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钰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化,高中教学也在进行改革与创新,尤其是有关高中英语教学,要一改传统死板的教学方法,让情感教育融入英语教学的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水平。这种方式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能够让教学效率事半功倍。但是,纵观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仍然以输出英语知识信息为主,而很少出现将英语教学诉诸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践当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十分影响英语教学质量。本文将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 情感教学 有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215-01
传统的应试教育只看到教学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教育。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要对学生加强情感教育,这是提升素质教育、挖掘学生主体潜能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想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就要对死板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做好教学的改革与研究计划,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情感教育的开展。要营造可以使学生保持优秀学习情绪的氛围,提升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英语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指导。把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这种互动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增强英语学习的课堂效率。
一、情感教育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受到思想与情感等内容的影响,对于教学过程也是同样如此。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通过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智力等方面的素质,同时也可以加强自身的情感体验。只有让学生保持轻松的学习状态与精神,才能兴奋其思维,促进其学习。反过来说,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带有负面与消极的情绪,那么就会大幅度减弱学习效果。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结合情感教育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中。同时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好英语知识,实现英语教学的高效率。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英语课程已经慢慢凸显出其在发展上的重要性。主要是由于英语不仅左右着学生进入社会时的应用能力,同时也左右着学生的升学等方面。高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庞大的英语知识,但是在消极状态的影响下,学生很可能对英语产生厌烦心理,最终也就削弱了学习效果。因此,在实际中既要看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还要突出情感教育的特点。引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流行音乐十分喜爱,因此,教师就可以将英语课堂教学与流行音乐课件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有效地在课堂中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迅速记忆单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增强语感,促进学生英语全面发展。教师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一心一意地投入到课堂中。辅助其学习英语知识。可以让其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较好地接收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二)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互动
对于高中时期的教学来说,情感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它不仅可以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加深,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开展英语教育的计划中,首先,教师要把情感作为突破口,对学生采取良好的引导方法,主动呵护学生。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和研究,实现情感上的有效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由于高中时期的学生情感波动较大,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而且还要让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一直在关注着自己,才能更好地给出回应并参与到学习中。
(三)积极地评价学生
高中学生都是通过别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评判自身,而后得出对自己的结论。如果来自外部的评价不如意或者太过火,就会出现妄自菲薄或者妄自尊大的情况。教师是学生外部评价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班级中学习困难的学生。英语教师需要通过积极的评价方式。让这些学生看到希望。让其更努力地学习。应用鼓励的谈吐与温和的照顾都能够达到相应的效果。
三、结论
一个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从小到老持续一辈子的过程。高中学生需要在兼顾听说训练的前提下,注重英语读写能力提升。为今后进入大学或者社会打好基础。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想要高中生学习效率显著提升,就十分有必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创建出良好的师生氛围。营造出愉悦的課堂教学环境,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增强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