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端,张杰锋,方瑞芬
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牛 端1,张杰锋2,方瑞芬2
(1.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东广州510275;2.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采用新生学校适应问卷、学习策略问卷、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对3749名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学习策略和人际交往能力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新生的学校适应,二者共可解释学校适应变异的63%,其中人际交往能力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大于学习策略的影响;主动交往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四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它是影响人际适应、心理适应和生活适应的首要因素,影响学习适应的首要因素是听课策略;新生学校适应的总体水平尚可,其中学习适应得分最低;新生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较低,其中以时间管理策略得分最低;人际交往能力的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在表达不悦能力上得分最低。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学习策略;人际交往能力
Abstract:Using School Adaptation Questionnaire for Freshmen (SAQF),this study investigates 3749 freshmen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on freshmen's school adapt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can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predict freshmen's school adaptation.Totally they can account for 63% variance of school adaptation.Compared with learning strategies,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has stronger influence on freshmen's school adaptation.The competence of initiating relationships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effect o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freshmen's school adaptation,which is also the primary factor affecting the adaptation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psychological state,and campus life;as for adaptation to academic learning,the strategy of attending lectures is the primary factor.The level of freshmen's school adaptation is passable as a whole,and among its four dimensions the score of adaptation to academic learning is the lowest.The level of freshmen's learning strategy is relatively low as a whole,and among its three dimensions the score of time management strategy is the lowest.The level of freshmen's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s relatively low as a whole,and among its four dimensions the score of strategy of asserting displeasure with others'actions is the lowest.
Key words:Freshmen;College Adaptation;Learning Strategy;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学校适应不仅能有效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校生保留率[1]、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2],而且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成就[3],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尽管对学校适应的概念缺乏统一的定义,但学界通常从过程和结果(或状态)以及二者的互动来对其进行界定。例如,“学校适应是指学生能够感觉良好地履行和完成学校环境和学生角色所规定的各项任务的良好调适状态”[4],“学校适应表明学生与他所处的学校环境能够有效、恰当地相互作用的程度”[2],“学校适应是指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在和学校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5]。
学校适应的内涵还可从研究者开发的测量工具反映出,例如Baker等从学校适应效果的角度编制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SACQ),包含学业适应、社会适应、个人情感适应、对学校的忠诚4个分量表[6];Anton等从学生筛查、咨询与干预的角度编制的大学适应量表(CAS),包含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物质滥用、自尊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学业问题、职业问题等9个维度[7];方晓义等从中国国情和本土化角度编制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等7个维度[8];卢谢峰从“人与环境关系的角度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IA),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评价、身心症状表现等7个因素[2]。上述问卷虽然在具体测量维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学业适应与人际适应是所有量表共同关心的问题。综合相关文献,作者认为新生学校适应是学生内部因素与学校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够成功应对大学学习、人际交往、心态调整、校园生活4方面的任务或活动[9]。
影响新生学校适应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条:
1.人格特质。大五人格中的神经质负向预测学校适应,尽责性和开放性正向预测学校适应[10-11]。
2.社会支持。学校适应与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11-13]。
