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

2017-10-21 22:21刘晓芸
牡丹 2017年29期
关键词:庶人庶民礼制

刘晓芸

2015年10月,王美华所著《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0余万字。开篇之章为绪论,不仅点明全书旨趣,也回顾了20世纪以来关于唐代、宋代的礼制研究成果。正文又分为八章。从官方礼制体系的完善、庶民礼仪的修订、州县地方的礼仪规定和实际推行、礼法合流的影响、地方官的礼仪教化实践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和论述唐宋时代官方礼制的“下移”内容、路径、影响与效应,探究唐宋社会变迁的脉络特征及其内涵意义。最后作者总结全书“朝廷的控制力正扩展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笔者就读该书,认为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丰富

本书对唐宋礼制体系乃至唐以前礼制体系以及唐宋官方礼制庶民化倾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礼制是中国古代沿承数千年的一套制度体系,亦是古代中国独特的制度体系。西周奠定了此后古代王朝礼仪典制的基本框架,隋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礼制基础上颁布了第一部礼典《开皇礼》。揭示了礼的发展经历了由简至繁,逐渐形成严格制度规定的过程。本书还着重论述了唐代礼制的继承,并整合三代以来礼制的发展经过、缘由与宋代礼制体系的健全、周备、完善的过程,由此引出了贯穿全书的两部唐宋时期官方礼典著作:《大唐开元礼》和《政和五礼新仪》,并对其做了详细的分析。随后,本书谈到了宋朝《政和五礼新仪》的颁行,其中出现了专门针对庶民的礼仪条文,官方礼制才在制度层面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礼下庶人”。而《政和五礼新仪》中“礼下庶人”的实现并非偶然,它是唐宋这一长时段内官方礼制下移趋势、官方礼制庶民化倾向的直接反映。接着,作者在官方礼制方面针对地方州县的社稷祭祀礼仪、官学中的释奠礼,以及定期举行的乡饮酒礼的鲜明变化,探讨了唐至宋推行礼仪教化对地方社会的作用,呈现了官方礼制“下移”在民间社会的轨迹和途径。本书还从“以礼入法”“以法入礼”“申礼屈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建立了地方官教化实践与官方旌表孝悌这一些逻辑链环,以获得对官方礼制庶民化的全局性、整体性认识。

二、礼制史与社会史相结合

通过对唐宋时期官方礼制制度文本和实践推行层面的讨论,探索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的关系。探析古代中国国家制度体系发展的内涵特征是考究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视角,而礼仪制度的发展演变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本书先从礼典内容层面切入,从《大唐开元礼》至《政和五礼新仪》的礼制条文中追寻“礼下于庶人”的出现,探究官方礼制条文对庶民层面礼文仪制的强调和关注。唐以前官方礼典一直是应用于天子、宗室、官僚贵族,庶人礼文内容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大多是在与天子、宗室、官僚贵族的对比中出现的。从书中可以看出,在《大唐开元礼》中,虽然提及“庶人”礼仪等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庶民礼仪太多关注,也没有在礼仪名目分类时指出其中包含庶人礼仪,可是开元礼后,杜佑编修的《开元礼纂类》中一些礼文的名目中已经开始明确列出了“庶人”字样,庶民礼仪规定逐步得到重视。而庶民礼仪最为突出的标志是北宋的《政和五礼新仪》的颁行。此礼典中,庶民首次单独成为一个明确而详细的礼仪等级出现在礼文中,宋初以来的官方礼制的庶民化倾向得以充分显现。作者通过由唐到宋这一礼制条文的修订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官方礼制对于社会下层、庶民礼仪关注逐步增强,礼仪制度规范和约束的范围不断扩展、外延,民间婚丧礼书、吉凶书仪、家礼祭仪也正式进入官方礼典,礼仪制度对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各个层面的规范更为完备。其次,本书从官方礼制实践推行方面切入,从多方面深入探究官方礼制落实地方州县后与之碰撞,给唐宋社会带来的改变。书中用大量的史料论述了朝廷通过不断明确强制的举措督责州县官员定期举行社稷祭祀,而州县官员的施政实践中,社稷祭礼无疑也表现出了逐渐遵行于地方的趋势。还有以城隍神为代表的地方神祠崇拜对以社稷为代表的传统官定祭祀体制的冲击,州县地方性神祠崇拜逐渐获得合法地位从而进入祀典之内,其数量远远超过了传统礼制所规定的以社稷为首的原有地方祀典神衹。这一系列改变,可以看出,地方层面的祀典体系建构渐趋成熟,地方祀典体系延伸下移到了普通百姓生活之中,“祀典”作为一种理念、体制、原则,以超越以往的状态真正贴近了民众的生活实际,关联民众实际需求和祈福,从而影响其思想意识、规范及行为习惯。本书还展示了释奠礼仪通过逐渐推行普及于广泛的地域和层面中,所宣示和倡导的儒学道统观念、礼仪教化思想亦由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而延伸到地方社会的民众之间,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而提升了地方社会礼仪教化的整体水平。唐宋时期,乡饮酒礼日趋下移到地方社会之中,逐渐在地方社会推行开来,这是朝廷、地方官和地方人士群体三者合力推动作用的。其所代表的尊德尚齿、建构和谐乡里秩序的礼仪伦理观念,亦开始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深入基层社会民众的意识之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开拓新途,发掘唐宋礼制问题的学术新视点

