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冲突及其重构

2017-10-21 08:42荆潇
文教资料 2017年19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荆潇

摘 要: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的服务者和管理者,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同建设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分析其身份认同欠缺的原因及表现,探索我国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的重构路径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身份认同冲突 重构路径

身份认同直接反映了个体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与期待及社会对身份定位的认可与规定[1]。目前,由于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尚不规范,家长、社会、学生甚至辅导员对身份的认同不够准确,社会期待与辅导员现实发挥的功能存在差距,“客观上产生了辅导员个体身份认同的模糊和职业理想的消磨”[1]。因此,探讨我国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冲突及其重构途径,有利于探寻辅导员职业价值的根基,为进一步推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个不同的学理视角。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

“身份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其核心内容包括特定的权利、义务、责任、忠诚对象、认同和行事规则,还包括该权利、责任和忠诚存在的合法化理由”[2]。目前高校辅导员身份的多重性主要包括学生日常事务工作的管理者、学习活动中的服务者和专业教师三个层面。

1.日常事务的管理者。

辅导员这一名称虽经历多次更迭,但“政治性的引导”职责始终是其根本性目标,为实现目标高校辅导员主要通过日常事务的管理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十六号文件指出,结合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专业技能要求,我们可以客观地将辅导员业务定位为思政教育、班级管理、咨询服务三大块。这里的班级管理角色其实质是规定辅导员的管理者身份,主要包括学生安全管理、党团管理、班级宿舍管理、学生权益保护、集体活动管理等方面。

2.学习活动中的服务者。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性要求使得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事务管理者这一狭隘的场域,辅导员身份的服务性定位更加突出,原本不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事务大量出现,比如心理疏导服务、创业就业服务、紧急情况处理等,学生与辅导员交流增进,关系比以往更加亲密。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工作的第一要求是“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3],辅导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生的日常服务性工作,西方学生事务管理者“服务学生,学生之上”的理念在我国高校辅导员身上更加明显的展现,辅导员真正成了“大学精神的直接营造者和传播者,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4]。

3.专业教师。

1987年《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4]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将辅导员纳入教师队伍,主要承担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课堂这一渠道履行专业教师职责,并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实现管理者、服务者与教师角色的相互转化,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政治价值导向,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真正实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政治回答和方向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教师的身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机制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必然。

二、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现实冲突

目前,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现实性冲突造成社会、学生、家长等对辅导员身份的意义系统认识错位,“引起社会期望与辅导员现实岗位之间的不协调,造成辅导员在定位、心理、情感及行为等方面的尴尬,客观上产生了辅导员个体身份认同的模糊和职业理想的消磨”[1]。

1.意义冲突:社会认同与个体认同的双重压力。

目前在社会认同与个体认同的双重压力下,高校辅导员的意义系统存在张力,影响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度。其一,在个体层面,身份认同强调个体对自己在所属领域的价值认可。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现实的高校教育环境中,辅导员相对于教授等学历层次较低,收入、地位与教授等存在差距。其二,在社会层面,某些家长、学生、社会对辅导员身份认同较低。在对辅导员工作成果评价中,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就是空洞的说理教育,其实效性很低。某些辅导员也不认可自己的职业。

2.角色冲突:多重角色与角色规范的不同。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5]。它包含人们对某种特定身份人行为的期待,是构成群体和组织的载体和基础。我国高校辅导员一般担任多重角色,既是管理者与服务者,又是专业教师,职责定位的不明确导致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需承担多种角色,角色的不同会滋生不同角色规范之间的矛盾性。比如专业教师的身份需辅导员依靠内在的人格影响力承担知识传授、价值观引领、理论武装的职责,解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问题。管理者的角色需要辅导员采取外在的规章制度如校纪校规、奖惩规章等行政手段对学生生活进行管理约束。内外的约束力虽可以进行互补但会产生矛盾,既言之,角色规范的不同会降低角色主体的职业效能感。

