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的个体需求探析

2017-10-13 00:16高晓君耿宁
求知导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社区养老城市社区老龄化

高晓君++耿宁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人们健康水平的提升,中国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且老龄化程度持续增加。养老需求的激增使得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日益迫切和突出。社区养老可以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间取得平衡,老人既可维持原有居住环境,又可获得专业社会服务,社区养老能取代家庭养老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文章首先分析了发展社区养老的必要性;其次,基于山东省济南市社区养老的调研情况,对城市社区养老现状及个体需求进行探析;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提出社区养老应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社区主体多元参与、倡导以老扶老、打造老年互助性社区等方面着力。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社区;社区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时代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显著增加,因此探寻完善的养老服务模式需求日益迫切。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方式,但是伴随老龄化时代到来,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且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子女人数大量减少,子女养老负担加重,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因客观条件变化而不断弱化。社会养老是由社会担任照料老人的主要角色,机构养老是其主要方式。但社会养老目前在客观上面临产业化、专业化水平低,现存社会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主观上面临传统养老观念下老人对于社会养老在心理上难以接受的问题。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仍然与家人居住在普通的社区,社区经过适老性改造,通过配备老年人护理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聘用专职服务人员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以更好地发挥社区养老职能,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社区养老能够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机结合,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W街道G社区为例,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和个体深入访谈法对社区老年居民进行访谈,旨在探析老年居民对于城市社区养老的个体需求。

二、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1.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养老需求急速增加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据总人口的7%以上,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于1999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的人口数量和比重在不断上升。据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为1.78亿,比重占总人口的13.76%,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为1.15亿,比重占总人口的8.9%。此外,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上升到35%~40%,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银发浪潮”早已到来,且来势凶猛,导致养老需求急速增加。

2.传统孝道观要求发展中国式养老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革命,技术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比中国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如美国统计局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50年美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8.1%;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英国在2005年时,老龄化率已达到16%;目前德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21%。

综观国外的政府养老服务,往往采取社会养老模式,即政府以财政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鼓励集中养老,对于身体健康的老人引导再就业。中国亦吸取了西方国家养老模式的先进经验,但应注意到,中国几千年来接受儒家思想的文化滋养,使得儒家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为国民自觉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标尺。儒家文化讲求“百善孝为先”,家庭养老是中国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社会养老因传统孝道观念而难以被老人认可,传统的家庭养老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社区养老可以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进行有机结合,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意义。

三、城市社区养老现状及个体需求探析

W街道G社区位于济南市市中区西南部,属于二环区域之内,为老旧社区,社区居民以本地居民为主,流动人口较少。社区内目前引进两家社会服务机构,但无专门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机构,亦无社会养老机构。本文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法和个别深入访谈法的方式对G社区的具有代表性老年人进行访谈,获得社区老年居民对于社区养老的态度和需求。对社区兴趣团体进行了集体访问,除此之外,对低收入老年居民、身体不便的老年居民、参与社区集体活动频次低的老年居民進行访谈,进行资料的补充,保证样本的多样性和资料的全面性。所得分析如下。

1.“4+2+1”的核心家庭结构下,老年人在家庭中承担抚养责任,以社区为依托且为主要活动范围的社区养老方式符合老人的实际需求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进入老年,家庭越来越多呈现“4+2+1” 的倒金字塔结构,即核心家庭的角色分别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爸爸妈妈以及一个独生子女。家庭中夫妻双方的家庭负担加重,既包括独生子女的抚养责任,又包括双方父母的养老责任,同时还要兼顾个人工作以提供家庭经济支持。此种情况下,家庭中的退休老年人由原本的被照顾角色转移为照顾他人角色,承担了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抚养责任。

访谈对象K,女性,62岁,是G社区歌唱队成员,平日常参与社区活动,如社区广场练健美操、社区歌唱队排练等活动。K表示目前社区歌唱队大部分成员仍在家庭中承担照料责任:“现在身体还好着呢,这时候哪能让孩子照顾我?不光不是孩子养我们,孩子的孩子还得靠我们养呢!我孙女中午下午放学都是我接送……下午三点来社区排练(歌),结束了去学校门口接孩子放学……对,歌唱队好多人都去,不去的基本都是孩子不在这住,不用操这份心。……有直接去儿子那边住着的,小两口都工作……小孩还没上学,不过去也没人看孩子啊。”通过该访谈可知,该访谈对象及社区大部分进入“初老”状态的老人,身体健康,精力充分,此时仍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承担照顾家人的职能。此时,集中养老或社会养老的养老模式不符合身体健康的初老状态老人的实际需求,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满足老年人文娱需求的养老方式符合老年人的实际需求。endprint

2.社区向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物质与精神需求

通过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社区老年居民进行访谈,对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文娱服务、精神慰藉服务。

(1)社区提供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满足老年居民基本物质需求。在询问居民平时如何去哪里看病、效果如何的问题上,采访对象大都表示社区能够满足日常医疗需求,但仅限于基本医疗保健服务,老年居民對社区医疗有更高需求。“……门诊(社区医院)一直很忙,冬天人挤人的,都是坐着打吊瓶的……平时也给开中药调理身体,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吃外边来的药不行,一身毛病,就是慢慢调养。”“在电视里见过新闻,有北京还是上海的大城市,小区的医生能上门给人看病,我们这的社区医院一般就俩医生给人看病,哪有这好事儿(社区医生上门服务)呢,都是我们自己着急。”由以上访谈内容可以得知,社区卫生可以满足社区老年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但社区医疗资源紧张,医疗范围局限,且未提供专门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医疗服务,如日间照料、身体调理等服务。

