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7-10-17 00:32卢少丹
当代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内角四边形三角形

卢少丹

自新课改以来就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但直至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由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它的探究性活动不是很多,这样许多教师就会把数学公式和数学理论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久而久之便使得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念。这是和素质教育理论相违背的。素质教育理论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要学习数学家总结出现有的数学理论,而更重要的应学习形成数学理论的过程、方法及思想。使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情感,经历学习数学的亲身体验,从而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及数学观念和基本的数学修养,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辅助、引导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人结合“四边形”的教学活动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解决问题来统揽和组织数学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多提问、自我提问、相互提问,切实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就会很自然地对数学感兴趣。

二、合理引导,引发知识生长点

作为数学教师,先要在学生十分清楚“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四边形。教师可对照三角形图例组织学生回答,说出三角形的定义,以及边、角、顶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请学生预测一下在研究四边形时,我们要用到学生已学过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建议同桌同学展开讨论:什么是四边形?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四边形的主要线段是什么?怎样表示四边形?最后,全班同学交流讨论。

这种将不熟悉的数学问题(四边形)与熟悉的数学问题(三角形)相类比,从而揭示四边形的有关概念,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形成新的数学观念,深化了数学知识。因此,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亲身体验。

学生通过与三角形“类比”初步归纳出四边形的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出四边形的概念,即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的四条线首尾顺次相接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四边形。

有些同学可能会提出异议,为什么强调“在平面内”并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教师可以参照图例给予说明,以加深学生对四边形定义的深刻理解,并举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例如,斜梯的自行车停放时的情形,所以三角形定义中就没有“在平面内”的要求。

三、活化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对已有数学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后,从而提出新的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它具有塑向性、侧向性(或横向性)和多向性。因此,正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四边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证四边形的内角和,强化学生一题多解的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可能有的同学会说是3600,也有的同学说是1800……下面请同学们来证明一下一般四边形的内角和到底等于多少度。

1.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不熟悉的四边形内角和转化成熟悉的三角形内角和来解决,这种用已知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在数学上称为“转化”的思想。

证明思路: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证明。

转化法:

①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②因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0,两个三角形内角和就为3600。

2.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正方形每个角是900的特点来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学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构建新的思维方式体系,这就是再创造性原理。最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回家收集身边的四边形,体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就这样,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感悟数学的真谛。

综上所述,就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作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很多数学教学活动其实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教师也能从开始上课讲到下课的境地中解脱出来,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对于一些“懒”动手的学生,应先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培养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课堂更有效率。

猜你喜欢
内角四边形三角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三角形分割问题
三角形,不扭腰
四边形逆袭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画一画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
趣谈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