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与“教”转化的区域教研实践

2017-10-19 16:25陆静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转化教研研究

陆静

摘要:区域教研要以专业的深入研究推动教师进行理性思考、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力量源泉。南京市教研室从专业的角度入手,以教研为基础,以实践为动力,立足课程与课堂,积极开展研究与教学转化的区域教研实践。

关键词:教研;研究;教学;转化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9A-0037-04

目前,我国在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的管理结构中有“三驾马车”,即行政推动、教研支持和学校(教师)自主。行政推动是宏观调控,发挥着引导性作用,主要以政策、管理和评估等形式呈现。学校自主发展是学校个性化和特色化的体现,在由工具性存在到自主性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学校的自主发展内生着强大的动力。“教研支持”在“三驾马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发挥着业务导引的功能,这种功能有效地推进了区域性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学研究部门既要执行、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等,又要为各类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服务。“研究、指导、管理、服务”是教研部门的主要职能,在这四项职能中,“服务”是根本、是宗旨,研究是“服务”的基礎,指导是“服务”的方式,管理是“服务”的保障。教研服务是专业性的服务,教研员要做理论与实践的联结者,要做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指导着,减小国家课程区域化、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的层级落差,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专业的教研,就是以专业的深入研究“唤醒”教学质量的提高,启迪教师进行理性思考、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力量源泉。近年来,南京市教研室从专业的角度入手,积极开展“研”与“教”转化的区域教研实践。

一、“研”“训”结合,以“研”为主

“研”“训”一体,以“研”为主,已经成为教研部门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常见的教研样态。研究是学科教研工作开展的基础,立足岗位的教师专业发展应更加聚焦于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学科教研是教研部门工作的主体内容,教学研究部门构建的一体化“研”“训”体系主要是由教研活动和短期主题培训构成。其中,教研活动是学科教研的主要方式,培训项目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学科教学研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要求适时统筹安排。近年来,南京市教研室根据全市教师的专业特征,紧紧围绕着国家课程校本化要求,通过两次转化,促进教师三类知识迁移,并通过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学习活动,引导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如图1)。

在以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学科教研活动中,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稳居“主角”的位置。根据近期某一学期教研活动统计,研究课、展示课、同课异构、教学片段等“课堂教学”研究的教研活动约占85%,其他约15%主要是讲座,内容中以课堂(单元)教学设计、备课、学科性的专业指导等为主,可见,“两次转化”在教研活动中得到了高度重视。

从集中培训的课程设置角度看,南京市教研室组织集中培训的主题也更加聚焦于教师教学的专业能力。以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与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之家合作的主题性培训为例,自2010年到2017年6月,已经组织了八期培训,在设置的课程中,通识性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师职业能力(技能)指导和实践占比大致分别为40%和60%,我们将课程纲要编制、教学目标分解、课堂观察等作为核心课程,确定为八期培训课程中不变的内容,每位学员需要完成课程纲要制定、教学目标分解、学习感悟博客撰写等作业,有些学员还选做了课堂观察量表使用等作业。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不仅可以直接用于教学的改进,而且与学科教研活动有机结合,形成一个长期的提升教师教学职业能力的研究项目。南京市参加华东师大教研员之家培训的教研员和教师近350人,其中,四期的培训对象是教研人员,另外四期的参训人员分别是中小学的校长、分管校长、骨干教师等。这些“种子教师”完成培训回到教研岗位、教学岗位、管理岗位后,再指导、引领其他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参训人员一方面有效巩固所学的理论,另一方面将理论加以内化和应用。为了区域性、科学化地推进有效教学,南京市中小学各年段不同学科分别根据学科特点选择了切入点,引导教师通过课程纲要编制、教学目标分解,研读学科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引导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会学”和“学会”,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在“研”“教”转化的区域教研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科还形成了规范性的主题性教学研究规程,如高中数学研究团队建立了“教-学-评一致性的研课模型”,从课程标准要求出发,通过“标准解构”“目标重构”“教学初案”“方案交流”“教学实施”“达成分析”“个体实施”“总结推广”,将校本教研、区域教研有机结合,并将研究成果总结、提升、推广。

