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爽
【摘 要】经典诵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基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现状以及《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文章提出以“引导想象,连象成画”、“角色代入,情音入境”的审美活动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以克服经典诵读教学中的理解障碍;同时提出以多样背诵方式指导与多元评价模式,以克服经典诵读教学中的枯燥乏味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近年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经典诵读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古诗文本身因年代久远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及在习得过程中大量反复诵读易造成的枯燥乏味,使得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是以,积极探索适合于当今语文教学实际的诵读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我们可以领会到经典诵读的教学,一是要求教师以审美活动的方式设计和实施诵读教学过程,二是要求学生以完成背诵来检验诵读教学的效果。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以审美活动方式设计和实施教学,克服理解障碍
(一)引导想象,连象成画
小学阶段,儿童的抽象与逻辑思维水平尚不高,仍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表象越丰富,儿童想象的水平就越高;直观、色彩鲜明的事物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在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时,教师若通过以直观的形象引导学生想象,从文字看出一幅幅画面,以连象成画的形式丰富诗文的内容,定能使经典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如何能让学生领悟内容,从而便于记忆与背诵?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描写了什么?这些事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将这些事物集于一幅画的?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引导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主动抓住意象,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的过程,姑且把它称为连象成画法。
这种连象成画引导法,正是在激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以勾勒画卷,同时在学生心里唤起一定程度的认同,获得初步情感体验。
除了绘画,现代信息技术的幻灯片、多媒体视频等均为直观性很强的教具,建议在小学低年段更多地使用,以帮助学生变语言文字为可感的具体形象、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如此,随年龄渐长,学生的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越强,越能克服理解障碍,深刻领悟意境。
(二)角色代入,情音入境
通过角色代入,使之感同身受,是学生入境、悟境的关键。所谓角色代入,可分为两种,走进角色与扮演角色。走进角色,即假设自己是诗文中的某某,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随作者体味文中的情感变化;扮演角色,则是让其担当诗文中的某角色来进行演绎,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融入个人的理解与价值判断,促成对经典的个性化解读,进行二次创造,而走进角色是扮演角色的前提。
角色代入,缘情入境以体会意境,能拉近学生与经典文本的距离,克服理解障碍。同时现代电教媒体的运用还能辅助经典诵读教学以提供更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无声于有声,即借助音乐渲染,将学生带入诗文特定的情境中去。恰如古人云:“诗言其志之,歌咏其声也。”课堂诵读中若恰当运用与诵读内容、意境契合的音乐进行伴奏,可帮助学生领会、读出诗的韵律与情感。
如诵读主题欢欣的诗文时,就配以欢快轻灵的曲调;诵读立意哀婉的诗文时,就播以苍凉低沉的音乐。还可以直接选用古诗词谱曲演唱,击掌而吟,踏地而咏,古诗文演绎这些形式。爱热闹是小学生的特性,根据这一特性,让他们在节奏中、律动里体味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经典诵读的兴趣,更能促进其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记忆。
二、以多样背诵方式指导与多元评价模式,克服枯燥乏味
(一)多样形式,在指导中轻松背诵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大量诵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要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光靠强记是不够的,因为那样会因枯燥而效率低下,所以教师需要创新方法,并在方法上多多给予指导。
1.“耳濡目染”法
这个方法更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非常善于模仿学习,所以可以更多使用地“耳濡目染”法。其方法是: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读完再重复;然后学生自己读几遍,再齐读。当然可以变换读的方式,或齐读或个人,或快或慢,或接龙,或问答等等,变换花样以促进诵读喜好。此外,教师也要尽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如教师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在学生的面前诵读经典,不管他们听与否,都要坚持诵读下去。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孩子也就能模仿了,就能“脱口而出”了。
2. 关键词记忆法
未经指导的背诵,往往呈现的是初期记忆的未经加工的“自然记忆”。之后,随着教师的指导,理解的深入,“自然记忆”可转化为“文化性记忆”。这种转变通常依赖于寻找到“记忆支撑点”。因此,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诗文中的“诗眼”、“文眼”,即重点词、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进行背诵。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记忆,也可激发学生记忆和思维的积极性。
3. 切磋背诵法
背诵时,让三两个学生一齐背诵,互相提醒,如此,背错的地方易于发现,对比之下,对背错的地方印象也会更深刻。此外,还可以让一位同学向另一位同学提问生字和易错字的写法,这样有利于双方对字词的巩固。再者,对于难理解、难记忆的句子,可以让学生相互展开讨论,互相切磋,此般能使背诵的准确率显著提高。
4. 应用法
运用是最积极的记忆。但运用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此,这种方法更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使用。具体形式,可以让学生对古诗文进行现代文改写、扩写,也可以让学生对有所感悟的诗文撰写简单的读后感等等。这种方法既可以强化背诵,也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
(二)多元评价,在展示中深化积累
大多数学生对古诗文往往有生涩之感,所以在诵读评价时,教师应要做到少责备多鼓励,以鼓励为目的进行多元评价:对有成就的学生常加鼓励,让他保持在高峰上;对于后进的学生也不必责备,只要有进步就表示满意也会让他获得一种成就感。
1. 师生共评
在日常作业中,我们可以把诵读目标具体到周作业,如一周完成《论语》两个小章节的背诵,并开设学生诵读情况记录本,按周登记所诵读和背诵的章节,请学生和家长签名、评价。记录和评价情况要定期总结,一期一评比,给出相应的表扬和奖励;也可以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日常评比和积分中,在期末评选出经典诵读之星、经典诵读标兵等,并给予奖励和表彰,不断增强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动力。
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可以多设计经典诵读方面的竞赛,既可以是“我是诵读王”、“诵读金话筒”等個人赛赛制,也可以是“经典诵读先锋小组”、“地表最强诵读战队”等小组赛赛制,甚至可以从诵读形式、配乐伴舞、展示效果等方面评价,进行“最具创意诵读”评选。总之,这种形式可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评价模式,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评选”,在老师、同学的鼓励评价中体验经典诵读带来的喜悦与成就。
2. 家校共评
教育的阵地不仅仅在学校,也在家庭。在召开家长会时,教师可以把诵读篇目推荐给家长,让家长参与到诵读中,支持、配合、协助老师,让孩子不仅在学校里诵读,在家里也能与父母进行亲子诵读。每周,家长们可以根据亲子诵读情况,以语音、信息、字条等形式进行评价。学校也可据此,评选出“书香家庭”、“书香班级”,这既能鼓励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也能增进亲子感情。
总之,经典诵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坚持中勇于创新。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兴趣培养为导航,相信学生会爱上经典,乐于诵读。
参考文献
[1]吕建福.经典文化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梁英英.浅谈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2013(07).
[3]朱晓飞.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课外语文,201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