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钊 刘淑妮
(宝鸡文理学院档案馆 宝鸡 721016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西安 710049)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校史文化研究
赵 钊 刘淑妮
(宝鸡文理学院档案馆 宝鸡 721016 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西安 710049)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史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的线性的单向度传播方式向多维度、多媒体方式传播。本文通过对全国高校校史微信公众平台的调查,分析现有高校校史微信公众平台校史传播现状,以及对具体指标的计算和统计,得出在微信公众平台下如何编研传播校史才能获得更多的阅读数暨广大师生、校友和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校史文化。最后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校史文化做出了展望。
校史文化 微信 阅读数
校史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方式[1]1。校史馆是高校进行传统爱校教育的阵地,也是校史文化编写和宣传的生产车间。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使校史从过去展板、宣传册、校史馆这些传统传播模式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方式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大学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校史文化似乎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档案机构“重藏轻用”,校史文化研究机构仅限编研的状态,导致忽视挖掘隐藏在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无法实现显性知识集成化和隐性知识显性化。校史载体局限于纸质案卷或书籍,严重束缚了校史文化的传播步伐,不利于实现校史的传播价值与文化价值。
当前,校史文化传播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高校校史文化仍然以线性的单向度传播为主,限于内部发行与出版发行。内部发行传播范围过窄,收效甚微。出版发行不仅成本高而且等待周期较长,严重影响了校史传播的效果。单向度传播无法实现互动,削弱了校史文化的渗透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史文化的辐射范围。最后,校史资料单一。校史编纂形式主要以高校大事记、高校名人录、高校行政机构变迁等为主,这就使得校史资料开发利用价值不高,无法给予师生情感与心灵上的震撼[2]112-113。
微信自从2011年1月由腾讯公司推出以来,截至2016年末,微信日活跃用户已达到7.68亿,月活跃用户8.89亿[3],可以说,微信已成为社交新媒体的第一大平台。随着微信的普及和人们对其影响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用来发布相关信息,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内许多省级、市级档案馆也开通了自己的微信账号,一些高校档案馆校史馆也利用微信新媒体开通了公众号。本文就是对现有的国内高校校史微信账号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如何更好地利用微信开展高校校史文化宣传、推送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1.调查方法。本文调查统计的时间为2017年4月10日至2017年4月15日之间,在此期间如遇部分账号发布新的微信消息则忽略不计。调查方式是在智能手机微信客户端里搜索名字含有“校史”的公众号,考虑到很多高校校史馆和档案馆公众号是同一个,所以也搜索关键字“档案”、“兰台”,在结果中找出高校校史微信公众号,再排除一些僵尸账号和校史无关账号,找出高校官方校史微信公众号共51个,分析的内容包括微信开通时间、历史发布消息数量、微信服务内容、是否认证等。经过统计得出分析结果。
2.开通校史微信概况分析。从微信统计结果分析得出,51个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档案馆校史馆中,分别开通档案馆与校史馆微信平台的有1个,占总数量的1.9%,微信公众号单独以校史命名的有11个,占21.6%,单独以档案命名的有33个,占64.7%,同时以校史和档案命名的公众号有6个,占11.8%,可见校史消息的推送大多数还是以学校档案馆微信平台为主。开通校史微信的高校中,“211”、“985”院校共有35所,占68.6%,民办院校1所,占1.9%,普通院校15所,占29.5%。“211”、“985”院校的校史微信平台开通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
3.校史微信地域分析。开通校史微信平台的高校一般位于东部省份,共有42所,占82.4%,其中上海8所,北京7所,共占29.4%,而西部高校只有陕西的3所高校开通校史微信,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状态。这与高校当地的经济发展,高校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以及对档案技术力量的配置都有很大关系。如开通校史微信的上海大学和中山大学都设有招收档案学及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点,所以也会对档案信息工作相应地加以重视。
4.校史微信发布内容分析。对校史公众号发布的内容进行详细分类统计,按照发文类型如校史、人物、动态、校史讲解员风采等类型进行分类,按照发文量的多少统计出十大微信公众号,详见表1。
