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茜
泉湖二月八是湖南省衡南县着力打造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由来源于人们对寿福爷的朝拜,历经了几百年的沉淀,它逐渐变成当地非常有名气的民间庙会和商业交易活动,周边各县市甚至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省的人们都会慕名而来。庙会上不但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杂艺表演,还有丰富的农副产品、传统美食。每年农历二月八这天,泉湖街上摩肩接踵、人流如织、商贩云集,前来交易人数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交易金额达千万元之多。虽然现在的“泉湖二月八”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
泉湖,它是一个江南小镇的名字,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衡南县西部。传说,古时镇西南的鸡公嘴山侧,突然地裂泉涌,形成直径50多米的圆形小湖,水明似镜,故称泉湖。泉湖镇因一口泉水湖而得名,更因一个有六百年历史的传统庙会“二月八”而扬名天下。
一、历史中的泉湖“二月八”
关于泉湖二月八的来历,它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六百年前的明朝,泉湖连年干旱,就连千年泉水湖也干涸见底。农田颗粒无收,人民纷纷逃离泉湖,留下的只是老弱病残。那年农历二月初八(寿福爷的生日),寿福爷从泉州驾云而来,路过泉湖。他见到泉湖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的惨状,便化身一位须发苍苍的老翁降临泉湖。寿福爷向泉湖老农了解旱情后,微微一笑:“赶快备农具,明天大雨淋!”说完便不见了。寿福爷驾云去了南山的黑龙潭,请黑龙潭的龙王降雨,为泉湖带来了甘露,泉湖这一年风调雨顺,农业大丰收。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寿福爷又化身成白发老翁来到泉湖,又为泉湖人求了一次雨,这年泉湖同样农业大丰收。寿福爷救了泉湖人,泉湖人为了感恩他,用石头在雨岑脚为他塑像筑庙,并且铸筑一个香火炉,供人们烧香朝拜。从此,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四面八方的村民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朝拜寿福爷,还举办了舞龙、唱戏、杂耍、打渔鼓等各种纪念活动。于是,泉湖镇逐渐形成了传统的“泉湖二月八”庙会。
对于一种习俗文化的形成,古代人们总是喜欢给它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编成一段神奇的传说,使它变得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今天人们在把神仙传说看成一种文化现象的同时,更应该去研究这习俗文化形成的真正原因。“泉湖二月八”这一传统习俗文化的形成在于它的历史条件、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
泉湖位于湘南丘陵地带,是典型的农耕地域。古代著名的衡祁古道就穿越其中。据史料记载,衡祁古道是衡永古道的一部分,后官道在明代时改经排山驿至衡阳,也就是现在的国道322线,这条线正是泉湖镇的七塘和八塘路段,泉湖镇的“二月八”市场也正处于七塘、八塘之间。在这条古道上,曾经有过许多名人典故。《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而《山海经·海内经》认为舜帝视察水旱灾害而南巡,溯湘江,过长沙,跋涉衡州苍梧,积劳成疾而“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帝女娥皇、女英追寻舜帝,一路上泪洒千滴,发遗万缕,洒下的泪水溅湿了江边的竹子,造就了湖南的湘妃斑竹,遗下的青丝落入地下,编织成了归阳的草席。这些都说明舜南巡狩走的就是这条古道。大禹治水,前来南岳衡山求取金简帛书,自然要到湘江上游去查探,在洪水泛滥时,去湘水上游的陆路只有这条衡祁古道。这条路留下了远古先人的足迹,为后代开辟出一条东西要道。过去这条古道也是一条有名的茶道,衡州茶盛名于唐宋,陆羽《茶经》四次提到衡州茶。宋《膳夫经手录》记载:“衡州衡山茶,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自潇湘达于五岭,皆仰给焉,虽远自交趾(今越南)之人,亦常食之。”这说明唐宋之时,衡州茶就通过这一古道达于两广和越南。在古道上居住的人家,经常听到老一辈讲述挑南盐的故事:湖南衡阳、永州的盐工靠肩挑脚磨一步一步地把盐从广东连州、广西合浦挑到湖南各地,一次100多斤,来回需要一个多月。相传挑南盐的汉子在到达衡州府(现衡阳市区)之前,都会在泉湖喝上一口泉水,然后歇上一夜,第二天早晨再赶路到衡州。
泉湖镇因境内金光村的“泉水湖”而得名,“泉水湖”是衡南四大名泉之一。据史料记载:“(泉水湖)可溉田千亩,极旱不竭,夏秋间水面烟浮,天必雨。”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泉湖像把斗,两只公鸡把壶口,如果有人葬了此家地,代代儿孙朝中走。”泉水湖的神奇吸引了东来西往的游客商贩,他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湾清泉。人们不奢求“代代儿孙朝中走”,却也都想沾一点泉水湖的灵气,他们有的日夜兼程,只是为了能喝上一口泉湖水。古道途中有这么一股神泉,它的人气必然大增,泉湖的商业气息就更加浓厚,泉湖“二月八”必然兴盛起来,“二月八”也随着东来西往的游客商贩而名传天下。
二、曾经辉煌的泉湖“二月八”
原来的“泉湖二月八”庙会是纯粹对寿福爷的一种纪念活动,后来在大庙会期间,人们在泉湖街进行各种农具、农副产品及日常用品的交易活動,使得“泉湖二月八”的人气大增,商业气息更浓,庙会也不仅仅局限于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而是扩展成农历二月初七到初九。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及特殊历史时期的变革,“泉湖二月八”的传统庙会形式虽然得到保留,但是纪念寿福爷的活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纯粹商业交易活动,成了当地人民的一种节日性集市。
