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平
摘要:两千年以来,人们一直视隐喻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进行研究。近年来,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对西班牙语和汉语关于时间的隐喻进行对比,考察了其空间化隐喻、结构化隐喻和本体隐喻,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探寻了其异同的原因。
关键词:西班牙语;汉语;时间;隐喻
一、绪论
隐喻现象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被深入研究,被视作一种修辞手段。然而,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其实是一个关乎人们如何思考的问题,我们的认知系统在本质上具有隐喻性质(Lakoff&Johnson;,1980)。认知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具体的域投射到具体的域上的过程,所以隐喻也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核心部分。
自Lakoff和Johnson提出认知隐喻以来,大多数的相关研究都是以英语的隐喻作为研究对象的。后来在我国关于汉语的研究逐渐丰富,也有许多关于英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然而其他语言和汉语的对比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在国外,有西班牙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隐喻对比研究,然而针对汉语和西班牙语的对比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因此,本文试图分析关于时间这一概念在西班牙语和汉语中的隐喻和认知方式,探寻其同和异。
当人们在认识新的事物时,因为思维能力或表达方式的限制,必须使用已有的表达方式或者概念来谈论新的事物或概念,这就是隐喻化认知。时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抽象概念,时间较空间来说更难感知。时间的这一抽象性要求我们要使用其他的概念或感知手段来描述和理解时间,这是时间隐喻产生的必要性和根据。根据Lakoff,概念隐喻即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故而关于时间的隐喻是指将非时间概念结构(源域)投射到时间概念结构(目标域)上而形成的隐喻。由于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有其共性,所以西班牙语和汉语的时间隐喻必然有其共性;然而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观念信仰、民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隐喻必定存在许多差异。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对西班牙语和汉语中关于时间的隐喻做对比研究。
二、西班牙语和汉语中时间的空间化认知隐喻对比
时间比空间更难认知。人类具有简化知识和基于具体知识来理解抽象知识的倾向性,故而人类总是用熟悉的概念来表达更加抽象的事物。周榕认为,时间的空间隐喻的认知基础具有心理真实性,二者之间存在两种隐喻系统映现,对时间关系的推断过程是从空间关系向时间关系的隐喻性投射的过程,即人们进行时间隐喻心理表征时,的确出现了空间映现的心理操作(周榕,2001)。
(一)西班牙语和汉语空间隐喻化认知特点
隐喻涉及源域和目标域,是指将源域的部分特点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因源域而得到理解。当空间(源域)向时间(目标域)映射时,其隐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隐喻具有一维性。“一维”实际是指的是一条线,可理解为左/右一个方向。也可理解为点动成线,即只有长度,缺少宽度、高度或面积等维度。我们在描写时间的时候,常常说前或后,这和一维的线性特征是一致的,我们不会谈论时间的宽窄、大小或者面积等等。
2.时间隐喻的主要构成是直线,时间是线性的。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们常常用坐标的方式来描述,时间的远近则符合横坐标的描述方式,而有关上下的隐喻则与纵坐标的描述方式相对应。
3.时间和观察者相对运动关系的识解方式。我们通过体验空间中的事件或通过观测某一对象的运动来理解时间,这就是空间视角。这种识解方式有两种认知模型,一为“时间在动”认知模型,另一为“观察者在动”认知模型(Lakoff&Johnson;,1980)。
1)“時间在动”认知模型:观察者是静止的,时间是流向观察者的流体。尚未流动到观察者处的时间被视为将来,流动到观察者处的时间被视为现在,已经流动到观察者之后的时间被视为过去。
2)“观察者在动”认知模型:观察者是一个运动的人,将时间看作是一个线性的事物。观察者处在的位置即是现在,观察者不断向将来走去,观察者走过的部分就是过去。
