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坚++王依晨
摘 要:葛兰西通过统治阶级对市民社会进行文化渗透,使被统治阶级认同并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事实,提出了其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把教育引导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G122;D091 文献标识码:A
一、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概要
1.文化领导权的实施对象——市民社会
为了寻找西欧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葛兰西从文化教育的角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提出他独特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葛兰西指出,由于民主政体的确立,西欧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有两个阶层:一个是私人领域的“市民社会”;另一个是“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一起构成了广义上的国家,“国家”=“市民社会”+“政治社会”。在“政治社会”里,统治阶级通过暴力机器,实现对政权的领导即表现为政治领导权;而在“市民社会”里,统治阶级通过家庭、教会、学校、工会、媒体等社会团体,将其世界观、价值观灌输和渗透到大众意识之中,使大众认可、同意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实现文化领导权。“市民社会”是国家背后强大的堡垒和工事。无产阶级即使在特定的条件下,突破了政治社会,如果没有得到市民社会的认可,其革命的最终胜利也是不可想象的。
2.文化领导权的实现方式——认同、同意
葛兰西认为,文化领导权和政治领导权的最终目的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但是,两者的实现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政治领导权是通过军队、警察、议会等强制性机构实现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阶级主要采取“强制”方式来实现的;文化领导权是统治阶级通过对市民社会各阶层进行说服、教育和文化及心理渗透,使被统治者自觉自愿地接受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认同统治者政权的合法性。如果说政治领导权是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强制命令式的掌握政权的方式,相反,文化领导权则是民众自下而上的自觉认同统治阶级政权的方式。文化领导权除了认同、同意的民主方式以外,葛兰西还注意到另一种实现方式:宣传、引导的方式。他在分析经济政治上远远落后于西欧、无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的俄国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时,指出社会主义宣传激发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志,对革命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文化领导权的两种实现方式,葛兰西更加强调的是认同、同意的民主方式,他认为宣传、引导的方式是把价值观念从外部灌输到群众中去,不是群众自发地接受认同。因此,在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中应“采取各种平衡形式的强力与同意的配合,而且避免强力过于显然地压倒同意;相反,甚至企图达到表面上好像强力是依靠了大多数人的同意”。
3.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战略途径——阵地战
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不同,葛兰西指出了东方(俄国)和西方的不同之处: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初生的混沌状态;而在西方,国家与市民社会存在之间存在一种恰当的关系,当国家发生动摇时,市民社會结构就立即显现出来。国家只不过是外围的一条壕沟,它后面屹立着坚固的堡垒和工事群。不同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在葛兰西看来,东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决定了革命策略的不同。在落后的社会里,国家应是正面攻击的目标;在较发达的社会里,市民社会应是正面攻击的目标。葛兰西用军事用语生动地称第一种攻击为“运动战”,第二种攻击为“阵地战”。所谓“阵地战”是指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不能通过暴力革命短而快的方式,只能通过长时间的反复较量,从内击溃资产阶级文化的千里之堤,逐步地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得思想文化阵地和领导权。
二、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必然要求
葛兰西提出的市民社会领域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它主要是以无产阶级获取与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合法性为前提和宗旨的。正如马克思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自有阶级以来,任何统治阶级及其执政党都要设法将其主流的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方式让广大民众接受和认同,以获取其统治或执政的合法性。无产阶级政党同样如此,其意识形态合法性的获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至于其具体途径,则各不相同,但相同之处都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认可的主流思想说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使被统治者自觉认同统治者的思想从而接受其政治统治。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政权要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统一社会成员于自己的旗帜下,完成本阶级的历史任务,必须有一套和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体系。
在党的十八大下,中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道筑起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固堡垒,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使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使社会公众形成相应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从而引导各阶层对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的基础性工作是教育引导
葛兰西提出实现文化领导权的两种方式:一种是认同、同意的民主方式;另一种是宣传、引导的灌输方式。两种方式对实现文化领导权都是必要的,但是葛兰西还是注重认同、同意的民主方式,反对灌输方式。这两种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新型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下,采取认同、同意的民主方式的条件更加充分和成熟,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实现党的文化领导权,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权的稳定。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来说,民主方式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不是如葛兰西所认为的更为重要的方式。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所谓领导权,不是要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是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教育引导、舆论宣传的方式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是必需的,也是更为根本的。刘云山指出:“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endprint
自有阶级尤其是存在阶级对抗或阶层对抗以来,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的。广大民众的价值观不可能是中立的。他们不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必然要受另一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各阶级、各集团各阶层都在设法将自己的意识形态施加给广大民众,实现其掌握群众的目的。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然也要强化其宣传教育功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实现其政治社会化,掌握广大群众,将广大群众团结到自己的旗帜下面来,而不是被别人甚至敌对势力占领这个阵地。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是站在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原则高度来谈的。通过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儿童心里生根发芽、培育壮大;在宣传教育的同时注重引导,使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焕发人们心底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和自觉践行能力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建设美好国家、推动社会进步。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葛兰西提出实现文化领导权应采取阵地战的策略,从一个侧面启示了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的是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付诸实践,做到知行统一,贵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践行相互促进,遵循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运动发展过程,这一辩证的发展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作为一项文化建设长期坚持下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是一项文化建设,也是一项制度建设,“作为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必须是战略目的性的而不是战术手段性的,必须是理念性的而不能是工具层面的”。作为制度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体系建设一起长期发展下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得到彻底地落实和践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总之,尽管历史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文化解放的道路被革命的实践证明是不现实的。但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还是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对于当前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较大的啟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 煦,译.人民出版社,1983:197-198.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
[3]韩 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