3.学生与父母的关系。家庭亲密度和积极分离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分离则相反[14],家庭功能不仅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还通过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15]。
4.自我同一性。同一性获得对学校适应有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自我决定对学校适应产生间接影响[16]。
5.压力应对类型。高问题应对者的学校适应最好,高情绪中心应对者的学校适应最差[17]。
6.学校因素。研究发现,高校学术服务,如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氛围,能够显著正向影响新生的学校适应,其效果远大于教学设施、后勤设施、医疗健康设施等学术支持服务的影响[9]。
从学生内部因素看,由于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与学业适应和人际适应具有最直接的联系,有理由假定此二者对新生学校适应有重要的影响。
1.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技能的组合,是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效率的特定程序、规则、方法和技巧[18-19]。Dembo和Seli在大学生学业的自我调节模型中,将学业的自我调节策略归纳为动机策略、行为策略、学习策略3类,其中学习策略包括阅读教材、听课、准备考试和参加考试4种[20]。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的高低能够预测其学习适应[21]和学业成就[22]。
2.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个体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如与父母、亲密朋友、配偶或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23]。Buhrmester等人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ICQ)测量了大学生与同伴交往的5种技能:主动交往、表达不悦、自我表露、情感支持、冲突管理[24]。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水平对其学校适应有正向的预测力[4],能够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25],影响其人际关系以及身心健康[26],对大学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具有预测作用[27]。
以往多从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亲子关系、应对方式等方面研究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或仅探讨学习策略[28]或社会技能[27]单一因素的影响,较少同时探讨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事实上,学习策略可以影响人际适应等非学习性适应。通常,人们喜欢那些有能力、聪明的人,因为与他们交往可以使个体学得更多东西并获得安全感[29]。学习策略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能力和学业成就,对个体的受欢迎程度和被同伴接纳程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人际适应等非学习性适应。另一方面,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对学业适应产生影响。例如,Frey和Nolen[30]以及Wentzel等[31]的研究发现,受欢迎和被同伴接纳的青少年倾向于表现出积极的解决冲突的技巧、学业技能、亲社会行为、领导才能,而受排斥和不被接纳的青少年则倾向于表现出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以及低水平的学业表现。Pope和Bierman[32]的研究发现,在社交上受排斥的青少年将来面临学业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风险似乎也更大。由于以往研究较少探讨学习策略对非学习性适应,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对学习适应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新生学习策略和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同时探究这两种因素对新生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的影响。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获得某“985工程”大学37个院系3749名新生的有效数据。其中,男生1683人(占44.9%),女生2066人(占55.1%);人文社科1424人(占38%),理、医、工科2325人(占62%)。
(二)调查工具
1.学校适应问卷
采用大学新生调查问卷(SAQF)[9]中的学校适应问卷中的20题,主要从大学学习、人际交往、心理调节、校园生活4个方面调查新生的学校适应程度。这4个维度的题目举例如下:“我享受课堂学习”“我和大部分同学都能友好相处”“我觉得同学们都瞧不起我”“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问卷采取Likert 6点评价,“非常不符合”赋值1,“非常符合”赋值6。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1个二阶因子“学校适应”和4个一阶因子: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生活适应(每个维度5题)在二阶因子上的负荷均超过0.60,组合信度为0.84,平均变异量抽取量为57.14%,说明模型内在质量理想。学习适应维度上的高分特征是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方式,享受大学学习生活;人际适应维度上的高分特征是学生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人际交往和谐;心理适应维度上高分特征是学生能积极调整心态,肯定自我价值;生活适应上的高分特征是学生校园活动丰富,适应学校环境。4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4、0.84、0.82、0.92,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2。
2.学习策略问卷
学习策略问卷参考Dembo和Seli提出的学业的自我调节模型[20]编制,共14题,主要从阅读策略、听课策略、时间管理策略3个方面调查新生应对大学学习任务时所采取的策略的有效性。这3个维度的题目举例如下:“当读完教材的一章时,我能总结概括这一章的主要观点”“课后,我会找出上课时仍未理解的内容”“我能合理的分配时间,以确保完成每天的重要任务”。问卷采用Likert 6点评分,“非常不符合”赋值1,“非常符合”赋值6。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1个二阶因子“学习策略”和3个一阶因子:阅读策略(5题)、听课策略(5题)、时间管理策略(4题)在二阶因子上的负荷均超过0.75,组合信度为0.87,平均变异量抽取量为69.03%,说明模型内在质量理想。在本次调查中,阅读策略、听课策略和时间管理策略三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7、0.86、0.84,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2。
3.人际交往能力问卷