(2)社区提供文娱服务与精神慰藉服务满足老年居民基本精神需求。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社区居委会在节假日会开展歌舞比赛,主要面向对象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此外G社区目前引进两家社会服务机构,一家专门以妇女儿童为服务对象,另一家服务对象涉及社区各类弱势群体。两家虽不是专门面向老年人群体的服务机构,但均有涉及老年人的活动。社区平日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健康养生讲座、棋艺比赛等活动,其余活动老年人也是主要参加群体,如端午节的包粽子活动、中秋节做月饼活动,此外该社区还有社区志愿者为残疾老人上门打扫卫生的志愿服务。由此可得,社区举办的歌舞比赛、棋艺比赛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老年的文娱需求,健康养生讲座、上门志愿服务等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老人的精神慰藉服务。

3.社区提供服务内容少、程度浅、层次低,难以满足老年居民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更高需求

在以医疗保健为主的物质需求方面,社区能够提供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但在深层次的身体调理和保健康复方面有所欠缺;在以文娱活动为主的精神需求层面,通过访问社区工作人员得知社区能够举办歌舞比赛、棋艺比赛和养生讲座等活动,但缺少老年大学的文化修养培育,缺少对有相关需求老年人技能的专业化和深度化的学习机会,亦缺少为有相关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再就业、再次创造价值的机会。

4.社区养老服务产业不完善,无法满足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等特殊老人群体的深度需求

济南市目前共有7区3县,包括107个街道办及35个镇,常住人口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为681.38万人。截至2017年3月,济南市正式注册成立的养老服务机构为68家,平均每2个街道办或镇覆盖1个养老机构。G社区及所在街道办既无养老服务机构,又无专门以老年人为对象的社会服务机构。虽然G社区可以满足大部分老年居民的日常生活健康和文娱以及精神慰藉需求,但尚未开展针对社区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日间照料和护理服务。

通过与社区上门服务志愿者的访谈得知,志愿者接触的失能老人(如腿脚不便只能依靠轮椅的老人),大部分的照料由亲人承担,小部分依靠志愿者的定期上门服务,所做的工作为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卫生,协助老人在社区锻炼身体或陪老人聊天。这表明G社区尚无能力满足特殊老人群体的深度需求,如日间照料需求、专业护理需求等。

四、建议

国家由个体构成,在保证效益的情况下满足老年群体的个体需求,养老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他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个体的需求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加而消失,虽然老年人在工作上已经创造价值并实现价值,步入退休养老、颐养天年的阶段,但是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相对应的医疗保健需求、社会保障需求、社交需求、价值创造需求仍然存在。如何以新的形式满足老年人需求,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济南市市中区W街道G社区为个例,进行关于社会养老个人需求问题的调查分析后,所得建议如下。

1.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引导功能

政府是完善养老服务的关键环节,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制度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首要保障,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老人遭遇突发意外事故时明确责任主体,降低养老机构运营的不确定性风险;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实施减免税收等财政政策;发挥引导功能,鼓励社会力量注入并进行市场化运作,打造养老新局面,焕发养老新生机。最终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社会养老机构为辅助的养老模式,即大部分老人由社区养老承担并维持原有家庭居住环境,少部分人通过养老院或其他适宜方式养老,形成高效益、高质量、点面结合的多元养老模式。

2.社区主体多元参与,形成以居委会为主导、服务机构为实施主体的多样化局面

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平衡,该养老方式在不脱离原有生活环境的条件下减轻家庭养老负担,又使老年人不完全脱离家庭,不切断与邻里的情感联系,获得相应社区服务机构提供的老年人服务,既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又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在社区中,居委会承接上级政府的行政职能,落实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为老年人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同时引入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提供家务照料、康复保健、医养结合、上门服务、应急服务等内容。社区主体多元参与,形成居委会为主导、服务机构为实施主体的多样化局面,使社区老年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3.倡导以老扶老,合理利用资源,打造老年互助性社区

以老扶老、互助养老是指老年人之间自助、自主互相帮助的养老行为,更强调居民之间的相互帮扶与支持。社区由于具备邻里关系信任性,为互助养老提供了良好基础。应在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建立社区养老互助会,互补照料,科学搭配,由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进行生活照料的同时也满足低龄老人的价值实现需求和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以此形成可操作性强、实用价值高、可复制性强的良好循环。

参考文献:

[1]曾 昱. 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探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2]王 盛,白雨晨. 关于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J]. 科学发展,2014(3):101-112.

[3]王海洋,崔 征.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结合优势[J]. 法制博览,2015(11): 292-293.

[4]郭 丽. 中日人口老龄化的差异及对策思考[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4-158.

[5]王 玲,张 红,苗润莲.英国的老龄化问题及应对措施[J].管理观察,2015(24):71-73.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区养老城市社区老龄化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健康月历
英国社区养老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我国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社区养老模式下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探析
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