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孙倩 巫新洁 李舒婧
【摘要】在当今社会共享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慢性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从交通方面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在人们生活日程出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城市小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环境比较特殊的区域,慢行系统空间除了作为交通载体以外,也是滨水区景观构成及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昆明宝象河流域官渡段为例,分析了区域中现有慢性系统的构架,深入研究了现有慢行系统的合理性,并借鉴一些国内外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经验,以此提出部分流域慢性系统改进策略,旨在为此区域创造一个安全、便捷、高效、舒适的慢性系统空间。
【關键词】共享经济;慢行系统;滨水区;人居环境
1、引言
城市迅速发展带来一系列城市问题,其中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机动车运行效率低、交通秩序混乱、交通安全得不到保障以及人们的出行焦虑,这些问题使得区域内的人居环境日益恶化。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城市居民观念的转变,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提出以及低碳绿色出行理念的推动,城市居民越来越愿意选择慢性系统作为出行方式。慢行交通空间在城市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创造一个快捷、安全、舒适的慢行系统,对整个区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河流流域作为一个景观丰富、生态环境敏感的区域,构造一个结合城市慢性系统的滨水区不但可以缓解此区域部分交通压力,还可以打造城市景观带,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并提高城市活力。
2、慢行交通系统概述
2.1 慢行交通系统界定及特点
慢行系统,有时也被称为非机动化交通,它的存在是相对于快速以及高速交通而言,平均速度低于15km/h,以步行或者自行车骑行等人力方式为主要移动动力。
慢行交通除了是人们贴近自然、最基本的交通出行方式以外,也是城市居住人口短距离出行以及中、长距离出行与公共交通工具衔接的主要方式,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短距离出行的首选,在出行距离1~3公里的范围内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较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②在共享经济下,“慢行+公交”的方式已成为常见出行方式。③出行方式健康且成本较低。④受天气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2.2小流域慢行交通研究意义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一方面可以满足居民日常交通通勤的需要,另一方面,慢行系统的优劣也是一个城市生活品质的体现。一般情况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把交通、休闲、交往、商业等多种活动结合在一起,是城市交通、景观、公共相结合的空间。而小流域范围以内的慢行交通系统相对来说又比较特殊,它除了具备以上基本元素外还融合了生态与环境的因素,所以结合慢行交通的滨水区规划可打造更加贴近自然、更具有城市特点和更加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针对步行者和骑行者的需求,结合城市道路以及城市框架,在慢行系统沿线打造相应服务设施及节点空间,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选择步行或者自行车作为交通出行方式,真正意义上使得更多的城市居民在合理距离内实现低碳绿色出行。
3、昆明宝象河流域官渡段现状概况
3.1 宝象河官渡段状况
宝象河河道全长41.4km,属天然河道,在宝丰村附近汇入滇池。本文研究流域以宝象河与彩云北路交叉口作为起点,沿云秀路经官渡古镇,穿过广福路、南绕城高速和环湖东路,最后经宝丰湿地公园流入滇池。从整个昆明市地理位置来看,宝象河官渡段虽然没有位于昆明市市中心交汇处,但它穿过了官渡区内商业经济活跃、交通发达地区以及昆明著名历史文化古镇--官渡古镇,地理位置特殊。
3.2 沿河生态环境
宝象河是昆明的古六河之一,曾清澈甘甜,鱼虾满河。上世纪80年代,河流污染加剧,水质浑浊变臭,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水质有所好转,部分河段水质相对清澈,但部分河段环境较差。经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宝象河沿河村落及城中村较多,河道边经常堆满了大量垃圾,往河道内倾倒垃圾,在河道旁洗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其次,宝象河干旱情况也比较严重,由于水利调控,河道的水流失去连续性,河面离河岸距离垂直高度不均。再次,除了下游宝丰湿地植被较丰富以外,其他河段沿河植被较单一,多为柳树,吸尘效果较差,加上官渡段流域近几年来大量兴建居住小区,流域周围灰土较多。