采用Buhrmester等编制的人际交往能力问卷(ICQ)[24]中的19题,主要从主动交往、表达不悦、冲突管理和自我表露4个方面调查新生在处理各维度人际交往情境时的能力与舒适度。这4个维度的题目举例如下:“向你想要结识(或约会)的人主动做自我介绍”“告诉同伴他(她)做的某件事伤害了你”“在争吵中能站在同伴的立场看待问题并真实地理解他(她)的观点”“告诉关系密切的同伴那些让你感到焦虑或者害怕的事情”。问卷采用Likert 6点评分,“非常不擅长/舒服”赋值1,“非常擅长/舒服”赋值6。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该问卷具有1个二阶因子“人际交往能力”和4个一阶因子:主动交往(5题)、表达不悦(5题)、冲突管理(5题)和自我表露(4题)在二阶因子上的负荷均超过0.70,组合信度为0.84,平均变异量抽取量为56.68%,说明模型内在质量理想。“主动交往”的高分特征是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并建立关系;“表达不悦”上的高分特征是能够有效表达个人权利及对他人行为的不满;“冲突管理”上高分特征是能够有效管理亲密关系中产生的人际冲突;“自我表露”上的高分特征是能够有效披露并分享个人信息。主动交往、表达不悦、冲突管理和自我表露四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6、0.84、0.81、0.76,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1。
(三)调查过程与步骤
采取网络调查方式,通过学生处和辅导员队伍,组织新生到实验中心机房集中填写。共收集到5297条数据,删除填答时间过短以及存在非法值的数据,共删除1548条数据,最后获得3749条有效数据。采用SPSS22.0、AMOS2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一)新生在学校适应、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上的现状
根据学校适应、学习与人际交往策略各维度所含题项,设计算被试在每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为M,并通过公式:[(M-1)/(6-1)]×100,将原始均值转化为0~100分的百分制得分,分值越高表明新生在学校适应及学习与人际交往能力上的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新生总体的学校适应水平尚可(M=65.45),学习适应水平最低(M=57.74)。新生整体的学习策略水平较低(M=58.58),尤以时间管理策略得分最低(M=55.98)。新生总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不高(M=59.70),特别是在表达不悦上得分最低(M=50.98)、主动交往得分也很低(M=55.58)。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学校适应、学习策略、人际交往能力的各维度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均为0.000),就效应量(偏η2)而言,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学校适应的各维度得分之间差异较大,学习策略的各维度得分之间差异较小。
表1 新生在学校适应、学习策略、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上的得分比较(N=3749)
(二)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对新生总体学校适应的影响
用学习策略和人际交往能力预测学校适应,采用AMOS22.0进行结构模型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路径系数为标准化回归系数)。参考温忠麟等建议的模型拟合指标[33]结果为CMIN=12444.50,df=1311,CMIN/df=9.49,P=0.000;RMSEA=0.048,CFI=0.895,TLI=0.890。上述指标除卡方指标不理想外(卡方值受估计参数和样本数影响大,在模型判定时实质帮助不大)[34],其他指标提示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由图1可知,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共可解释新生总体学校适应变异的63%,相比而言,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较大(β为0.54),学习策略的影响较小(β为0.33),β均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著。
(三)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对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影响
为了从整体上比较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对新生学校适应各维度的影响,将阅读策略、听课策略、时间管理策略、主动交往、冲突管理、自我表露作为自变量(表达不悦因为对R2贡献小,没有进入方程),将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生活适应作为因变量,采用AMOS22.0做复回归路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图1 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预测新生总体学校适应的路径分析图
表2 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预测学校适应各维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
由表2可知,新生大学学习适应可由6个自变量解释约35%的变异,对学习适应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听课策略(β≈0.24)和时间管理管理(β≈0.23)。人际交往适应可由6个自变量解释约40%的变异,对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生活适应影响最大的两个变量是主动交往能力与冲突管理能力。总体而言,学习策略各维度对新生学习适应有更强的预测力,人际交往能力各维度对其他3种学校适应有更强的预测力。在6个因子中,主动交往能力对学校适应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它是人际适应、心理适应、生活适应的首要影响因素,即使对学习适应也有相当的影响(β≈0.10)。
(一)新生学校适应的“短板”是学习适应
研究发现,新生总体的学校适应尚可(M≈65),其“短板”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M≈58)上。题目层面的分析发现,新生还没有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很少与同学一起讨论当天的学习内容”,在学业难度增加和缺乏升学压力的背景下,很多同学“觉得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无趣”,以致“对开学以来的学习生活不够满意”。提升学习适应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采用合作学习策略,使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学习[35]。由于同伴之间的认知加工通常在对方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可以向对方示范水平稍高的思维,而且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出声思考”让同伴了解对方思考问题时的内部言语,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推理过程。此外,研究发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学术研究氛围是影响新生学习适应的重要学校因素[9],因此,为提高新生的学习适应程度,高校应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与学术研究氛围。教师在教学时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课程内容设计及教学方式选择(例如合作学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生学习策略的“短板”是时间管理策略