“研”“训”结合、以“研”为主的研训选题思路和目标设定,有效地推进了课堂教学改进实践。通过近年来的“研”“训”,教师逐步能够以科学视角和人本思想思考教学的价值,促进了区域和校本教学研究质量的提升。

二、“做”“讲”结合,以“做”为重

国家课程区域化、校本化实施是教研部门的教研支持的关注点。在研训方式上,南京市教研部门长期坚持“做”“讲”结合,以“做”为重。

“清—洗—晒”是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之家首创的培训方式,即:第一步,澄清真实的问题或问题边界;第二步,通过互动(小组或师生),去除旧的观念与技术,或建构新的观念与技术;第三步,晒出真实的作业与同伴分享。实施“看一次(see one)、做一次(do one)、教一次(teach one)”的专业技能学习。在此基础上创生出“清—洗—晒”+“理—行—思”。“理—行—思”是学员在“清—洗—晒”基础之上,回到工作岗位后对培训学习的实践延续。“理”即梳理、建构,从理论到实践,将培训中所学习的理论、技能等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的梳理,特别是教研人员和“种子教师”要能够对区域和校本实践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制定研究实践框架,评估实践效果,调整实践方法。“行”即应用、探索。研训过程中的教研员、“种子教师”听报告、做作业,是一个“学生的状态”,是依赖“主导者”(专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延续到教学实践中来,学员从“依赖者”转变为“主导者”,主动地开展教学实践。“思”即反思、思辨,对所学的理论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思考,特别是反思教学行为,找到问题和对策,并进行价值澄清,真正将其内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再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加以推广应用。endprint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开展教学研究实验,将课程纲要制定、教学目标分解的理论与技术应用到区域教学研究中,指导教师如何将政策的课程转化为教学的课程,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努力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究,根据已有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如小学数学第一课“数一数”,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内容标准”的1~3年级“数与代数”中“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的规定,确定“数一数”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体;会用小圆点表示图中物体的个数。后者是核心目标,应该包括:有几个物体就用几个点表示;建立物體与圆点的对应关系;除了圆点以外,还可以用其他图形表示物体的个数。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结构如图2所示。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数感,并进行适当推理,本节课设计了“发展活动设计”:

从知识的角度看,可能有一些学生达不到,但当学生完成不了推理任务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画一画”“数一数”,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圆形和三角形小卡片,提供给学生数一数,帮助他们掌握数一数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研究将教学目标分解的原理、方法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在“做”中“研”,努力将教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实现“研”“教”转化。

三、“课”“功”结合,以“课”为重

课堂教学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渠道。研训活动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促进教师练好“内功”,而“内功”练得如何,关键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状况。因此,在教研实践的路径上,我们引导教师“课”“功”结合,以“课”为重。如何研“课”,在基于学生学习的研“课”方式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学科认知视角,即如何将学科知识脉络和学生认知脉络相链接,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建构新的概念,掌握新的原理,将目标知识转化为工具知识;一是课堂观察视角,即通过对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表现观察,采集相关数据,分析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在这两个研课路径的基础上,我们以“教学理解”“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学科素养”四个指标引导教师将“学科认知视角”和“课堂观察视角”整合起来,在课堂上实现“课”“功”有效结合(如图3所示)。

“课”“功”结合强调能够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所学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学情定位”强调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学习活动设计”强调能够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活动;“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一致性。“情境与问题创设”强调能够提供给学生探究及解决的问题,创设学习任务的情境,问题的提出及问题解决的“脚手架”设置科学、合理、生动、有效;“认知过程建构”强调适切性、启发性、参与性、探究性、建构性,完成学习活动和任务过程清晰、灵动;“教学资源利用”强调能够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服务;“学习目标达成”强调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学科专业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既包括通识的(比如语言表达、绘图、写字等),也包括学科的(比如理科实验),这些基本功应体现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上。在“研”“教”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作为立足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符合学科特点的最根本的认知路径,提升教学质量。

总之,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并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根本上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以“研”为基础,以“做”为动力,立足课程与课堂,以专业“唤醒”专业,引导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从经验走向科学,真正实现“研”“教”转化,以“研”促“教”。

责任编辑:杨孝如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化教研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