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高职课程相关性及其隐式载体研究

2017-10-09 15:38焦同战宋喜玲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

焦同战 宋喜玲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重复讲授、割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忽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本源性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等问题,通过对部分专业课程结构内容进行分解和相关性分析,并对各课程知识点间“相割” “相切”“相离”情况进行了论证,找出了部分课程之间及其内容之间排序的不合理性,论述了隐式载体的选择,进行了案例设计论证,为教学安排、改变教学方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教学内容;课程相关性;隐式载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9B-0050-02

一、课程相关性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课程相关性的研究极少,美国大学根据学生的知、情、意、行四方面设计工程顶点课程、课程与项目的结合,它不仅整合了学生过去学习的知识,还让学生把先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在国内,主要集中于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对顺序性、整体性、关联性和连续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议。也有学者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隐性知识论和情境学习论为理论基础,研究理论与实践整合和人文素养与课程内容整合。

很多院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在课程内容选取以及课程开设的顺序上也是定性的,都没有量化的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将“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测量”四门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点的分解,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每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及课程内容教学的先后顺序,并进行了隐式载体的选择与设计研究。

二、课程相关性及隐式载体研究

(一)课程相关类型分析

在课程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课程之间的内容相关度存在如图1的几种情况,如图1“a游离型”,课程本身独立,与其他课程关联度不大,找不到相关性,学生难以接受独立的授课内容,学习目的模糊;图1“b相关相割型”,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上重复,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图1“c相关相离型”,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不易被人发觉,给教师的错觉是不存在关联性,学生学习时往往孤立了内容的联系,不能形成有效的知识迁移和横向拓展(实际应用),导致学生两三门课都学了,但是对应的能力点或知识点不能贯通;图1“d相关相切型”,存在一个隐式载体连接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之间不重复,也不孤立,是最优化的一种关系。如果在隐式载体(黑点)认知上错误,或显性化方法不科学,则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认知规律,仍然会使教学陷入质量困境。

(二)课程内容的解构与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建筑工程技术”“建筑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测量”四门课程的内容进行解构列表,并分析内容间的相关性,得出课程相关性如图2所示。

“工程测量”与“建筑材料”课程相关性为零,也就是说在内容上,两课程之间没有关联性,所以这两门课程的开课顺序对彼此不构成影响,可以同时开设,也可以前后开设,取决于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先后关系。

“工程测量”与“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相关性高。且“工程测量”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在施工工序上,内容相互交叉,且工程测量在前,施工在后,虽然都有校内专项实习实训,但两门课程之间的实训内容没有关联性。

“工程测量”与“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相关性很弱,且“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中涉及的内容属于后续内容,所以“工程测量”课程应开设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之前。但由于“工程测量”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所以,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对于地基沉降观测、地基处理涉及到的内容,两门课程在该内容方面处于“相离”状态,都不在授课范围内。可以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中做讲解,或安排在“工程测量”课程实操实训中或模拟实训课程中讲解。

“建筑材料”课中的第四章水泥、第五章混凝土和第八章建筑钢材与“建筑施工技术”相关度最高。“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前导课程,其所包含的这三章是教学的重点,关系到学生对后续课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理解程度。而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其第三章桩基工程、第四章砌体与脚手架、第五章混凝土结构工程、第六章预应力混凝土,与“建筑材料”课程相关度最高。

(三)隐式载体研究

隐式载体是承载于隐性知识的信息载体。作为课程内及课程之间的知识链接载体的隐式载体的显性化可以有多种选择,选择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知识的层次递进、有效的课堂组织等方面的要求。从宏观概念上阐述,隐式载体分为广义的隐式载体和狭义的隐式载体。广义的隐式载体是指可以统一为基于工作(生产)过程或横向拓展(应用)过程的载体。狭义的隐式载体是指用于知识或技能迁移的载体,作用是连接不同领域的知识节点或技能节点。

(四)隱式载体显性化研究

隐式载体显性化是指将知识或技能借助科学合理选择的载体,如逻辑推理关系、仪器工具、教学模型等,将知识显性化,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或接收。例如,“建筑材料”课程结构的载体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大载体,各章节的内容都可以依托该载体进行学习,找到学习的规律性,如图3所示。

(五)教学实证研究

哲学思想作为隐式载体显性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回答问题能够从无序到条理清晰。笔者在建工1505班进行了教学实验:利用已学过的“建筑材料”课程提出问题: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是什么?学生们的回答内容是无序的。经过哲学中矛盾概念的解析,依据内外因法组成回答,提示学生内因即材料的组成,外因即工作的环境,学生这时能够分别从混凝土的材料组成(水泥、沙子、石子、水)和工作环境(温度、湿度)方面进行回答。再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继续深化问题“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有哪些”。起初学生认为是新问题,经过启发,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实质还是可以用内外因法来解决该问题。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通过对课程相关性及其隐式载体的研究,找到了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特别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注重教学规律、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消除教学内容的孤立、重复,通过合理的隐式载体的显性化设计,加强实际知识与技能的横向拓展(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开发自身潜力,从而增强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立项课题《建筑类高职课程相关性及其隐式载体研究》(批号:2015127),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于新颖.浅谈高职院校的课程整合[J].时代金融,2016,(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
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衔接
基于企业需求《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设计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在操作中感知 在比较中掌握
关于教学内容选择的体会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