新生总体的学习策略水平较低(M≈59),与其低水平的学习适应是一致的。在学习策略的3个维度上,新生对时间管理策略的自评得分最低(M≈56),主要问题表现为“每天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学习容易受其他任务干扰”,又因“不能合理分配时间以确保完成每天的重要任务”,以致“不能按时或提前完成学习计划”。时间管理的本质是任务管理,其目的是确保个体完成每天的重要任务,而非仅仅管理时间。研究发现,时间管理策略是继听课策略之后第二重要的能显著预测新生学习适应(β为0.23)的变量。陈挺和叶欢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校适应性存在高相关[36]。要提高时间管理的有效性,新生可采取的策略包括:设定常规的学习时间、选择不会分心和被干扰的环境中学习、区分任务的优先顺序等。为克服拖延的倾向,新生可尝试“5分钟计划”,即同意先工作5分钟,5分钟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工作5分钟。通常在接近第一个5分钟结束时,个体就会建立起学习动力,进而能够工作更长时间。此外,新生也可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跟自己达成协议,实现小目标后进行自我强化[20]。
(三)新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短板”是表达不悦
新生总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不高(M≈60),“短板”主要表现在主动交往(M≈56)和表达不悦能力上(M≈51)。表达不悦的能力自评得分最低,主要表现为当新生遇到朋友对待自己的行为不是自己喜欢的,而是令自己难堪、生气甚至伤害到自己时,不能有效地向朋友表达自己的不满并捍卫自己的权利。精神分析理论表明,当个体为避免人际冲突,压抑自己的愤怒与不满,过度使用防御机制时,就可能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伤害。没有表达不悦的人际关系,从表面看似乎很和谐,但实际上这种不悦并没有消除,而是被压抑住,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研究中表达不悦的能力与学校适应的4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为0.26~0.30,p=0.000)。Buhrmester等的研究也发现,表达不悦的能力与社会适应指标中的幸福力、约会技能、受欢迎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焦虑、孤独和社会缄默呈显著负相关[24]。
提高新生表达不悦的能力可从如下3方面着手:
1.新生需要能够接纳自己真实的感受。正如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在我生气不满、充满敌意、感到不舒服时,却装出一副平静友善、仁慈、一切都好的样子,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以一种戴着面具的方式与他人相处,维持一种与内心体验不同的表面的东西,于人于己毫无帮助。而当我以接纳的心态聆听自己时,愿意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当我能够成为我自己时,我感觉自己会更有效力。我就能够有所变化,就能够超越自己现有的存在样式,从而也导致人际关系变得真实[37]。”
2.新生应树立君子“和而不同”的观念。当朋友之间出现意见不同,当朋友的行为伤害到自己的权利和感情时,应开诚布公地让朋友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不满,说明自己应该得到的尊重。阐明自己的不满和不舒服是为了取得朋友真正的理解和尊重,维护友谊与人际和谐(和而不同),而不是无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面委曲求全而内心却恨之入骨(同而不和)。
3.新生需要学会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词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研究表明,准确描述感受的能力与情绪智力、生活满意度、尽责性等适应性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述情障碍、经验回避、精神病理等非适应性指标呈显著负相关[38]。
(四)人际交往能力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大于学习策略的影响
研究发现,学习策略与人际交往能力是影响新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二者共可解释新生学校适应程度变异的63%,说明新生内部因素是影响其学校适应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比标准化总效应不难发现,人际交往能力对新生学校适应的总影响(β为0.54)>学习策略的影响(β为0.33)。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的结果比较一致。例如卢谢峰的研究[2]发现,人际适应性是大学生适应性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人际适应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联系比其他因素更密切。人际交往能力对学校适应影响更大的原因在于它有助于个体交到朋友、建立友谊和社会支持系统。McHale等的研究[39]发现,当个体处于新环境时,朋友可以与个体一起玩耍和做事,为个体提供安全感,成为个体重要的情感支柱;朋友也是个体重要的认知资源,因为他们彼此可以教授或示范具体的智力技能;个体也在友谊的背景下学会行为的社会规范、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如何成功的解决冲突。陈君的研究发现,来自教师的支持与新生的学习适应相关最大,来自同学的支持则与新生的交往适应相关最大[13]。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同学关系的建立,都需要新生有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Gerdes等的追踪研究发现,情感与社会适应比学业适应能够同样甚至更好地预测学生流失[40],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五)主动交往是预测学校适应的重要变量,但却是新生能力的“短板”
在学习策略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诸维度中,主动交往是预测学校适应的重要变量,它是人际适应、心理适应和生活适应的首要影响因素,对学习适应也有显著的影响。描述性分析发现,新生主动交往能力得分并不高(M≈56),成为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又一“短板”,主要表现为:对邀请陌生人参加共同的活动感觉不自在、不能主动自我介绍、无法与想要结识的人谈话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新生主动交往的意愿和能力不高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担心自己被他人拒绝、对自己的才能和外貌没有信心、性格缺陷(比如自私冷酷)、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心理学家安德森的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喜欢的个性品质是真诚和诚实,最厌恶的品质是虚伪和说谎,因此,新生坚持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原则,就能增强自己的性格吸引力,为自己赢得朋友。人际交往的其他原则包括:交互原则,要得到别人的爱就要先爱人,要得到别人尊重,就得先学会尊重人;功利原则,与他人的关系应保持一种礼尚往来的动态平衡,而非一味索取,不知付出;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支持、保护他人的自我价值,而非拒绝、贬低他人的自我价值[29]。
[1]CRED E M,NIEHORSTERS.Adjustment tocollegeasmeasured by 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a quantitative review of its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2(24):133.