在传统的农耕时代,泉湖境内十公里长的322国道两边摆放了几十万件农具。风车、水车、箩筐、斗笠、蓑衣、竹筛、鱼篓、牛兜、木耙、犁弯、打稻机在泉湖街道两边堆积如山,到处弥漫着竹木的清香。各个商户使出自己全部力气在极力吆喝推销自己的农产品。二月八期间,泉湖街上的农副产品十分丰富,极具本地特色的花生、麻圆以及广西的马蹄是每个赶集人必买的食品。同时,也有许多传统美食,如红豆腐、豆油、大礼肉、烧饼、红薯片、糍粑、酃酒、谷酒等,它们深受人们的喜爱。最具特色的是东边的山头,由于空地有限,耕牛商贩只好把所有的耕牛赶到山头,那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牛市。每年“二月八”期间,这个山头总会聚集上万人,交易的耕牛数以千计。“泉湖二月八”是传统庙会文化的一种集中展现,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来自周边各县市乡的民间艺人带来了舞龙、杂技、魔术、花鼓戏、渔鼓、皮影戏、唢呐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技艺展示与演出,可谓民间非物质文化艺术的盛会。同时,他们也带来许多传统美食制作工艺,让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这持续三天的盛大庙会是人们认识和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开启智慧、传承传统技艺的一次大展演。
随着现代农村、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及现代机械化农耕的迅速发展,农耕市场也随之发生改变,一些传统的农具正在慢慢消失。近几年来,一些机械取代了传统的农机农具,人们已经很少看到那些传统的竹木农具,而随处可见的是插秧机、收割机和拖拉机等。现在的竹木制品只局限于一些日用品,如桌椅、木梯、木床,但是这些传统工艺也逐渐被现代做工精致的塑料和金属制品代替。那传承几百年的耕牛市场现在只是一个荒山头,路过的人们似乎不知道它曾经的热闹和繁荣。传统农具退出了“二月八”的市场,而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成衣、小商品、日用品以及花草苗木却日益丰富起来,这也给“二月八”的商业氛围描绘了新的色彩。
三、迷茫中的泉湖“二月八”
现在的“泉湖二月八”,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繁华,已经由过去的三五天迅速缩减到一天,而且这种缩减的趋势还在继续。近年来,它已经缩减到了上午这半天时间,和平时泉湖街上过节、赶集的人气差不了多少。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多数人不敢来看
“泉湖二月八”原产地衡南县泉湖镇,位于湘桂公路322国道35公里处。由于泉湖镇的农贸市场狭小,容不下突然骤增的商品,前来赶庙会的商贩、农民只好把农资农具摆在国道两旁,造成交通拥堵,让人望而生畏,不敢前来,造成赶庙会的人逐年递减,人气滑坡。
(二)年轻人看不懂
由于在家务农的人口减少,机械化生产工具走进田间地头,农民对原生态农资农具的需求转向机械化,致使大量原生态农资农具从庙会上消失。即使有一些摆在市场上,年轻人也不识为何物。
(三)不知道看什么
大部分赶“泉湖二月八”的人,只知道是农资交易庙会,不知道它也是祭祀寿福爷的节日和展示传统技艺的舞台,对其深厚的历史传统习俗文化毫不知情,走马观花,不知看什么。
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得人们不愿来看,“泉湖二月八”的人气渐消也就在情理之中。没了人气的传统习俗文化,自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四、焕发活力的泉湖“二月八”
对于濒临失传的民间习俗文化,国家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文化部、财政部也联合发出了《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等多种法律及文件进行保护,要求各级政府组织人员对民间习俗、文化进行记录、整理,并且在传承和发展方面给予人力、财力支持。对于濒临消失的传统“泉湖二月八”习俗文化,衡南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专门组织了衡南县文化馆、县财政局、泉湖镇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熟知“泉湖二月八”习俗的人士对二月八文化进行挖掘、创新和保护,衡南县也于2010年在泉湖镇设立了“泉湖二月八”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自2008年起,衡南县委、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每年这一天都会到此进行“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岗位”等多种下乡活动,也开展免费的科技、文化、法律、农业、卫生、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把传统习俗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也是对“泉湖二月八”习俗文化的一次延伸。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泉湖二月八”习俗文化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被人们遗忘的寿福爷又重新被提起,关于他的传说又在新一辈中提起,它再次成为“泉湖二月八”的精髓。关于“泉湖二月八”的诗歌、戏剧、小品创作也兴盛起来,如衡南县文化馆青年作家罗诗斌的《愿风车去秕谷留下幸福——写给泉湖二月八》、汪清泉的《泉湖二月八》、贺山峰的《泉湖二月八,这个属于农民的日子》、余波《赶“二月八”》以及刘先卫的《赶泉湖“二月八”组诗》。而本土歌手王梅英演唱的歌曲《泉湖二月八》及荣获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最高奖(卢浮奖)的衡南渔鼓传人张紫映编唱的《泉湖二月八的来历》更为出色,它们成为“泉湖二月八”庙会演出的保留节目,其中的经典曲目和桥段也在泉湖人之间广为传唱。
“泉湖二月八”不仅是普通的农耕商贸交易场所、农村经济增长的明星,更成为展示泉湖人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载体,传递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德,积蓄着民族文明进步的力量。今天,“泉湖二月八”这个传统的商贸文化,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及各级党委政府的传承、创新和保护,现已形成一个综合文化品牌,经过非遗机构的挖掘保护,2016年已成功申报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遺产保护项目。“泉湖二月八”已经成为衡阳地区乃至湘南地区的一张对外文化名片。
(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从泉湖二月八研究衡南县文化产业经济化发展战略”(项目编号:2016B(Ⅰ)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