3.专业素质冲突:专业素质的不足与学生强烈的发展引导渴望。

一名专业的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当前某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趋于复杂化、信息化、开放化,但某些人的心理承受力、人际交往能力、世界观判断力、社会适应能力等还存在缺陷,需要辅导员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既言之,辅导员主体需要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贴近学生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需要把自身角色定位学生这一层面上,消解自身专业素质不足与学生渴望引领之间的张力。目前某些辅导员的身份定位、角色意识、职业素养、专业素质等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与学生的发展需求,其传统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之间的错位导致辅导员在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只有提高輔导员的专业素养,让其在岗位上有充分的职业满足感和荣誉感,才能建构辅导员主体的身份认同。endprint

4.需求冲突:社会支撑系统的薄弱与辅导员的需求满足。

辅导员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对自身职业的诉求和利益的需要。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某些高校辅导员支撑系统薄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建设的稳定性,挫伤了辅导员的职业积极性和身份认同度。在制度设计方面,现有辅导员的制度体系与辅导员自身利益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制度对辅导员职业定位不明晰,辅导员既是专业教师又是管理者与服务者,角色的冲突往往让他们在学生和其他教师心目中的身份定位错位,社会的理解和认同度降低。社会支撑系统的不足让辅导员在职务、职称晋升上难度加大,发展空间受限,需求得不到满足,辅导员职业功能被弱化。

三、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重构途径

基于目前高校辅导员的身份定位及现实冲突,我们需要深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实践,进一步探索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重构途径,消解身份认同冲突矛盾,提高辅导员建设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1.强化职业价值,克服意义冲突,提升职业效能感。

辅导员的自我价值指其在开展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过程中,“对学生成长成才、高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以及社会和他人对辅导员个体的肯定与认同”[1]。辅导员如何克服意义冲突,强化职业价值,提升个体认同及社会认同度?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通过物质满足、文化满足等两个方面提高辅导员岗位效能感。其一,强化物质满足,完善职业和生活保障,提升辅导员职业满意度。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既要解决辅导员门槛编制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又要注意强化福利渗透,在工资待遇、岗位福利补贴等方面向辅导员适当倾斜侧重,给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其二,强调文化满足,增强群体凝聚力与归属感。进一步推进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通过辅导员职业文化的可视形态、可用载体,直观地表现辅导员职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5],形成广泛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比如通过社交媒体开展辅导员形象宣传,树立先进典型、先进模范,全方位展示辅导员良好的职业文化氛围和职业形象。

2.加强制度建设,克服角色冲突,提升职业实效性。

“制度在辅导员身份认同与重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关键就在于其身份在管理者、服务者、专业教师等方面出现错位,克服角色冲突,笔者认为制度创新是关键。一是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分层制度。建立一支具有相应学历、层次分明的专职队伍,比如可以把辅导员分为心理辅导员、住宿辅导员,等等。二是多渠道减轻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建立兼职辅导员制度。24号文件明确指出:“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选拔一批兼职辅导员,承担一部分日常学生事务性工作,减少专职辅导员压力。”[3]大力加强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减轻专职辅导员工作,提升职业的实效性。

3.构建长效社会支撑平台,克服需求冲突,提升社会认同度。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支队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目前社会支撑系统薄弱,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辅导员的职业进取心和自我认同度。因此,一要相关行政部门深化辅导员身份认同的重要性认识,制定具体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强化福利渗透,比如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和实际表现,确定相应的福利待遇,定时举行社会实践,等等,营造关心辅导员建设的良好氛围。二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工作内容与工作成效相匹配,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将事务管理工作考核、标志性成果量化考核和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1],进而满足个体需求,实现自我认同度与社会认同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沈威.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的冲突与消解[J].思想教育研究,2006(05).

[2]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余晓玲,刘同舫.现代性场域下高校辅导员身份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6(06).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5]杨建义.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与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6]杨跃.教师教育者身份認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1(01).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
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思路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