[2]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Ⅰ,34-37.
[3]王学臣,牛庆忠.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71-272.
[4]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9:59,Ⅱ.
[5]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J].咸宁学院学报,2006,26(1):94.
[6]BAKER R W,SIRYK B.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manual[M].Los Angeles: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89.
[7]ANTON W D,REED J R.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professional manual[M].Odessa,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1991.
[8]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9]牛端,屈琼斐,张杰锋.高校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大学教育科学,2016(2):10-16.
[10]PRIYANKA,LUQMAN N,GROVER N.To study personality traits as predictorsof college adjustment among students[J].Indian Journal of Health&Wellbeing,2014,5(11):1346-1350.
[11]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5):642-644.
[12]陶沙.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5):908-909.
[13]陈君.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问题探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4):69.
[14]何爽.家庭亲密度和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关系:分离-个体化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5):87.
[15]安芹,李旭珊.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0):796.
[16]许拥旺,张卫,许夏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自我决定的中介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4):83.
[17]房超,方晓义,李辉,蔺秀云.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3):204.
[18]刘电芝.学习策略的实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18-20.
[19]刘儒德.论学习策略的实质[J].心理科学,1997(2):179-181.
[20]DEMBO M H,SELI H.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college success[M].4th ed.New York:Routledge,2013:16-17.
[21]CAZANA M.Self-regulated learningstrategies-predictorsof academic adjustment[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3:104-108.
[22]ZIMMERMAN B J,BONNER S,KOVACH R.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M].姚梅林,徐守森,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
[23]王英春,邹泌,屈智勇.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在初中生中的初步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5):306-308.
[24]BUHRMESTER D,FURMAN W,WITTENBERG M T,et al.Five domain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5(6):991-1008.
[25]刘文,韩静,张丽娜.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3):71-80.
[26]许燕,梁觉.北京师范生人际冲突管理方式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8(4):20-26.
[27]RIGGIO R E,WATRING K P,THROCKMORTON B.Social skills,social support,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3,15(3):275-280.
[28]CAZANAAM.Self-regulated learningstrategies-predictorsof academic adjustment[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33:104-108.
[29]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33,255-262.
[30]MEECEJL,ECCLESJS.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hools,schooling,and human development[M].New York:Routledge,2010:478-496.
[31]WENTZEL K R,BARRY M N,CALDWELL K A.Friendships in middle school:influences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96(2):195-203.
[32]POPEA W,BIERMAN,K L.Predictingadolescent peer problems and antisocial activities:The relative roles of aggression and dysregula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9,35(2):335-346.
[33]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36(2):193.
[34]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第2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41.
[35]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吕红梅,姚梅林,译.第10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40.
[36]陈挺,叶欢.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校适应性[J].改革与开放,2015(16):98.
[37]佚名.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13条经典咨询语录[EB/OL].(2006-05-12)[2017-03-04].http://www.mypsy365.com/article/886.
[38]BAER R A,SMITH G T,ALLEN K B.Assessment of mindfulness by self-report the Kentucky inventory of mindfulness skills[J].Assessment,2004,11(3):191-206.
[39]MCHALE S M,DARIOTIS J K,KAUH T J.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 [G]//R.M.Lerner,M.A.Easterbrooks,&J.Mistry (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Vol.6.Developmental psychology.Hoboken,NJ:Wiley,2003:241-265.
[40]GERDES H,MALLINCKRODT B.Emotional,social,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tention[J].Journal of counseling&Development,2014,72(3):281-288.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on Freshmen's College Adaptation
NIU Duan1,ZHANG Jie-feng2,FANG Rui-fen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Guangdong,China;2.School of Govern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Guangdong,China)
2016-08-20
2012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教学名师成长机制与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2012024);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学生评教效度及其改进(12WKPY52)”。
牛端,1973年生,男,河南内乡人,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张杰锋,男,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硕士研究生;方瑞芬,女,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