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打造充满趣味、生动灵活的语文课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者的共识。构建充满趣味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是众多语文不断追求和探索的目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打造让初中生感兴趣的语文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策略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21—0052—02
语文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由于初中生学习任务较重,学习较为辛苦,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初中生学习实际,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求人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构建充满趣味的语文课堂,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引趣式开端,为高效教学打下基础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倘若,语文教师在教学一开始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感,这样一来,语文教学就成了“催眠曲”。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开端”的设计,设置一个充满趣味的开头,率先达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教学在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语文活动当中去。
2现代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更生动
语文教学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性,也造就了其不可规避的枯燥性。笔者一直在探寻“中和”枯燥性的教学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引入校园。多媒体集文字、数字、图片、影像以及投影仪等多种元素为一体,实现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的有机结合,能够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以眼耳为唯一接收方式的弊端,大大扩宽了学生的认知空间,也同样提高了语文知识的可接受性。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维度教学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声色并茂、趣味横生的语文课堂。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理解斑羚敢于牺牲自身去挽救同族的壮举,在带领学生阅读的时候,笔者还给学生播放了一段Flash动画。此外,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悟,笔者还给学生播放了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片段,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进行情景渲染,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斑羚飞渡的自我牺牲精神。总之,多媒体这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直观生动地教学方式,对于“中和”语文教学枯燥性有重要的影响。一改传统单一、枯燥这种教学模式,用精美的图片、影像以及视频代替了苦口婆心、机械式地反复讲解,学生更喜欢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认知,不仅能快速捕捉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效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3课本剧再现教学情景,构建新颖语文课堂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部分教师为了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以“单向式”“一刀切”等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机械式地带领学生进行记忆和背诵。导致学生逐步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这种课堂过于落后、枯燥。如何打造新颖和充满趣味的课堂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开展课本剧,既能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也能感同身受,更直观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绪。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生动再现相关教学情境,从而深化学生认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课本剧表演,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做的就是,挑选一篇文章,随后,带领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细致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诵读是一种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方式。生活中有“换位思考”一说法,而诵读的作用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优势。可以像电视中演戏一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在诵读的时候,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课文人物所处的位置。这样,不仅有效将教学内容形成表象,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思维错觉,认为课本中的“事”就是自己做的,课本中发生的故事就是自己实际经历的。有效搭建了学生与作者情感沟通的桥梁,更便于学生深刻体会和感悟课文所传的内涵,这也为过更好地表演课本剧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分组演绎《皇帝的新装》,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更直观感受到皇帝的愚昧、大臣的趋炎附势以及骗子的奸诈无耻。这种感同深受的教学方式,有趣味、有滋味,不仅能保证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本思想,也让学生在一说一笑、一玩一闹中感受到语文独特的魅力,这也达到了教学另一境界——寓教于乐。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識,一石激起千层浪
鲍波尔曾经说过:“正是问题激发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去实践……”问题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关键。多年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一篇文章,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而这些点正是学生感兴趣的“点”、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点,从文章的关键字词、句子以及段落人手,启发学生的只会。
总之,打造让初中生感兴趣语文课堂的方法多种多样,绝不止上述几种,以上仅是笔者的粗鄙见解,旨在抛砖引玉,望广大语文教育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