对这十大校史微信公众号进行梳理后发现,公众号的校史与人物和校内风景建筑等纯校史内容所占的比例是决定该公众号阅读量多少的重要指标,拿“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华中师范大学校史馆”与“铁大校史”、“北航校史”、“清华校史馆”作比较,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发文量排名所有微信公众号榜首,为285条,校史、人物、校内风景建筑的文章占总发文量的22.1%,最大阅读数为249,华中师范大学校史馆的比例为18.4%,最大阅读数为879,都没有突破1000。而后三个微信公众号的同类比例为83.3%、69.7%和87.6%,最大阅读数分别为14985、8626和2938,远远大于前二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校史公众号应该多发校史类的文章才能更好地推广校史文化,才能得到更多阅读者的青睐。如果多发一些和校史无关的内容,相反会使人感觉公众号在“不务正业”,使阅读者产生反感。
5.校史微信文章分析。对每篇发布的微信文章进行阅读,对阅读数、点赞数、发文量等进行分析,最后按照阅读数的多少得出阅读数排名前十的十篇微信文章,详见表2。这十篇文章全都是原创文章,没有转发,都是校史编研的成果,最高的阅读数为14985,最低的也有1611,对于校史这样的公众号来说,受众量本身就属于小众,阅读数能突破1000已实属不易,达到5000以上可以说算得上一个小小的奇迹了,对这十篇文章进行精读分析,找出文章内容与阅读数的联系,并总结如下:
(1)立足本校,深度挖掘。本校的档案资源是校史微信最主要的来源,只有立足本校档案,深度挖掘,做好编研,才能更好地发布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文章。学校的文书档案为校史微信提供文字编撰上的参考,图片、声像档案使校史微信内容更加充实形象,实物档案让校史微信内容栩栩如生,增加了读者的参与感和自豪感。
(2)紧扣时事,切入准确。校史文章的发布与学校大事、国家大事应息息相关,以“铁大校史”的《七度更名,不改初心——校名更迭》与“北航校史”的《缅怀 周总理与北航》为例,分别在校庆纪念日与周总理逝世40周年纪念日当天发布,与读者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在特殊的日子更能使广大师生共同体会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缅怀创校之初的开拓者们和伟人的岁月风骨。同样在“北航校史馆”发布的《一人,一帆,一世界》与“清华校史馆”发布《1937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文章中,前者以北航校友、著名航海家郭川在跨太平洋单人帆船航行中失联为背景,失联时间为2016年10月25日,北航发布文章的时间在郭川失联整一个月的时间点上,字里行间透露出郭川作为北航校友是北航的骄傲以及郭川在北航学习经历,并为英雄祈福。后者“清华校史馆”发布文章的时间为2015年7月7日,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日子。这篇文章介绍了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前后清华大学师生如何应对以及日军占领学校后的暴行,这样的文章在新闻热点的背景下阅读量很容易就会取得理想效果。
(3)图文并茂,史料丰富。微信发布的校史文章不应是干巴巴的文章叙述,而应是图片、视频、声音多媒体的应用。以《口述北航|穿越时光,听建校十年校史》和《“山东大学在青岛”图片展》为例,前者以视频《口述北航》为资料,讲述了老一辈北航人创建北航的情景,采访了十多位老教授、老领导,以他们的亲口叙述还原了建校之初的不易和他们怀揣的航空报国梦想。一句句生动的语言和一位位耄耋老人,这个场面无不让人动容,这条微信文章自然也取得了接近5000的阅读数。而后者以丰富的史料图片为基础,运用珍贵史料照片400余张,以及翔实的历史资料,详细介绍了山东大学在青岛的创立和发展,让读者感到图片的珍贵,这样图文并茂的校史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4)合理统筹,做好规划。优秀的校史微信文章绝不是心血来潮就可以发布,在每年末就要做好下一年的发布计划,如名人生辰忌日、国家纪念日、校庆日、国际档案日等。要做到统筹安排,有侧重的前提下提前做好准备材料,深度发掘相关史料档案,把这样的校史发布计划作为年度工作目标任务,这样才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有话可说,有史可讲。
(5)积极推广,扩大影响。微信属于新社交媒体,属于“圈”文化,关注和转发产生流量和阅读数,校史馆和档案馆应借助如“6·9档案日”、校史图片展等活动推广校史微信,采用二维码的方式让大家扫描关注,扩大档案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校史文化的传播将不同于传统型校史,会使得一所大学的校史更加拥有亲民、亲近、亲和的品格,更能取得平凡而又执着的校友们对于母校的认同与眷恋。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进行文化校史推送,既实现了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又促进了校史编纂的多元化[4]46-48。校史文化借助微信传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摆脱传统校史研究的途径,总结出一套新媒体下实用的校史文化研究方法,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表1 高校校史十大微信公众号(排名不分先后)
表2 十大校史微信文章排名
[1]孙喆.校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2]张爱新,牛庆玮.高校校史文化传播与隐性教育[J].青年记者,2014(8):112-113.
[3]微信2016大数据出炉:日用户量达7.68亿!实在惊人[EB/OL].[2016-12-28].http://news.pconline.com.cn/871/8713620.html?open_source=weibo_search.
[4]田贵双.基于档案资源的文化校史微信平台建设[J].劳动保障世界,2016(6):46-48.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十三五”规划课题“高校档案馆‘微服务’”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GD-Y-2016-02。
赵钊,宝鸡文理学院档案馆副研究馆员,硕士。刘淑妮,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员,硕士。
G270.7
A
2017-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