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平
摘 要:高中数学相比于以前的数学难度是明显增大的,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将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互结合,才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这也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目的,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到生活中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对于高中生而言,这种方法的学习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本文主要阐述高中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相互结合。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活化;相互结合
一、创造生活情境体现数学教学生活化
生活情境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便于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创设生活情境,要求数学教学注重现实性。从客观上讲,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主观上讲,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或教学的指导,借助生活情境,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譬如在进行指数函数学习之前,学生在参观本县的博物馆的课外活动中,有同学就问:“老师,博物馆中的出土文物和古生物恐龙化石都有注明它们所处的年代,考古学家是如何测算它们所处的年代呢?”他这一问,同学们也都随声附和:“对呀,老师,这是怎样推测出来呀?”我笑着说:“这可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回去可以先查查资料,讨论讨论,当一回考古学家。”回来后,我就顺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指数函数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导下,学生带着好奇与兴奋,顺利进入了新课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修筑数学学习的“跑道”,将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想与课本之间有了一个斜坡。这样更能促进课堂对话,形成课堂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具有吸引力。
在已知的基础上建构未知才能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生活教学注重从已知建构未知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感受构建求知的兴趣与激情,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认知内驱力。
二、挖掘潜在资源突出数学教学生活化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提炼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学生的头脑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书本信息,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都是从生活本身中获得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用得着的现象,要善于挖掘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充满数学。
在使用教材时,不要拘泥与教材中的所呈现的具体素材,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创造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将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事例,通过融入数学的含义,体现数学的价值,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感受数学的意义,而且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存在,数学在生活中也处处有应用的道理。从而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的喜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指導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三、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必须注重生活趣味性
奋战在一线的教学工作们或许都有这样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学习任何一项知识,对该知识的兴趣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该知识的效率。可以说,兴趣是每一种学习的助推剂,有了兴趣便能够促使学习的精力更加集中,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和更加自觉地学习,进而促使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昂,学习效率也更加高效。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趣味性的创设,激发学生浓烈的好奇心,培育并有效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抛物线方程”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引入,先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展示与拱桥有关的江南水乡的各种美景,促使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抛物线”在日常生活的应用非常多。另外,让学生体会抛物线的对称之美,进而引导学生提出与教学相关的问题:拱桥的形状如一个抛物线,假设拱桥的跨度为30m,拱高为5m,那么与其相匹配的抛物线方程是什么呢?由此,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不断提升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并且将生活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活跃起来,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严士健,张莫宙,王尚志.普通高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M].南京:苏教育出版社,2004,7.
[2]杨新荣.回归生活的数学课堂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