幼儿年龄越小,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就越密切。我国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就十分提倡生活教育
特别注重教育的生活化,从生活经验中选取环境创造的内容。例如:我们在操场的木栈道创设“西街小吃一条街”、把旧厨房改造成“闽南作坊”。在小班活动室创设“西街乐城礼铺”、“西街老布店”、“西街书店”等,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扮演闽南店铺的各种角色,体验这些社会中不同职业的工作职责,并树立认真履行角色职责的游戏意识。
(二)创设情景逼真的本土化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给他们感性,加深记忆,又可提升幼儿兴趣。例如:我们在游泳池和沙池创设建构区,让幼儿用砖头、沙、土等建筑材料建构开元寺的“东西塔”、“大雄宝殿”,把建构区有分成一个个“制砖区”、“搬砖区”、“筛土区”、“和土区”等,幼儿主动使用制砖模具做“砖头”、使用小推车运转、使用筛土架把沙和土分开、使用木棍和桶把土和成“泥浆”……幼儿尝试倒、拍、推、筛和等技能建构“东西塔”、“大雄宝殿”,了解社会中建筑工人工作的辛苦。当天气炎热时,孩子们一边盖“东西塔”一边流汗,不由自主地说:“夏天那么热,建筑工地的工人还在盖房子,他们真辛苦。”因此,环境创设必须体现情景化,情景化的区域环境更能让幼儿感受社会角色,促进他们社会性行为的形成。
二、选择恰当的本土化区域活动的指导,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本土化区域活动贯彻主体性、自主性原则。
当幼儿不会运用或掌握不好的材料,可以从同伴活动中得到启发,习得有益的经验和方法。例如,在数学区“统计闽南小吃”的活动中,幼儿对那些仿真的闽南小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我提出要求小朋友们想办法统计出每筐小吃的数量时,幼儿遇到难题,他们虽说不会写数字,但很快就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小声地讨论起来,有的说可以画竖线,有的说可以画螺旋线……他们纷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小草、爱心、海鸥、螺旋线等)统计各种各样的闽南小吃(鸡爪、春卷、菜粿、龟粿等),喜欢画画的幼儿呈现出来的符号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画画技能较差的幼儿用的符号比较单一,但是从符号的总数计数可以发现孩子们还是懂得符号的数量要和闽南小吃的数量一致。活动结束了,可孩子们兴趣依然浓厚,这时组织孩子们说说自己是怎样记录的,在记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引导幼儿讨论游戏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处理解决困难的办法,孩子们争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他们介绍经验就是过程的再现,能让幼儿从中得到经验的共享和梳理的乐趣,同时又为下次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真正实现自主性解决问题的意义。同时,这种交流活动还可以帮助幼儿反思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从而促进幼儿相互学习,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二)本土化区域活动体现实践性原则。
每个幼儿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发现、了解世界,获得相关经验,我们不要急于告诉他们结果,要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主动发现,亲身实践。角色区“西街小吃一条街”富有趣味性,一直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区域活动,为了让闽南小吃作坊原来的旧桌子富有闽南特色,我们在旧桌子外面粘贴一层“仿古砖”的kT板。但是经过kT板装饰过的长条桌子由于板面过于光滑,两个孩子配合搬动时出现各种不方便的情况,有的幼儿找不到抬桌子的“支撑点”,搬时很费力;有的幼儿用推的方法,可是木栈道高低不平,致使kT板断裂,不利于桌子的长久使用……为了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次布置商铺之后,我抛出问题:“怎么让桌子变得更方便小朋友搬动?”文龙说:“我们把kT板拆掉吧,原来没有这块板,我一个人就能搬一张桌子。”羽灵马上抢着回答:“不行,这样桌子变得不漂亮,也没有闽南特色。”她继续说:“我们可以把前面的kT板,用刀子锯掉一块大长方形吗?”昕言说:“桌子下面一个大洞很难看。”佩仪说:“我们在前面的kT板挖两个小洞,只要小朋友的手指头能够伸进去,就能像以前那样抬桌子了”……孩子们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解决他们发现的问题。接着,我带领他们一起找传达室老爷爷帮忙把每张桌子用小刀凿出两个小洞。当文龙和黄资杰轻松地抬起经过“改造”的桌子,孩子们不由自主地给他俩鼓掌,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后来,在是否要在桌子上铺花布的问题上,我们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桌子有小洞难看,引发他们思考、探索是否要铺上花布?以及怎么铺更好看?花布要盖在桌子的那个位置?经过一系列实践性探究,为幼儿提供多次解决问题的机会,促进他们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三)本土化区域活动渗透体验性原则。
我们在孩子最初接触泥的时候,让他们充分与泥亲近,也就是说在真正开始塑造陶泥作品之前都會安排大量时间让孩子自由玩泥,随他们乱捏、摆弄泥,激发他们对泥的兴趣和完成陶泥作品的新鲜感,尊重孩子,让他们按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单纯感受、体验“玩泥”。一次自由玩泥之后,我们在观察孩子们的塑造情况时,看到一位小朋友正在用搓泥条垒高的方式塑造船。我们很惊奇,因为都没有教过有关于垒高的塑造方式,便停住脚步在他的身后观看他的操作。因为泥条垒高的随意性比泥块大很多,所以这位小朋友塑造的船很漂亮,胜过老师以前的作品。我们问他怎么会想到这个垒高的方法,他回答:“垒高?我不知道,我就是在刚才玩泥的时候,发现可以像跟搭‘东西塔(学校对面开元寺的两座塔)玩具一样把它搭起来的。”那一次让我知道,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无法预料的。正因为提供给他们自由玩泥的时间,让孩子们发现更多由想象到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给幼儿自由体验的机会,而不是因为幼儿没有按照我们引导的方式来进行塑造,就阻止幼儿的创作,无情地泯灭幼儿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幼儿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学前阶段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化能力对幼儿终身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区域活动能促进幼儿的探索性学习,构建良好的师幼互动,体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及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活动的有效进行,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条件,促进他们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玲.幼儿社会性发展整合课程研究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
[2]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曹中平.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