3.3 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
流域内城市次干道云秀路紧邻宝象河河道,东起彩云北路,与城市主干道广福路相接,于環湖东路形成交叉口结束。从环湖东路至广福路一段,宝象河河道两侧设有宽约1m的慢行道路,道路与机动车道用绿化带相隔,相对来说较独立、完整,靠云秀路一侧使用频率较高,另一侧靠近在建工地较多,基本无人使用。而广福路至彩云北路一段,云秀路与河道相邻一侧无任何慢行道路,道路另一侧设有约1.5m宽人行步道,河道另一侧则因周围开发商规划差异,部分道路断断续续设有慢行道路及绿化隔离,且宽窄不统一。从总体上看,整个宝象河流域官渡段的慢行系统严重缺乏整体性。除此之外,经过笔者的考察和走访,还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现有慢行道路相对较窄,基本只能够满足步行者的需要,自行车依然和机动车道混。②慢行交通不连续,沿河景观单调,基本无景观节点。③河道景观收到滨河道路的阻隔,与河道两侧城市空间联系较弱。④沿河设施有待完善。
3.4 小结
近几年来,官渡片区的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宝象河流域迅速出现了很多中高档住宅区,周围的城市居民对此区域的慢行系统的需要也越来越明显,现有的慢行系统无法满足此片区乃至整个城市的发展,加上城市的慢行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发展趋势,慢行交通的构建是实现城市低碳绿色出行的基本要求。
4、小流域慢行系统营造思路
4.1 可借鉴案例
4.1.1 芝加哥滨河步道(chicago riverwalk)项目
芝加哥河岸分上下层设计,城市道路位于上层,下层临近水面的部分作为滨河步道、室外餐饮及游船码头,既是营业场所,(下转40页)(上接38页)又是公共活动空间。沿河设有木板人行道、滨河纪念广场、河湾、喷泉等,公众可以畅通无阻地沿着芝加哥河南岸,从密歇根湖西向到芝加哥河北、南以及主支流的汇流处。整个项目为市民提供了广泛的休闲娱乐场所,美化河岸的景观,改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
4.1.2 首尔清溪川生态修复工程
清溪川河床是由几种自净能力很强的石头构成,河道设计为复式断面,一般设计两至三个台阶,人行道贴近河道水面,以达到亲水的目的。最上面一个台阶为车行路面,中间台阶为河岸。在水流较缓的下游河段,两座桥之间设计一道或两道叠水,形成贴近自然的河道景观。工程营造了沼泽地、浅滩、池塘和鱼类、鸟类栖息地,重视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改善。
4.2 小流域慢行交通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
流经城市的多数河流都存在和宝象河相似的问题,在当下创造流域内良好的人居环境需要更加长远的眼光,营造城市小流域内“慢行+生态”的空间应作为发展的核心思路。
4.2.1 自行车道与休闲步道的合并与分隔
单一地使用自行车道与步道分隔或自行车与行人混行,都会造成沿途景观单调无变化,使人容易厌倦,且不能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考虑到长远需要,两种设计方法可交替使用。城市河岸预留空间不足的地方可使用比较常见的自行车与行人使用同一道路,考虑到安全,慢行道路用绿化与机动车道隔离开并适当加宽,形成封闭空间。另外,沿河比较开阔、预留空间较大的区域可考虑自行车道与休闲步道分隔,并将两者设计在不同水平面,形成台阶式慢行交通。其中步道贴近水面,改变近水而不亲的现状,自行车道处于中间台阶,方便与城市道路连接。两种设计连接处可规划空间节点,使自行车和行人换行更加灵活、方便、安全,更多的公共空间可增加城市活力。
4.2.2 共享自行车租赁点规劃
沿河规划共享自行车租赁点,间距不大于2km,可结合城市道路公交站点设计,打造“慢行+公交”模式。
4.2.3 慢行專用跨河桥
为加强沿河两侧联系,结合河岸两侧慢行交通设置慢行专用跨河桥。原有较宽的机动车与行人混行跨河桥可延续使用,较窄的跨河桥可改造为自行车与行人专用。桥与桥的间距要充分考虑河岸两侧使用需要,稀疏得当。
4.2.4 沿河生态修复
结合河流自然地形规划沼泽地、浅滩、叠水等多种水体形式,设置鱼类及鸟类自然栖息地,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汇入湖泊河段规划湿地公园,使流域环境更加贴近自然。
4.2.5历史延续
流域中存在历史古迹或历史遗迹的河段,应注重塑造有特色的人文景观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可以恢复沿河有历史特色的建筑和桥梁,或新建历史文化滨河广场,重现历史氛围,使小流域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
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疑会带来更多的交通问题,慢行交通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重回本质的必然趋势,也是城市人口感受生活、感受城市不可或缺的活动载体。小流域慢行交通系统的打造可以推动河流的生态环境修复,为一座城市带来更具特色、更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基金项目:
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性项目,宝象河流域官渡段人居环境开发建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ZZX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