这两种认知模式可以在同一语言中共存。在汉语中时间在动的隐喻是更加常见的,而在西班牙语中,观察者在动的模式则更加多见。这就是为什么汉语中里有“前天、后天”这样的表达方式,而西班牙语中则是“el día pasado”这样的表现方法。语言表达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认知方式的不同。
(二)西班牙语和汉语中有关“上/下/前/后”的时间隐喻
汉语常用“上”和“下”来表达时间,过去为“上”,未来为“下”。蓝纯收集过含有“上”和“下”表达,并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关于时间的隐喻。她认为,早晨太阳上升,中午达到最高,所以有“上午”这个表达,而下午正好相反,所以时间较早是“上”,较晚为“下”(蓝纯,1999)。这与中国的传统也是密切相关的,“上祖”和“下辈”的表达就是如此。类似的表达还有“上星期/下星期”、“上回/下回”、“上半月/下半月”,等等。汉语的经验表明,我们将时间的概念投射到高度的表达之中,过去的、较早的为“上”,反之为“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受过去取向的影响,对以前的人和事物崇拜,以上为尊,即过去是上,将来为下。
然而在西班牙语中,用上下表达时间的概念是很罕见的。我们查询字典,可以看到表达上下的“arriba”和“abajo”没有和时间有关的义项。西汉表达的不同,实质是人们认知方式的不同,或许在西班牙文化中对于古代的尊崇并不是如此强烈,或许未以时间隐喻的形式表达在语言之中。
当我们面朝前站在时间流之中,我们会感到未来在前,时间在后的感觉。这样的表达诸如“前途”、“前景”。此时观察者的视角相对静止,时间相对运动。有的表达基于两者都在运动,诸如“让我们去向前方,迎接未来”,这里人们承认自己在运动,也承认时间在运动。西班牙语中也有类似表达,如“los días que tenemos por delante”来表示将要到来的日子。Delante的词义是前面,这个表达直译为我们前面的日子,也就是未来几天的意思。“Los días pasados”指过去的几天,pasado是动词pasar(经过)的过去分词,做形容词用,表示过去的日子。在“Lo encontré días atrás”这句话中,“días atrás”是时间状语,意为过去的几天,“atrás”是一个方位副词,意为后面。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未来在前,过去在后”的认知模式在西班牙语中也是非常普遍的。
当我们从时间中抽离出来,站在外面观察时间的流逝,我们就会感到过去在前,未来在后。这样的表达如“前天”、“后天”等等。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把事物按时间顺序排列在假想的横轴上,先发生的在前,后发生的为后。类似的表达还有“前辈”、“后生”。此类表达自古就有,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等。在西班牙语中,未来在后,时间在前的例子并不多,仅有的例子如pasado ma?ana表示后天,其中pasado含有向后的意思。造成西班牙语这一认知模式并不多见的原因在于,西班牙是传统的天主教国家,原罪说对其影响很深。人只有向前看,努力超越现世才能恕罪,而回归过去就是回归原罪,因此在时间取向上是未来取向(贾玉新,1997)。而汉文化则灵活的多,加之又有尊崇古代的倾向,所以前后的表达都是比较普遍的。
三、西班牙语和汉语的时间结构化认知隐喻对比
(一)结构隐喻认知的特点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应用于谈论另一概念。比如“经济活动是战争”这一隐喻中,源域(战争)的概念被转移到目标域(经济活动)。通过概念隐喻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基于对具体、简单的概念,来自于我们的可闻可感的生活经验。
(二)汉语和西班牙语时间的结构认知隐喻
时间是金钱这一结构隐喻非常普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语言之中,这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的主要活动之一,金钱是人们最为直接的生活经验。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之中,时间拥有了许多金钱的特性,时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是一种可以花费、浪费、预算、投资、节省,乃至是可以挥霍的东西。在汉语中,例如:
大机器生产节约了不少时间。
你这样做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做事前要提前规划好时间。
给我三天时间,我一定调查出真相。
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在西班牙语中,时间是金钱的隐喻大体相似,比如:
Tenemos que ahorrar tiempo.
Antes de empezar el proyecyo hace falta calcular bien el tiempo.
Nadie piensa invertir tiempo en eso tontería.
Te recomiendo no malgastar tiempo de esta forma.