在唐宋礼制问题上,礼法合流的问题在学界常有论及,可是目前对唐宋时期礼法合流的研究更倾向于从法的角度出发,论述礼制对法制的影响。而从礼的角度审视问题,分析礼法合流对官方礼制推行于社会层面产生的巨大促动作用鲜有论及。本书指出,“以礼入法”礼法不仅在条文内容上协调统一,还在制度手段上形成捆绑式的推行方式。“以法入礼”以加重刑罚以示惩戒,推行礼仪纠正风俗。“屈法而伸礼”明确宣示不从律法而从礼义、人情来判案的主张。在地方官社会教化实践中,听讼之际的息讼、劝和以及刑罚威慑的态度不断明确。这些观点说明了,唐宋时期官方礼制发展的新趋势,礼制逐渐具有了法的强制性,日趋下移并渗入民众意识之中,影响社会生活,规范社会秩序。在礼既是法的观念逐渐明确的同时,法也因为礼更具有普遍性,扩展进入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在此意义上而言,礼法合流并不仅是两种制度的合流与贯通,更大意义上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模式的逐步完善。

阅读全书,还可以看到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扎实全面。有唐宋时期的史书、皇帝诏敕、臣僚奏议、礼典、地方志、文集等,当然作者不仅限于此,作者也对唐以前乃至宋以后朝代的史书、政书、礼典、地方志、文集进行了运用,避免了就唐宋而论唐宋的思维定式。另外,作者也相当重视宏观视野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宏观地把握了唐宋官方礼制在社会层面的联系与影响,从微观上,力求从细节上弄清史实。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每一个研究论题都以具体事例为支撑。此外,全书对于理论的分析也平实可信。该书对诸礼的本源皆有论及,但又不限于文本考察,而是把视角转移到礼制在地方州县的运用,从了解社會演变切入点进行探讨,不仅详细描述其现象,而且着力探究其原因。因此,其理论分析深入浅出,结论朴实可信。

但反观全书还是有不足之处。首先,对于各礼典的内容列举太过冗长,读起来不免让人感到沉闷乏味,对于其论点的展开实际效用较小。其次,作者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都作为论文发表了,本书应是其博论的著作,可本书篇章之间有些内容过于重复,内容形式单一,对于其论文的扩展延伸较少。不过从整体而言,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都值得学界关注,该书以一个全新的研究基点,为学界关于唐宋社会发展趋势特征乃至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脉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

(湘潭大学)

猜你喜欢
庶人庶民礼制
夕梦令•七夕
秦汉“庶人”考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霸权更迭、俄国革命与“庶民”意涵的变迁
——重返“五四”之一①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花椒树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解
新旧の文化が交わり庶民の郷愁誘う景観
论西周时期的民间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