由于中西两国文化的不同,再这一隐喻上还是有一些差异会产生。比如中国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说法。“寸”是中国的度量单位,用在时间之上来形容时间的珍贵。而在西班牙语中,关于时间有“sacar timepo”的说法,以为腾出时间,其中sacar的意思是“取”,和取钱这一动作相对应。这可能是因为商品经济之前在欧洲发展地较为发达,银行业也是如此,时间视为被寄存在银行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取出来。这说明中西两个民族在生活经验上的不同会反映在语言表达之中。
四、西班牙语和汉语时间的本体隐喻对比
(一)西班牙语、汉语时间的本体隐喻认知的特点
本体隐喻是指我们将一些抽象并且模糊的经验,如事件、行为、心理感觉等等,投射到离散性的实体,这就允许我们将事件、活动、情绪、想法等作为实体或物质来进行表达和考虑。例如,“生活欺骗了她”、“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一切”。
本体隐喻中最为常用以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容器隐喻有两个要素,具有内面和外面,能够容纳事物。比如西班牙语中“Estoy hasta las narices”表示愤怒,字面意思是身体中充满了某种东西,都到了鼻子。由于容器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物,所以容器隐喻是非常普遍的。另一个较常见的比喻是拟人。拟人通过把象的事物人格化,可以变得更加可感。比如,“Fact speaks louder than eloquence”“骄傲自满是你目前最大的敌人”。
(二)西班牙语和汉语关于时间的容器认知隐喻对比
容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非常普遍,无论是自然中的湖泊,还是人类生产出的产品如汽车、房子、锅碗等等,都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人类也发现许多抽象的事物与容器有许多相似之处。容器具有许多共性,诸如有内外两面、可以测量体积、存取东西、可以溢出等等,这使得在这方面的认知有许多共性。
在汉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时间是容器的隐喻,例如:
钟声响起,我们进入了新的一年。
一周内,我一定完成任务。
他还沉浸在和妻子共度的甜蜜时光之中。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这期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西班牙语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表达:
Dentro de 20 a?os realizaremos este trabajo.
En una semana nos casaremos.
En aquella época él es el mejor.
Llenó el tiempo libre leyendo libros.
汉语和西班牙语都通过容器隐喻来认知和描述时间,丰富了对时间范畴的隐喻认知和隐喻语言形式。
(三)西班牙语和汉语时间的拟人化认知隐喻
两个民族的人们都发现时间还具有人一样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时间,时间回馈人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時间仿佛和人一样,具有思维、情感和判断的力量。在汉语和西班牙语中都有把时间比作人的情况。在汉语中,我们可以看到:
时间会证明一切的。
我们相信时间会给出最后的答案。
时间磨没了这个年轻人当初的棱角。
时间好像在和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时间会治愈他感情的创伤。
而在西班牙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Me dará la razón el tiempo.
El futuro lo dirá.
El tiempo lo cura todo.
Por ti no pasa el tiempo.
El dinero se va y viene,pero el tiempo ido no vuelve.
虽然这一隐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西汉两个民族存在着联想和修辞的差异,在一些具体表达上存在不同。比如汉语中有“打发时光”的说法,“打发”这个词意在让某人远离,而西班牙语中的表达是“matar el tiempo”,其中 matar意为杀死。这两个词的词义差距很大,感情色彩也是完全不同的。又例如,在篮球比赛教练叫暂停的这段时间西班牙语称为“tiempo muerto”(死去的时间),而在中文可能被称为“垃圾时间”或者直接被称为“暂停时间”,我们可以看到,这是西班牙语独有的表达,在西班牙语的视角中,如果比赛不被继续,时间作為一个人来说,时间就是死亡的。
五、结语
本文以隐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西班牙语和汉语关于时间的不同的隐喻的同和异。总的来说,西班牙语和汉语关于时间的隐喻是大同小异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和思维过程的一些普遍性是这些隐喻相同的原因。两个民族文化宗教、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等等方面的不同是隐喻认知的不同的根源。
参考文献:
[1]Geck Scheld S.Estudio contrastivo de los campos metafóricos en alemán y espa?ol,Una aportación a la semántica cognitiva[D].Valladolid:Universidad de Valladolid,2000:225-300.
[2]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69-304.
[3]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29,48-54,258
[4]Lakoff,G.“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Schema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 (1):39-7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89-112.
[6]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04):7-15.
[7]周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2):88-93,160.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